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统经典,建构中学生的高尚人格

时间:2022-09-09 01:12:30

导读传统经典,建构中学生的高尚人格

〔关键词〕传统经典;中学生;人格;离骚

现在的中学生亟需亲近传统经典,一方面,中学生们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中学生也需要传统经典来完成他们的人格建构。基于此,语文教改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语文教师亟待在传统的经典教学中深入挖掘其文化意义。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对传统的经典作品作深度导读。下面以人教必修二中的《离骚》教学实录为例,来具体阐释我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

【教学理念】

人格(Personality),又译为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体现了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建构”即建设和构造,屈原的人格既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屈原一生坚持自我修养的结果。高一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课旨在通过分析屈原的人格构成要素,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高尚的人格。

【教学目标】

1.阅读《离骚》节选部分,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2.分析《离骚》的第一部分,分析屈原的人格构成因素及其关系。

3.培养学生对屈原高尚人格的敬畏爱戴之情,从而树立自我的人格建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困境,学习屈原的高尚人格;引导学生修炼自己的人格。

【教学难点】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屈原的困境,以及屈原的选择。

【学情介绍】

时代的困境: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很多人都没有认真品读过《离骚》,屈原为什么会被人们纪念?屈原的人格中有哪些要素?对此并没有认真思考过。

人格建构:带领学生赏读《离骚》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探寻屈原人格建构的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人格要素的产生环境,培养学生对伟人的爱戴之情;思考屈原的人格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从而真正理解屈原的文化意义以及屈原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所在。高一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课旨在通过分析伟大诗人的人格构成要素,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高尚的人格,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且能像屈原一样“好修以为常”。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离骚》串讲3课时,《从看屈原的人格建构》1课时。

教师准备:

在资料上: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完整《离骚》的第一部分和《涉江》全文。理解原诗,熟读《离骚》第一部分。

在情感上:教师本身喜欢《离骚》,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扫除畏难心理,带领学生快乐地读起来,背起来。

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离骚》。2004年,一则消息把国人带入了一场讨论之中,韩国把江陵端午祭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递交了申请,国人很愤怒,说,端午节是我们的,屈原也是我们的,谁也别想抢走。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足够优秀,能学习和继承我们的文化传统,能阅读我们的典籍,那么谁也拿不走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最可怕的往往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遗忘。我们现在过端午节吃粽子,可是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捧读屈原的《离骚》,去理解屈原在《离骚》中传达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从屈原的诗句中去了解一下他的人格是如何建构的,看看在座的哪些同学是他千年后的知音。

师:我自己诵读《离骚》时,每每被一些句子所打动,比如:“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未立。”一定也有哪个句子打动了你,请读出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动。

生:(轮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读得都不错,这些句子打动了你,也打动了我。请思考一下,这句诗为什么能打动你?在这句诗中你发现了屈原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从《离骚》来看屈原的人格建构”。

生1:我喜欢的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用雄鹰的卓然不群来体现“众人皆醒吾独醉”的高尚人格。虽然被他人所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正义的道路,宁愿独自一人坚守正直也不愿意被他人动摇,体现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师:(板书)你用了“卓然不群”这个词来概括,刚才你说“众人皆醒吾独醉”,是吗?

生1:刚才激动了,说错了。应该是“众人皆醉吾独醒”。

师:没关系,说得很好。还有谁来说?

生2:我喜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体现了屈原有培养优秀人才的精神,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

师:你是想说屈原不但自己对国家忠诚,还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建设国家。还有其他同学来说吗?(板书:培养人才)

生3:我喜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说人生各有各的乐趣,而我最喜欢修养自己的人格,并且永远都不会改变,坚贞不渝。(板书:修养人格,坚贞不渝)

生4:我觉得他非常孤独,我喜欢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他很清高,不愿意去向别人多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做,只能“屈心而抑志”。

师:他的孤独寂寞恰恰是因为他的清高。说得特别好,还有谁发现了屈原不同的特点?(板书:孤独,寂寞,清高)

生5:我喜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一些自然的东西容入到了自己的灵魂中,他高傲、纯洁,崇尚自己的人格,他认为只有那纯洁的缀露和落英才可能配得上他那高傲的人格。

