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请慎用清热药

时间:2022-09-09 09:19:13

清热药是家庭常用药之一,但不少人对清热药缺乏正确的认识,误用、过量服用的情况比较普遍。怎样正确使用清热药,使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请看本期“专家评药”――

清热药指的是中药里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常用来治疗“上火”。

“上火”既是中医学的专用名词,又是老百姓对某些疾病的简称。中医认为,人体里是有“火”的,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然而,“火”超过正常范围就成了“邪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邪火”大部分由体内所生,其根源是身体内阴阳失调所致,外在因素只是诱因。这与哲学上讲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相符。

六大清热药 药性各不同

清热药的种类繁多,临床上通常分为6大类。

1. 清热泻火药常用的有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等。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清热过度,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2. 清肝明目药常用的有青箱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等。有清肝火、退目翳(指眼睛角膜病变后遗留下来的瘢痕)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3.清热凉血药常用的有生地、牡丹皮、犀角、水牛角、大青叶、玄参等,主要用于发热性疾病如肠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脑膜炎等出现发热不退、血热妄行之证如大热、吐血、鼻出血、便血者。

4.清热解毒药常用的有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等,适用于各种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因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

上述4类清热药各有特长,在应用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以及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5.清热燥湿药常用的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等,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必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6.清虚热药常用的有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常见用药误区及对策

俗话说,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犯错,并且很多错误当事人是意识不到的。清热药是常用药,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常见的用药误区有:

误区一:用药不对证

但凡有上火症状,或疑似上火,就不管什么证型,也不管所用清热药是否合适,就胡乱地服用一通。

危害:不对证用药,轻则影响疗效,重则伤害身体。很有可能造成原有的病不但没有治好,反而会吃出一大堆问题,引发新的疾病。

专家支招:分清上火证型,做到对证用药。

当前,不对证用药的现象很普遍,这除了人们对用药漫不经心外,还与人们缺少上火证型的相关知识有关。因为,上火证型不一,所用的清热药也不一样。

当代临床,可供治疗“上火”的清热药数以百计,“上火”的病证多种多样,其治法应随病因病机的差异而有别。对于普通的非专业人员来说,做到辨证准确有难度,但简单的辨证还是可以做到的。

1. 分清“实火”与“虚火”

“实火”与“虚火”的患者在使用清热药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一般直接使用苦寒清热之药;而后者在清热的同时必须配合应用补虚药物和食物;如果是假热真寒的“虚火”就更要注意,一般不能单纯应用清热药,反而应以温热药为主。

实火 为阳热亢盛所致,多见于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治当清热泻火,或选用苦寒的黄连、黄芩、山栀子、大黄等组方,或用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等中成药,以达清泄火热之目的。

虚火则为阴虚所致,多见于久病不愈,或大病之后,病势较缓,治当滋阴降火,选用知母、生地黄、熟地黄、鳖甲、地骨皮,以及苦寒而能退虚热的黄柏等组方,或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中成药,以达滋阴降火之目的。

2. 分清“心、肝、肺、胃”火

从脏腑辨证来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皆可引起“上火”,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证。常有以下五种。

心火心火旺,常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芯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肝火旺,常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调治,可获良效。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清火。

肺火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其表现主要是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清肺火。

3. 分清表热与里热

发热有表里的不同,外感发热与里热。其原因与病变部位不同,使用清热药应注意区别。

表热外感发热以疏散热邪为主,同时根据风寒发热、风热发热、风湿发热、风燥发热等不同原因而区别用药,一般多用金银花、、桑叶、连翘、薄荷、蝉蜕等清热。

里热多为实热,以清内热的药物为主,多用黄连、黄芩、黄柏、石膏、麦冬等。需要注意的是:外感风寒、阳气闭郁引起的外感发热,应用宣散风寒的方法解热,不能单纯使用或过用清热药;而体内气虚阳虚导致的内热,也不能单纯清热,而应以温补收敛阳气为主。

误区二:认为清热药无毒,可长期、过量服用

有人片面地认为,清热药与其他中药一样,为无毒之品,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于是便随意服用,或认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或火气严重,随意超量服用清热药;或认为自己的火气顽固难除,长期服用某种清热药,即便是服用后效果不佳,也要坚持;或求效心切,置医嘱于不顾,将本应分数天服完的清热药,一日内就将其吃完;等等。

危害:清热药大多苦寒或甘寒,清热药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见于苦寒类清热药和甘寒类清热药两类。不合理服用苦寒类清热药,轻则伤脾胃,引发脘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稀溏或泄泻等;重则伤阳气、生内寒,引发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若是不合理服用甘寒类清热药,轻则伤脾胃,引发脘腹胀满或疼痛、纳食不香、便溏不爽等;重则伤脾阳、生寒湿,引发脘腹痞满、苔腻纳呆、身重倦怠、大便黏腻不爽等。

专家支招:谨记禁忌证,按医嘱或说明书用药。

禁忌证临床中药学有专门规定:凡属脾胃虚寒、大便稀溏,或寒湿内停、舌苔白腻者,无论是苦寒或甘寒类清热药,均当慎服或忌服;湿热内停者,忌服甘寒类清热药。此外,还有“苦燥伤阴”一说,意思是说味苦、特别是黄连等味大苦的药有伤损人体阴津的一面。故津液亏虚,尤其是阴津大伤而口干舌燥者,当慎用或忌用。

把握用量正确的用量用法和使用宜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服用各种清热类药时,均应按照医嘱或说明书所列要求服用,绝不能自行其是,乱服滥用。

