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

时间:2022-09-09 01:34:41

探析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

摘要: 近年来,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异军突起并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越来越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本文试从叙事角色、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等叙事方式,探究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

Abstract: China’s legal TV programs are booming and becoming mature and prosperous in recent years and gain its popularity among the audienc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narration of these program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narrative character,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narrative structure.

关键词: 电视法制节目;叙事艺术;探析

Key words: legal TV programs;narration;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08-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化国家逐步的建立与完善,电视法制节目异军突起并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百姓学法、用法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电视法制节目成为法制建设和百姓需求的媒介,越来越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收视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为何出现如此的吸引力和收视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电视法制节目以鲜活的、生动的故事内容迎合了法制社会建设的需要,满足了受众表达和参与的需求,尤其是电视法制节目的制作中运用了叙事角色、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等特殊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当今社会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1叙事角色的优化搭档

叙事角色,指叙事中的参与者,也称叙事者。在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中,有意地选择了两大角色的叙事者,其一是叙事学中谓被称为暗隐的“大叙述(事)者”,就是指暗隐的、不可见的、躲在电视法制节目文本背后的叙事者,包括节目制片人、主编、不出镜的记者等策划制作人员。其二是叙事学中谓被称为明现的“次叙述(事)者”,就是“大叙述(事)者”之外的所有在电视法制节目叙事中出现的叙事主体,包括主持人、嘉宾、当事者、出镜记者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给受众提供丰富的、鲜活的叙事信息素材,大叙述(事)者走南闯北、出生入死地到现场采访,日以继夜地操作各种各样的表现材料,创作出富有社会意义的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文本。如何激活这个叙事文本,让百姓受益,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这需要由“次叙述(事)者”来完成,在电视法制节目叙事文本的录播中,通过主持人引出事件的话题、串联事件的解说词、介绍及咨询嘉宾、点评总结,其间,再有当事者、出镜记者及嘉宾的串联叙述和点评,从而把叙事文本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地呈现给电视观众,最终实现“大叙述者”的创作意图。可见,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大叙述(事)者”和“次叙述(事)者”的叙事角色优化搭档,给电视法制节目注入了催化剂,催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电视法制节目,从而不断地满足了电视观众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2叙事视角的多元组合

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事学中,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视角、纯客观叙事视角等。在电视法制节目中,选择了叙事视角的多元组合。一是全知叙事视角,节目的主持人、事件采访记者及节目制作人员等都属于全知叙事者,他们虽然并非是事件当事者,不参与事件发展进程,处于所述事件以外,但是,他们能以无限广阔的视野观察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全然知晓事件人物的一切隐秘,洞见事件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他们所知道的比事件当事人多,不但知道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知道事件对人物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全知叙事视角,有着独特的优点,那就是便于展开广阔的生活场景和自由地描写众多人物的心理,但也容易让受众感觉到是叙事者在编造故事,从而怀疑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二是限知叙事视角,事件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的视野就是事件人物的视野,他们的叙述就是事件人物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他们与事件人物所知与不知是对等的,视角与叙事合一,构成了同故事现象。这种限知叙事视角,不仅给受众以真实可靠的感觉,又能满足受众理所当然的好奇心,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解除节目制作人势难避免的顾虑,但却不能从外部客观地观察自己。三是纯客观叙事视角,事件发生的旁观者,即嘉宾,他与事件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纯粹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叙述,由于嘉宾没有卷入事件本身当中,易于对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这种纯客观叙事视角,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叙事者的感受和看法,显得冷静、客观而又可靠,但是,其叙事能力非常有限,只能就事论事,存在局限性。综观各个叙事视角的优劣,电视法制节目有效地综合运用了全知叙事、限知叙事、纯客观叙事等多元叙事视角组合,不分叙事视角的主从关系,而是互相交织、自由伸展地观察、叙述人物事件,促使电视法制节目能自圆其说,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

3叙事时空的跨越协调

热奈特在叙事学研究中提出了时间上的时序概念,时序就是时间顺序。任何叙事都建立了两种叙事时序,一是被叙述事件发生本身的时序,属于客观性叙事时序;一是叙述事件行为本身的时序,属于主观性叙事时序。从电视法制节目的实践来看,同样采用了两种叙事时序,既把事件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前因后果叙述给受众,遵循客观事件发生的自然时序;又采用倒叙、插叙、预叙等手段对自然时序作出必要的调整,或虚化浓缩某些时间段,强化突出另一些时间段,或分解客观时间片段再重新组合,灵活地运用了主观叙事时序,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有意地给观众间断性地设置悬念,挑起观众的好奇心,给观众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西摩・查特曼提出叙事空间由“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构成,“故事空间”是行为或故事发生的当下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话语空间”是叙事者的空间,是主观抽象的。电视法制节目注重了叙事空间的构思和安排。如对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截取及叙事者的空间设计等都进行全方位思考,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同时考虑了叙事者的话语空间对节目播出产生的视觉效果和社会效应,充分利用叙事空间产生的美感吸引观众眼光。

哲学家曾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一者体现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一者体现物质运动的伸展性、广延性”。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也并非独立存在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没有完全离开空间,营造空间化效果也没有抛弃时间,时间的变异和空间的转变始终是交织进行的,两者本身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相互照应。叙事时间和时空的艺术融合,不仅体现了法制节目叙事的真实感,也给观众带来了时空的美感,从而大大增加了电视法制节目的可观赏性。

4叙事结构的跌宕起伏

电视法制节目是一种叙事为主的艺术,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建立一个合理的叙事结构至关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的高低。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结构而言,编导只能挖空心思对叙事开端进行了设计,别出心裁、扣人心弦地先给观众展示事件的高潮,形成悬念,吸引观众眼球,迅速吊起观众的胃口,紧接着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的开始与发展,并且伴随着记者深入调查,不断地插入戏剧性情节,使氛围紧张、高潮迭起,产生一波三折的叙事效果,最后,嘉宾再对事件的相关问题进行答疑,再一次把节目推到又一个高潮。电视法制节目采用这样叙事结构的艺术设计,富有跌宕起伏的波澜,让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从而提高了电视法制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在推进社会法制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的电视法制节目,采用了多种的叙事艺术手法,以人为本,把枯燥的法理融汇在鲜活生动的故事中,灵活地拓宽了法制教育的渠道,真正实现了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效刚.现代小说:叙事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2]傅修延.叙事丛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3]孟超.〈今日说法〉的叙事学分析,新闻世界[M].新闻世界杂志社,P64-65.

[4]吕晴春.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学研究[M].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张俊英.电视法制节目叙事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G22,2007.

上一篇:非法拘禁罪中的暴力 下一篇: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英美文学互动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