师:你说得特别好,你还提到了他向自然学习,是不是?还有吗?(板书:纯洁,高傲,向自然学习)

生6:我喜欢“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一句无论是在意思上还是韵律上都体现了屈原的志向远大,有点像曹操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志向远大。这一句除了表明他志向远大以外,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生:(集体说):责任感,使命感。(板书:志向远大,责任)

生7:我喜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看不惯他们(小人们)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宁愿流亡也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是他那种气节傲骨的体现。(板书:不同流合污)

生8:我想说的也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从中还可以看出,他的志向远大,和后文贪钱贪色的众人不同,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师:没人来当开路先锋的话,国家的这辆车越走路就越窄,最后就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去了。有没有谁喜欢时间方面的句子?这里有好几句。

生9:“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能看出他的忠贞,因为他担心怀王很快就老了。(板书:忠贞)

师:前面那一句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生9:屈原在感叹时光的流逝,里面有种惜时的意识。(板书:惜时意识)

师:屈原感叹时光的流逝,所以要抓紧时间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好,大家看,我们归纳出来这么多东西,其实有很多是交叉重合的。所以,下面我请大家来合并一下同类项。归纳一下,哪些东西是一样的,然后在归纳的基础上去建构屈原的人格图。可以画,也可以写。时间为5分钟。

学生思考,合并同类项,写或画人格建构图。老师提醒学生,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没有提到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加进去。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屈原的人格建构的?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

生10:首先屈原是帝王的后裔,他爱国,有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使他非常忠诚、正直,而且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样的性格使他不和世俗同流合污,清高、纯洁。他抵制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又使他变得受人排挤,孤独。他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想培养人才来帮助国家。他还有惜时的意识。

师:大家为他鼓掌。我们把这些连缀起来,看看像什么?像不像一所房子?以高贵的出身和责任感为地基,而个人修养、时间意识、忧患意识是房子的支柱,清高、孤独则是房子的品格,高傲是它的灵魂,还可以用哪个词?性格、标签、命运。如果你要坚持你的清高、纯洁,高处不胜寒,你就要选择孤独。其实这就是他的命运:要么你就从俗,同流合污,要么你就要忍受孤独的命运。这位同学说得挺棒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师:刚才的同学是用逻辑思维来建构,有同学会讲我可以来为这所房子做个装修。王×,你好像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什么啊?

生11:我画了一所房子,但是跟他不一样。我画的房子代表当时的社会,我在房里画了一支蜡烛。蜡烛代表屈原,他和又黑又冷的屋子形成对比,他有烛照黑暗的作用。(大家鼓掌)

师:屈原就好像黑屋子里的那一丝烛光,虽然他是那么微弱,但是可以烛照黑夜。这个设计和比喻都很好。还有同学在画,我们请施×来谈谈她画的是什么?

生12:我画的是一面墙,墙上有一株牵牛花,牵牛花生长的地方肮脏而破旧,它却自己毅然决然地开放,代表着屈原的孤独和清高。

师: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幅画由牵牛花开放于脏乱之处来比喻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那么我们在学习建构自己的人格时也要注意:你要想想,你的基石在哪里?什么是你的基石?什么是你的支柱?什么是你追求的品质?最后你将接受这种品质给你带来的命运,甚至要付出牺牲。在这里我补充另一个词――“牺牲”。在孤独和高傲之外,可能更悲惨的命运就是牺牲。屈原有没有做好牺牲的准备?在哪些话里有体现?

师:其实屈原的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候会给人以力量,以希望。以前在课上我就讲过,冯其庸先生说在十年中支持他度过这段最艰苦的岁月的是屈原的这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也”。那么我们放眼历史长河,在后世的学者文人中,还有没有受到屈原人格影响的人?也就是说你在谁的身上看到了屈原人格的闪光?

师:刚才同学提到了曹操。曹操在《短歌行》,中提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间短暂怎么办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广纳贤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你还想到了谁?

生13:我想到了鲁迅,鲁迅的生活背景与环境和屈原很相似,他比屈原要更激愤一点,他也像屈原一样奋力地反抗。他不同流合污,也属于照亮黑夜的那种人。

师:你还想到了谁?

