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万吨碳置换:另类尝鲜

时间:2022-09-09 02:00:23

68万吨碳置换:另类尝鲜

配额与CCER的置换不仅能帮企业降低履约成本,还能为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妈湾电力)最近却因为一笔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意外地“火”了起来。

2017年5月23日,这家坐落于珠江口、与香港隔海相望的电力公司,用持有的碳排放配额与深圳中碳事业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科技)持有的CCER实现了等量置换。 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

这笔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排所),耗时四天完成的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规模高达68万吨,一举创下了国内单笔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量的新纪录。

在中国即将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当下,如此具有标志性的碳配额置换交易自然收获了外界的颇多关注。

“这次交易的成功帮助妈湾电力实现了低成本履约,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整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深排所总裁助理张健成对《t望东方周刊》说。

一年前的成功尝试

其实,早在2017年1月,妈湾电力就有了做这次碳排放配额置换的想法。

“当时的考量是降低碳排放的履约成本。”妈湾电力副总经理王成告诉《t望东方周刊》。

作为一家以煤炭为基础原料的发电公司,妈湾电力在每年向社会输电70多亿度的同时,也往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高峰时每年可达800万吨,因此成为深圳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后纳入的首批控排企业。

但过去几年,妈湾电力借由一系列技术改造成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得配额足以负担其实际排放量,完成履约早已不成问题,如何以更低成本履约成为其着重思考的问题。

“碳排放配额置换无疑是现时政策框架鹊淖罴蜒瘛!蓖醭伤怠

妈湾电力的碳排放配额市场价值要远高于CCER,高价卖出配额,低价买入CCER,是最划算的交易。

当然,妈湾电力还需考量的另一个现实因素是,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在年内启动,而统一市场启动后,CCER可能将不可再用于控排企业履约,所以想要借用CCER履约的企业只能在今年6月前完成交易,否则将再无机会。

不过,真正让妈湾电力下定决心做此次交易的原因是,此前已有了一次成功尝试,交易的另一方正是其多年的合作伙伴――中碳科技。

中碳科技是国内最早的碳资产服务提供商北京中碳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深圳注册成立的子公司,业务涵盖 CCER开发和交易,碳排放配额核查核证、托管、质押以及控排企业综合碳资产管理等。

一年前的2016年6月,妈湾电力在2015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期限到来前,与负责其履约工作的中碳科技达成协议,双方用同样方式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了一次碳排放配额置换。

只是,相比此次的68万吨置换量,这笔交易量只有8万吨。

“当时临近履约的最后期限,时间比较紧张,并且从全国看,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并不活跃,我们也就比较谨慎,只是想试一试。”当然,王成也说,关键还在于,中碳科技手中当时只有8万吨的CCER指标。

但这次合作还是让妈湾电力看到了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的无限可能,也为双方一年后的本次交易奠定了基础。

隐藏的第三方

“8万吨碳置换交易做成后,双方就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中碳科技执行董事张燕龙对《t望东方周刊》说,在年初了解到妈湾电力有再做一单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的想法后,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7年春节前后,双方便就此事达成共识,随后开始讨论具体的交易方案。

“因为去年做得很成功,所以今年我们比较有信心,想做一笔更大的交易。”王成告诉本刊记者,双方最初商定的碳排放配额置换量为65万吨,是去年置换量的7倍。

但没多久,这一最初设定的置换量便被。

春节过后的3月,深圳市发改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始对域内控排企业2016年的生产数据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以此为依据给每个企业分配具体的碳排放配额。

按照深圳市碳排放配额分配采用的历史强度下降法,妈湾电力每年获得的配额由其年发电量决定,发电量越大,配额越多,反之越少。据此计算,妈湾电力2016年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为680万吨。

而根据深圳市关于控排企业碳排放履约的相关规定,CCER可以抵消的碳排放指标比例上限为10%,即企业用于履约的碳排放配额中,CCER最多可占十个百分点。

“妈湾电力2016年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为680万吨,意味着其最大的置换量可有68万吨。”张燕龙说,在中碳科技的建议下,妈湾电力将置换量从65万吨提升到了68万吨。

而在此之前,中碳科技就已着手在深圳市场收购CCER指标,为这笔交易做准备。

“春节前,我们就把深圳市场上所有的CCER指标都买过来了,有100多万吨。”张燕龙说,其中最大的一笔购入量近50万吨,卖出方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股东之一,也是此次68万吨置换交易背后隐藏的第三方参与者。

这个第三方公司只有CCER,没有碳排放配额。因此,中碳科技从该公司购入的CCER指标全数卖给了妈湾电力,而妈湾电力卖给中碳科技的68万吨碳排放配额中的三分之二也被该公司买走。

从这点来看,妈湾电力和上述第三方公司才是此次68万吨碳排放置换交易的真正买卖方,但因两者都是中碳科技的客户,不能直接交易,所以中碳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中介角色,转而成了实际的交易方。

一笔交易两次做

张燕龙说,交易方案设计过程中,双方讨论最多的是交易策略,耗时一个多星期,“核心问题集中在,这笔交易到底要在深排所内多长时间做完。”

妈湾电力希望能在一天内完成,这样其所承担的风险最小,成本更低,但对中碳科技来说,一天完成交易就意味着将会一次性占用几千万元账目资金,企业运营压力很大。

但此时才发现一个大问题,“只有想法根本不行,交易政策和规则都是深排所说的算,任何交易形式最终都需得到后者的认可才行。”张燕龙说,双方之后将尚未成熟的交易想法告知深排所,询问是否可行。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难题。”张健成告诉本刊记者,该所此前做的多数交易都是碳排放配额的直接买卖,碳排放配额与CCER的置换交易做得很少,偶尔出现的也都是小额交易。

两者区别在于,碳排放配额的买卖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碳排放配额与CCER的置换交易则是货与货之间的交换,“前一种模式在碳交易市场运作非常成熟,后一种模式则无前车之鉴。”张健成说。

即便如此,深排所为了满足妈湾电力和中碳科技的交易需求还是决心作些改变。

“交易规则的修改非常麻烦,不太可行,所以我们只能在不改变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探索调整具体的交易形式。”张健成说。

为此,深排所专门组建了由内部风控部门、交易部门等组成的跨部门服务团队,负责为本次置换交易设计出一套既合法合规,又安全可靠的操作流程。

最终成型的交易模式将68万吨的置换交易分为两步进行:中碳科技先以市鼋灰准勐蛉肼柰宓缌Φ68万吨碳排放配额,这笔交易完成后,妈湾电力再用现金从中碳科技手中购入等量的CCER指标。

同时,为了规避交易过程的潜在风险,深排所还要求交易双方需先将碳排放配额和CCER在交易平台上冻结,直到卖出方收到买入方的货款后才能“解冻”。

王成说,借助深排所这一针对特定企业需求的创新交易模式,妈湾电力和中碳科技的68万吨碳配额置换交易才得以稳步推进。

2017年5月下旬,按照双方此前商定的交易策略,68万吨的置换交易在深排所内分4天完成,前3天每天的交易量均为15万吨,第四天的交易量为23万吨。

至此,在经历3个多月的准备后,这笔目前为止最大的碳排放配额置换交易正式落地。

“如果可能,明年我们还会做这样的置换交易。”王成说。

上一篇:美国企业:中国市场的未来还乐观吗 下一篇:森林里抱团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