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水景与植物配置设计探讨

时间:2022-09-09 01:51:20

园林水景与植物配置设计探讨

摘要:在人们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要求也随之提高,园林环境建设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体现。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园林造园。园林作为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把自己认为的理想生活环境通过园林环境表现出来,体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征服欲望。

关键词:园林水景;植物配置;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园林中不同水体的植物种植设计

1.1湖

在园林景观当中,湖是最常见的水体景观,相对于其他水景,其水域面积十分宽阔,且湖面宽广无余,波光粼粼。许多设计者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经常将其分成多个水域,隔而不断,彼此之间相互贯通.充分体现出“以分为主”的设计理念。从组织的层次来看,园林的水景,似乎又丰富了许多。中国古代园林多以“一池三山”作为湖体景观的主要形式,搭配适宜的水生植物,营造自然优美的山水园林。如湖中的金鱼藻、虾藻等沉水植物,水面上的睡莲、王莲等湖水植物,及驳岸边的芦苇、香浦等,起到览之有物而不致空旷,创造出疏影横斜、静雅共赏的美景。

1.2池

水体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出现在规模比较小的园林中。常以植物突出个体姿态或者水面空间立体感,营造出活泼、宁静的风光特色。池中常配一一些浮水植物,如满江红、萍蓬草等,池边的植物考虑到观赏者的需求,以花叶芦竹、纸莎草、石曹清等配合乔灌木搭配组合,创造幽静清雅的水池意境风光。

1.3沼泽园

沼泽水池所延展出来的一部分,常以美丽植物,如蓝草、花曹有、泽泻、千屈菜、梭鱼草、小婆婆纳等湿生植物,打造花草熠熠、生机勃勃的园林景观。

1.4溪

园林中流水译涂,山石高低不同,形成一个个小的浮布,流水声不断。溪涧石隙旁配植以叶形奇特如肾旅等矮生植物品种,溪涧则以观花植物如八仙花等,创造出别有一番山林野趣的溪流景观。

1.5泳池水

泳池水景以静为主,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泳池周围多种灌木和乔木类植物,既能起到很好的遮蔽作用,同时,又能为游人提供阴凉的林下小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园林的美感。

2园林水景中植物的配置方法

园林中的各种水体随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造园意图产生多种形式,各种水体不论它在园林中是否占主要地位,或成主景,或成配景,或成小景,无不借助植物创造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

2.1岸边的植物配置

园林中的水体驳岸有石岸、混凝土岸和土岸等,我国传统庭园池岸一般多以文石砌作,或以湖石,黄蜡石叠成。新建庭园池岸,形式多样,采用的材料亦各不相同。这些岸式一般较精致,与小池水景很协调,且往往一池采用多种岸式,使水景更为添色。岸边的植物配置原则是既能使山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的空间景观起着主导作用。土岸边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和岸线布置,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曲曲弯弯,自然有趣。石岸线条生硬、枯燥,植物配置原则是露美、遮丑,在岸边配置合适的植物可使线条柔和多变。一般岸边配置垂柳和垂枝红千层等,让细长柔和的枝条下垂至水面,遮挡石岸,同时配以花灌和水生植物,如鸢尾、水生美人蕉和千屈菜等来局部遮挡,以增加活泼气氛。对于自然式石头驳岸具有丰富的自然线条,与在岸边点缀色彩和线条优美的植物相配,使景色富于变化。

2.2堤、岛的植物配置

较大的水面中多设计有亭、榭、桥和岛等。水体中设置的堤、岛是划分水面空间的重要手段,堤常与桥相连。堤、岛的植物配置不仅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岛的类型很多,大小各异。环堤、岛以柳树为主,间植侧柏、合欢、紫藤和紫薇等乔灌木,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增加层次,具有良好的引导功能。

2.3水边的植物配置

水边植物配置首先要考虑其用途和目的,配置具有相应功能的植物。水体边缘的植物配置既能装饰水面,又能实现从水面到堤岸的过渡,在自然水体景观中应用较多。一般宜选择浅水植物,如菖蒲、水葱、芦苇和鸢尾等。这些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驳岸也有很好的装饰作用。譬如将芦苇成片种植于池塘边缘,能呈现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自然景观。水边植物配置还应讲究艺术构图,我国园林,自古以来水边多以垂柳为主,造成柔条拂水的效果。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杉、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但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或修剪,以免过于呆板,失去画意。在构图上,注意应用探向水面的枝、干,尤其是似倒未倒的水边大乔木,以起到增加水面层次和富有野趣的作用。

2.4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生态配置

水生植物的配置不仅仅是一个观赏效果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水体是否稳定的问题。利用美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进行水生植物配置,是现代园林水景绿化的主导思想。在借鉴传统水生植物造景手法的基础上,依水域形式不同,将水生植物归纳为以下四种基本配置模式。

2.4.1宽阔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该种配置模式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植物配置上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水生植物应用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如睡莲群落、荇菜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如果水面辽阔,则可配置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使成片芦苇、香蒲及充满野趣的水岸乔木河柳,郁郁葱葱。当阵风吹过时,水面碧波荡漾,远处的山体、水面及周围的绿地都融为一体,可再现原先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

2.4.2小面积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我国的园林水景以小型水域较为多见,单个池塘即能成为一个完整精致的景观,各单体间彼此呼应,形成了城市园林统一的大环境景观。小水域主要考虑近观,其配置手法更需细腻,更要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适合细细品味。此类水景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因此水生植物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水面上的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觉效果,更无倒影可言。因此,将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控制在不超过1/3是比较适合的。

2.4.3自然河流的水生植物配置。自古以来,小桥流水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现代园林水景中亦河上架桥,桥头绿化,河、桥、植物及倒影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桥头两侧丛植纸莎草、水葱、芦竹等,沿河道两岸呈带状分布,较宽的河道水面则漂浮适量的野菱、水鳖等。河岸水生植物配置既可柔化河道边缘生硬的驳岸,也大大丰富了桥头两侧的乔―灌―草―水生植物配置模式景观。河流两岸条带状的水生植物景观要求所用植物材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体现节奏与韵律,切忌所有植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2.4.4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一眼即可见底,硬质池底上常铺设卵石或少量种植土,以供种植水生植物绿化水体。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成为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一般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的作用。一般以菖蒲、再立花等,3~5株一丛点植于水中块石旁,清新秀气,雅致宁静。或与岸边植物如软枝黄蝉、云南黄素馨的花朵相互映衬,在水面上形成清晰的倒影,增加了水体的层次,将溪流与植被融为一体。对于完全硬质池底的人工溪流,水生植物种植一般采用盆栽形式,但存在着容器清晰可见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效果。针对此类现象,可以将盆嵌入河床中来隐藏容器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水生植物之美。

结束语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无一不借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来提高园景的档次和增添实用功能。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格调,使人们对水景欣赏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金成.园林水景与植物配置设计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13,(3).

[2]李冠衡,颜玉璞.园林中亲水植物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1,(4).

[3]张伟.园林水景中水生植物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上一篇:园林施工中的技术探讨 下一篇: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