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现象看大连方言的语言接触

时间:2022-09-09 10:14:01

从词汇现象看大连方言的语言接触

摘 要:大连虽地处东北,但是却不属于东北方言区,而属于胶辽官话。大连方言与满语、山东方言、俄语、日语有过语言接触。本文就以上各方面对大连方言所发生的语言接触进行分析,并阐述这些语言接触对大连方言的影响及大连方言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连方言 语言接触 影响 发展趋势

一、引言

大连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东半岛最南端,隶属辽宁省。从区位上看,东隔黄海与朝、韩、日三国相望,南夹渤海与胶东半岛呼应,西隔渤海湾同冀、津一衣带水,北与辽沈腹地毗连,地域面积共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70万。大连既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东北重要的出海口。

从方言分区来看,大连属于胶辽官话辽东片,俗话说大连话有一股“海蛎子味儿”,是对大连方言表象的一种概括。其实这种“海蛎子味”,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接触的结果。语言接触从接触的对象上看,包括方言间的接触和语言间的接触。大连方言是方言接触和语言接触的典型。这种接触,从大连方言词汇现象中就可见一斑。大连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从来源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古代汉语的保留,一部分是来自方言区内部的创新,一部分来源于外来语的影响。当然还有一部分已经很难考证。山东方言、满语、日俄语对大连方言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其中许多词语至今仍保存在大连方言中,并为人们所使用。本文从词汇角度考察大连方言所发生的语言接触现象,同时还就普通话对大连方言的影响以及大连方言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初步的分析。

二、大连方言源自满语的词汇

影响大连方言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满语。满族兴起于东北,统治了将近三百年,满语也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使用了三百年之久。虽然满语后来被汉语所取代,但是很多满语词汇依然被保留了下来。现在大连方言中还存在着少数的满语词汇,如满语的“波喽盖”,意思为“膝盖”,满语读音为[p?l?ar],大连方言为“波棱盖儿”,读音为[po31l??kai41];满语的“埋汰”,意思为“脏”或“侮辱”,满语读音为[mait],大连方言为“埋汰”,读音为[mai35t?ai],等等。这些词汇我们习以为常,但是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却是满语遗留下来的。

三、大连方言源自山东方言的词汇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地理优势,为山东人闯关东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清以后,大量的山东人来到了大连。“闯关东”在历史上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在大连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导致汉文化在满汉文化的环境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汉族人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即使清政府采取了措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语言等力挽狂澜,但也于事无补。在这些语言接触中,山东方言对大连方言语音也有所影响,所以大连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同语音的影响相比,词汇的影响更大,大连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山东方言词汇。现代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提出:“各民族语言是相互取长补短的。”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汉文化上的优势,导致满语词汇不能充分表达当时的生活,所以需要借用山东方言的词汇来填补空白。例如,山东方言的“海猫子”(海鸥)、“胰子”(香皂、肥皂)、“汗溜儿”(背心)、“过道”(走廊)、“障子”(篱笆)、“老头儿”(老年人)等等,这些词汇被直接借用到大连方言中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有一部分山东方言词汇在被借用到大连方言中发生了变化,分为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变化。形式上,有的山东方言在大连方言中变成了儿化,如“小小”,在大连方言中变成了“小小儿”(男孩);山东方言“嘎达板”,大连方言为“嘎达板儿”(拖鞋);山东方言“转莲”,大连方言为“转莲儿”(向日葵)等等。有的山东方言在被吸收到大连方言之后加上了词缀,山东方言“鼻筒”,在大连方言中变为“大鼻筒子”(鼻涕);山东方言“耳巴”,在大连方言中变为“耳巴子”(耳光);山东方言“善茬”,大连方言为“善茬子”(好对付的人);山东方言“不善”,大连方言为“不善乎”(厉害),也有用“不善”的,两种形式并存;山东方言为“潮”,大连方言为“潮乎”或“潮乎乎”(傻),等等。这些词汇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意义上保持不变。有些山东方言词汇被借用到大连方言后,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意义上却发生了变化:一是词义扩大,如“低留答拉”,原义是“低垂、下垂”,被借用到大连方言后不仅表示“低垂、下垂”,还表示“数量多”;二是词义缩小,如“叨”,原义是“吃”,被借用到大连方言后词义缩小,指禽类的吃;三是词义转移,如“展样”,原义是“排场、像样”,被借用到大连方言后表示“得意”;又如“浪”,原义是“放荡不羁”或“行为不正经”,后被借用大连方言后原义消失,而表示“爱漂亮、爱打扮”。这些变化也符合方言词汇的来源:传承、创新、变异、借用。从大连方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大连方言不仅传承了满语,而且还把借用来的词汇进行变异,从而进行创新。

