徒劳无功的提防?

时间:2022-09-09 02:17:33

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是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最为出色的费加罗三部曲(《塞维利亚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有罪的母亲》)之一。博马舍17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曾在王宫任职。受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的影响,作为具有先进思想的剧作家,他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创作的《塞维利亚理发师》这部喜剧对现实具有着尖锐的抨击和尖刻的讽刺,因此在当时被禁演三年。

作为对《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延伸,歌剧作曲家们也十分倾情于这部经典喜剧。早在1782年,意大利作曲家帕伊西埃洛创作的同名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就在圣彼得堡成功首演,且在当时的欧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喜歌剧之一。其后,年仅24岁的罗西尼似乎更是年少轻狂,他在1816年以这部喜剧为脚本进行了再次创作,在遭受了首演的混乱和失败后,一部在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经典巨著《塞维利亚理发师》横空出世了。尽管这位年轻人好像在刻意地尊重着前辈,将歌剧名称改来改去:《阿尔玛维瓦》、《徒劳无功的提防》,真可谓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但经过时间的积淀,《塞维利亚理发师》的璀璨只属于罗西尼――这位懒惰的天才音乐家。

所有欣赏过这部歌剧的观众都有一个感觉――戏里戏外透露出强烈的讽刺意味。曲终之时费加罗的一句台词“真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提防’”真是将个中体味缓缓淌出。

首先,从歌剧的创作开始说起。帕伊西埃洛这位意大利作曲界的老前辈曾经拥有不凡的经历和辉煌的成就。但当他面对才华横溢而年少轻狂的罗西尼时,他在“提防”,提防着来之不易的辉煌。当时,在音乐界作为颇有声望的作曲家帕伊西埃洛将“放荡的音乐家、不懂艺术规律和缺乏高尚趣味的人”这样的标签贴给了年仅21岁的罗西尼时,是因为他得知罗西尼要重新创作《塞维利亚理发师》。

于是,从那不勒斯拜托他罗马的朋友们“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罗西尼的这部歌剧上演失败”,到1816年2月20日首演失败,老作曲家的愿望实现了。舞台上演员的粗心大意更是造成了舞台上演出的混乱,演出起幕后,口哨声、叫骂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

但是,仅过了一天歌剧演出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且连获盛赞。时过近两个世纪,这部巨作仍然被奉为意大利喜歌剧中的巅峰之作,然“提防者”的作品已随时间而逝去。

就罗西尼本人而言,他也在“提防”。于是,他在刻意的低调中以期求得和解。同时,也提防着对立带来的可怕后果。

罗西尼24岁就在欧洲音乐界享有空前盛誉,但在帕伊西埃洛面前,他感到惶恐。在他刚接到脚本时不敢贸然,于是写信给帕伊西埃洛,信中说将要为《塞维利亚理发师》另行谱曲而征求他的意见。为了提防帕伊西埃洛的攻击,罗西尼甚至向罗马音乐界及罗马音乐爱好者们公开了帕伊西埃洛同意他创作的信件,同时把剧名更改为《阿尔玛维瓦》或《徒劳无功的提防》。然而,对罗西尼而言,无论他如何地保持小心翼翼、慎之又慎,引来的非难依然如潮。捣乱,倒彩满天飞,首演时就出现这样的场景,大概在歌剧史上也不失为一个“奇迹”吧,更何况是《塞维利亚理发师》这部日后在歌剧舞台上持续上演近两个世纪仍然魅力四射的经典巨著。由此看出,罗西尼对这部歌剧的创作是既谨慎又谦逊,但仍是防不胜防,结果倒成了真正的“徒劳无功的提防”了。