生1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15:周敦颐,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

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在屈原身上已经有了体现,周敦颐把它形象化了。

生16:文天祥,宁死不屈,忠于自己的国家,写下了《正气歌》。

生17:我想到一个人,他是陶渊明。他喜欢高洁的物象,如。他的品质里也有那种刚毅和纯洁。我觉得他和屈原挺像的。

师:他在哪一点和屈原一样?

生18:在修养自身方面是一致的。

师:其实还不止这些文人,我们能在曹操、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身上看到他们的功名意识、忧患情怀,我们也可在范仲淹、周敦颐身上看到他们洁身自好的品质。《离骚》的诵读和讲解也让我获益良多,颇有感慨,写了副对联:三湘有幸留屈子,集芳草缀幽兰,铸成人格昭日月;九州无意争非遗,品内美学修能,习得高风亮乾坤。

生19:屈原用芳草幽兰这样美好的东西来装饰自己,铸成了自己特别优秀的人格。他内在特别美好,又注重外在的修养,所以能习得高风亮节。

师:她回答对了一半,这副对联,上联是写屈原的,下联是写现在的学生,也就是在座的各位,九州的学生们,不要去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我们当下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去品读屈原的内美,去学习他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耐,学习他的高风亮节来照亮我们现在的世界。

【课后反思】

用心灵触动心灵,用建构模仿高尚

选择《离骚》作公开课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教学16年了,讲过很多课文,有些课文也讲过很多遍。今天我愿意讲一篇自己没怎么讲过的,或者说从来就没讲好过的文章,一来,我希望自己能突破自我的瓶颈;二来,我希望自己每学期都能啃一个硬骨头。

我首先分析了学情,认为学生学好《离骚》意义重大,有利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其次,我分析了《离骚》难在何处:它的读音难,不押韵,朗读困难;它有很多比喻和象征、典故,情感跳跃,理解起来难;教材只是节选出来的一小部分,没有前后关联,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因此,基于这些考虑,我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层层搭梯,步步登高,设身处地,化难为易。总的说来,就是用心灵触动心灵,用建构模仿高尚。

层层搭梯:我把难读的字的读音都标了出来,学生首次阅读时已不觉字词艰涩。而且我还教给学生基本的训诂方法,他们会通过字形、字音去判断词义,这样碰到不认识的字也不会太困难,而且解词的过程如同猜字谜一样有趣。我还补充了《离骚》开头部分的内容,让课文看起来相对比较完整。如“来吾道乎先路。”“道”注音为“dǎo”,学生会猜出它是引导的意思。“恐皇舆之败绩”,这个“舆”字,学生能通过中间的形旁来猜出它是“战车”的意思。这里代指国家。

我在理解上逐渐搭梯,如首先要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这一层很低,每个学生都可以实现;然后我让他们分析句中体现了屈原的什么人格特征,这里又高了一层,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来建构屈原的人格关系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我请他们思考屈原的人格在后世哪些文人身上闪光,培养他们的思维拓展的能力。这一节课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因为有层层的台阶,所以实现起来不觉得困难。

诗歌是一个人的心灵史,理解诗歌必须要设身处地。作为授课教师我自己先设身处地去理解《离骚》,当我打开心扉,去体会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感情时,我仿佛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他的高贵的血统,他的坚定的信念,他的遗世独立,他的孤独,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不改初衷,让我感动,亦让我欣然。一遍遍地诵读让我徜徉其中,所以带领学生朗读时,他们并不感到吃力。

串讲诗歌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学生翻译成,哪里是我担心自己遭殃啊,我是恐怕您带领的国家的车翻车啊。屈原对楚王的忠贞无私,舍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感可见一斑。在建构人格图时,将自己“代入”屈原,可以更快地建立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设身处地也可以更好地吸纳屈原的优秀的人格来为己所用。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害怕文本难,学生程度不佳。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喜爱这个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体验,这样自然可以理解古人,效仿古人。用心灵触动心灵,用建构去模仿高尚。

本课例通过诵读、理解、联想、思考、人格重建等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去亲近屈原,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在课堂中深受触动,课下反响很好。

(作者单位:北京二中,北京,100010)

上一篇:产业园区引导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