四、大连方言源自日语和俄语的词汇

大连不仅吸收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同时还借用了大量的外国语言。外语借词的主要来源是俄语和日语,这不仅因为大连与俄、日地理位置上是邻国,更因为历史原因。1897年,沙俄的舰队闯入旅顺口,清政府被迫于沙俄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大连被沙俄统治了七年。大连这个地名就来源于俄语“达里尼”,后来从日语音译过来就成了“大连”。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日本战败,大连才结束了日本长达四十年的残酷统治。在这分别长达七年和四十年的殖民统治中,俄语和日语与大连方言紧密接触,一直到现在,大连方言中的词汇还保留着从日语和俄语中借用来的词汇,这些词汇成为大连方言的组成部分。如大连方言中现在保留的俄语词汇有“列巴”(面包)、“布拉吉”(连衣裙)、“剌锅子”(海胆)、“苏波汤”(肉菜汤)等等。大连方言中保留的日语词汇,如“瓦斯”(煤气)、“马葫芦”(下水道)、“晚霞子”(衬衣)等等。

中国与俄罗斯民族的政治外交历史长达350年有余。1950年2月,中苏两国确立友好互助同盟关系。此后,中苏两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互访。为了帮助中国建设,苏联还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大批专家。同时,我国也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人员。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严重分歧,进入了汉俄民族政治外交关系史上的全面对抗阶段。直到1989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中苏关系正常化,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对语言接触来说,这也是后来大连方言与俄语接触的一个发展脉络。

20世纪80年代,汉语迎来了第二次日语词的引进高潮。改革开放,使中日两国的语言接触十分频繁,主要表现为中日两国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影视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中国在日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国内学习日语的热潮等。尤其是大连与日本邻近,有地理上的优势,接触更加频繁与紧密。和以往的日语借词更多以“借形”为主相比,这一时期也借入了一些汉语没有的音读汉字词。日语借词的使用仍然是汉语外来词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五、结语

借词现象是语言接触引发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产物。语言接触对地域方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语言研究中有重要的价值,是我们了解地域方言源流,探究地域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源。

在语言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速度远远快于其他语言要素。语言接触中词语的借用现象成为词语变化的加速剂。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一种语言很容易受到别的语言的影响而产生新词,从而丰富本地区的语言。在大连人和其他民族、其他方言地区的人的交往过程中,大量的外族词汇、外国词汇与外地方言词汇借入到大连方言词汇体系中,有些词语保留下来,成为大连方言词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大连方言词汇。

语言发展的历史不是间断的,而是连续的,在研究语言发展史时,我们关注的是各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过程。语言接触中借词现象对语言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是其研究的一项重要资料。有些借词在词音、词形与词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山东方言词语“小”“潮”等借进入大连方言中,在词的音形义上发生了变化。把这些词语借用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勾勒出大连方言变化的线索。所以,语言接触研究对大连方言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普通话推广和方言间的接触并存,大连方言的发展趋势是向普通话靠拢。这样的结果对大连方言来说有利有弊,趋向普通话,更利于不同方言的人进行交流,但同时也令大连方言在慢慢地走向消亡。于是就有了想要“抢救”方言的自觉意识。大连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辽宁省的首个试点城市,这个工程对濒危的大连方言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推广普通话。

参考文献:

[1]范立君.“闯关东”与东北区域语言文字的变迁[J].北方文物,

2007,(3).

[2]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J].方言,1986,(3).

[3]荆蕙兰.金代大连城市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姜悦.大连方言的描述分析[J].现代阅读,2012,(2).

[5]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1987.

[6]欧阳国亮.辽宁方言六十年研究概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

报,2010,(4).

[7]王笑舒.大连方言词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8]杨春宇.辽宁方言语音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5).

[9]张树铮.胶辽官话的分区[J].方言,2007,(4).

[10]赵越.大连方言中语言接触现象研究[J].科技世界,2012,

(16).

[1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8.

[1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赵秀媛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29)

上一篇:中介对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侵害 下一篇:基于SCP框架的我国石油产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