再就歌剧本身的戏剧性而言,嬉笑的喜剧情节之中更包含了深刻的讽刺意味。我们知道博马舍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创作这部戏剧,决不是用来嬉笑的。他将第一、第二阶层的特权与第三阶层的无奈融于整部戏剧之中,在笑声中有些人酣畅淋漓,有些人笑后恍然大悟转而咬牙切齿,这便是该剧的最大魅力所在。罗西尼在创作歌剧之时对剧本进行了改编,但其中的喜剧效果与戏剧内涵丝毫不逊色。伴随着音乐元素的完美介入,剧中的喜剧色彩更加丰富。要知道,罗西尼创作这部歌剧的时候,法兰西第一帝国刚刚土崩瓦裂,意大利又重新置于奥地利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作曲家在前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在本歌剧中更是深入地融合于戏剧冲突之中。

《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阿尔玛维瓦伯爵是封建贵族的青年代表;贪婪的巴尔托洛医生属于城市的中产阶级;年轻漂亮的罗西娜只是两位典型人物争夺的目标。运用着爱情的帷幕,隐含着第二、第三阶层的对立,喜剧中的思想倾向性顿时显现出来。再加上唯利是图的巴西里奥,聪明伶俐、用金钱说话的费加罗,剧中也许只有罗西娜一人在追求着真正的爱情。年轻的阿尔玛维瓦伯爵,无疑是最痴情的,最起码在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里,他似乎应该得到真爱。因为他夜不能寐的痴情歌唱,不但打动了情窦初开的罗西娜,也打动了为之喝彩的观众们。然巴尔托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年老臃肿本来就不会赢得挑剔观众的同情,再加上贪婪,让观众更不能接受的是他竟然打起了罗西娜的主意(虽然只是为了她的财产)。这样,两个对峙的势力似乎颠倒过来了,观众想要的结果肯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巴尔托洛如愿地得到罗西娜的财产,最后皆大欢喜的结果才是喜剧最好的归宿。如观众所愿,一切都按照观众的意愿在发展,中间有了很多看似不可逆转的糟糕情节,终被年轻的伯爵一一化解,也让观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样的情景在剧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歌剧第一幕的结尾处,伯爵假扮成醉酒的军官闯入巴尔托洛家中闹事,当巡逻的士兵到达时,面对极为不利的场面,肇事者只能悄悄地掏出身份证、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军官士兵们便恐慌地离去。此时我们的市民们,包括可爱的罗西娜、跋扈的巴尔托洛都僵在了原地;第二次出现在第二幕第二场的后半段,当可恨的巴尔托洛带着军官士兵赶来,要逮捕骗子“林多罗”时,对方马上说出一声“我是伯爵阿尔玛维瓦”,所有人都僵在了那里,强硬的执法者们也立刻显得猥琐起来。

这两次身份的“展示”让痴情的阿尔玛维瓦伯爵赢得了梦寐已久的爱情,也让所有观众追求美好的心理得到了极大满足。可爱的罗西娜得到爱情的同时放弃了她所有的财产,换回了自由之身。她是为了真爱!巴尔托洛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也算是这场较量中的赢家。所以,全剧终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皆大欢喜,都在为这对有情人祝福、喝彩。伴随着合唱“爱和忠诚将永恒不变”的优美旋律,全剧辉煌地闭幕。

我们再来回味这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两个转折点。为什么阿尔玛维瓦亮明他的伯爵贵族身份,所有的一切都会朝着他想要的方向发展?甚至面对强大的国家执法机关时也同样屡试不爽。这时,我们不能不为这种特权的强大感到吃惊。与市侩的市民对金钱的狂热追求相比,这种特权威力强大得简直无与伦比。与此相比,金钱还有用吗?这样强求来的爱,还是爱吗?我们为之喝彩的,是特权还是爱情呢?这也许才是伟大的前辈作家博马舍、作曲家罗西尼要寄予这部喜剧的一些内涵吧,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大概也正在于此吧!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3. 博马舍:《博马舍戏剧二种》,吴达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 任明耀:《博马舍和他的》, 《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

5.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6. 邹建平、施国宪:《罗西尼》,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蔡占科: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

上一篇:“移情”之辨从“伯牙学琴”说起 下一篇:略谈二胡揉弦训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