倘若自认为体强火重,超量服用清热药,或为求速效,将本应分数天服完的清热药,一日内就吃得精光,往往会伤及脾胃,引发脘腹胀痛或大便溏泄等新的病证。

若长期服用某种能清热泻火的单味中药和中成药,也会因用寒凉太过而伤害脾胃,引发腹胀便溏或泄泻等新的病证。至于长期服用某种清热药特别是苦寒之品而效果不佳,那极有可能是苦燥伤阴,由实火炎上转为阴虚火炎所致。

误区三:将炎症等同热证乱用清热药

有人习惯把西医的炎症与中医的热证划等号,仅凭西医炎症的诊断,就投用寒凉性的清热药。

危害:西医所说的很多炎症并非都是中医的热证,也可能是寒证或寒热错杂证。如疮疡痈疽,虽属西医的炎症范畴,但却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等于中医的热证。

中医将疮疡痈疽分为阳热证与阴寒证两大类,前者常见红、肿、热、痛等症状,治当选用苦寒的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品;后者常见疽疡白陷或漫肿不溃等症状,治当选用甘温辛散的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品,若误投苦寒清泄之品,不但不能取效,反会使病情加重或缠绵难愈。

专家支招:辨清证型后再用药。

临床实践表明,在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疾病或作保健用时,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选用,清热药也不例外。

老人与小孩用药当特别慎重

老人和小孩因其生理功能不健全,在服用清热药时若不注意正确应用,很容易伤及身体。因此,在使用清热药时应特别注意。

老人用药3注意

老年人因体弱常患感冒咳嗽、肝胆疾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而这些疾病往往会呈现体内有热的某些症状。在一般情况下,适量对证服用一些清热药物,对这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一些老人不懂“过则有害”这一道理,一旦服药见效,就长期服用清热药物;或者在下次患相似疾病时,不论是否因热引起,也沿用原清热的药方。

然而,老年人正气渐衰,阳气渐弱,极易受多种因素伤损。清热药其性寒凉,在清火热时,稍有过量或使用过久,尤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在服药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 服药切勿过量、过久

老人服用清热药最忌过量、时间过长。正确做法是药量适当,证停药停。对于平时患有多脏腑、或多系统疾病又容易“上火”者,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清热降火药,避免清热降火不当,损伤脏腑。

如:老年人牙龈肿痛、口苦,为胃火上炎,宜清胃降火,人参白虎汤加味最佳。可用党参、生石膏、粳米各30克,知母、川牛膝各12克,甘草6克、蜂房10克,水煎服,2~3剂或3~5剂,肿痛明显减轻就停药。

2. 不可动辄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药

苦寒药常易清热降火之时,伤及脾阳,而见食欲下降,或不思饮食。有的会出现畏寒发冷、头昏自汗、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四肢浮肿。因此,不要轻易使用那些苦寒药。

3. 防治过服清热药的现象

老人过服清热药物损阳耗气之后,就会出现畏寒发冷、头昏体沉、面色青黄、动则出汗、气短不续、张口出气、嗜睡、精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四肢浮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因不正确服用清热药所致的症状,并不都呈现突发性或典型性,所以,又易被忽视而继续服用清热药而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当老人出现过服清热药的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一般说来,可选用健脾益气方药。

参考处方:党参10克,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1周3剂。在矫治过程中,当过服清热药所致症状基本消除时,应停药调养。

小孩应防治“清热药综合征”

小孩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不适宜地服用了清热药,最容易伤及诸脏腑阳气,造成“清热药综合征”,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家长不应随意给孩子服用清热药,最好先由中医师诊断处方后再服用。其次,若出现“清热药综合征”,除应立即停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矫治。待症状基本消除后,应即停药,改为饮食调养。否则,再继续服药可能会产生新病症。

“清热药综合征”是指小孩不恰当地口服清热药引起的多脏腑一系列征候的统称。主要表现为损阳耗气和伤津耗液两大证候。

损阳耗气的主要症状:头昏、倦怠,自汗并以头部为甚,气短、嗜睡、思维能力下降、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发生怕冷恶风及四肢浮肿。

伤津耗液的主要症状:头晕、眼睑发红、盗汗(尤以初睡时为甚),口渴饮冷水、烦躁易怒、食欲下降。

几种常见“上火”的用药

1. 吃火锅后“上火”

吃火锅“上火”后,一般可以应用清热药,但要根据自己体质和上火的病位、症状、程度等有所不同,一般选用凉茶、果汁、绿豆等即可,或选用金银花、、麦冬、胖大海等;上火较重而体质又较强的可选用黄芩、黄连、石膏、大黄等清热作用较强的药物。

2. 因“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

口腔黏膜溃疡要分清虚实,实火才能应用清热药,根据病位病性的不同区别用药。一般可选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栀子、连翘、石膏、麦冬等,中成药可用黄连上清丸、黄连解毒丸、三等。

3. 便秘

便秘要分清虚实,实热便秘可用大黄、番泻叶、芦荟、黄连等清热药,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便秘就不能单纯应用清热药,而应该用润肠通便药如麻仁丸。

4. 脸上长痘痘

脸上长痘也要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药,分清虚实。如果实火引起的痘,可用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僵蚕、大黄、麦冬、石膏等清热药;如果是脾胃虚弱,或肾虚引起的虚火导致的脸上长痘,就应当在健脾除湿、温阳益气等基础上再有选择地适当应用清热药。

5. 防暑降温

防暑降温可适当应用清热药,一般可应用绿豆、黑豆、西瓜、金银花、、桑叶、乌梅等清降暑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液(水)、金银花露等。

上一篇:疏肝泻热名方――金铃子散 下一篇:视点等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