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和“两个大寨”

时间:2022-09-09 08:31:14

1

大寨,她是这样的真切,又似乎是那样的遥远!

也许在那个如织人流激情澎湃地朝拜大寨的岁月里,我们因年幼,没有挤上那条山路,但此次拜访,却让我们的步履从梦想走进了现实。

昔阳县的大寨,不能直达。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先到山西阳泉北站,而后转道县城,再赴昔阳,几经辗转,方可抵达大寨。难怪今天的小青年们并不知道大寨为谁,遥在何方!

一大早,我们先走进大寨领略一下这里的风物山川。只见高路通野,古柳依依;秋风爽心,绿柳兮兮。充耳的红色歌曲,一层层一遍遍地交织在一起,仿佛诉说着那个美好的记忆和朦胧的盛景。路边的小商摊,也以大寨的名义操持各自的营生、经营着梦想。

悬挂在高处的广告牌堂堂正正写着:“这里曾是外国元首、国际友人、中央领导下榻的地方”;原先那个神秘的小院,现已成为大寨旅行社挂牌收费的“陈列馆”。路不远,我们随坡而上。然而,进得院里,除了当年那些已经褪色的大幅照片还诉说着昨日的辉煌,院里门可罗雀,游人宛若晨星。那些曾经用过的高档收音机和办公桌,以及大寨人很少见过的圈椅以及漂亮的被褥也被扎成捆,横斜堆放在了库房里,真可谓人去屋空。

从“陈列馆”出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依稀之间,仿佛看到一个形式主义热闹远去的背影……

郭凤莲曾在电视里回忆说,过去的大寨每年就供应二斤白面,自己都舍不得吃,是用来招待贵宾的。过年都吃的是玉米面的饺子。

这样的话语,此时更震荡在我们心头。今天的大寨,应当说渴求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行动更加坚毅一些;对命运的参照更加鲜明一些,感悟更深沉一些。它再不是原先那个不断地翻腾着脚下的泥土、即害怕贫困又恐惧富裕的小村庄了。

让我们翻开手边的资料看看――

现时的大寨成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个支柱产业。村里先后成立各类企业十多家,涉及杂粮加工、畜牧养殖、奶业发展、酒醋酿造等十多个行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二十多种,每年实现利税四千多万元。

2008年,大寨经济总收入3亿元,人均收入1万多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14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长54倍,上缴国家税金近1800万元。

大寨,已经成了30多种商品的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金鹿酒……

大寨还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寨现在有二十多个旅游景点,是山西省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这样的奇迹发生在这个曾经用最忠厚的艰辛劳动,依然贫困的山村,的确不能不令人深挖其中的缘由和深解其中的意蕴!也不能不让人敬仰这个山村里品格崇高、意志坚韧的人们!

于是,我们想见到郭凤莲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一些。

2

郭凤莲的办公室大而明亮,窗明几净,书架满满当当,各种照片显示着主人的光荣。

我们把目光移向窗外,临窗绿柳拂动,居宅排排,整齐划一。窗外大路直达虎头山。条条标语显示着大寨已经在改革开放的这条道路上迈出的步履,很难想象,这位“铁姑娘”曾经从“大寨红旗”的执手之一,怎样转化到了今天回归平实的模样,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我们的思绪似乎转到了那个历史的转折点上。那是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寨的示范意义早已偏离中国农村的现实。乘着改革的春风,大寨外的中国农民摩拳擦掌、别开新域,安徽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实践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然而,大寨的现实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1981年,大寨村才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一部分党员、群众的反对,1982年出现反复。直到1983年大寨村才下放了自留地,这比其它地方整整晚了两年。

郭凤莲,这位不满18岁就成为铁姑娘队队长、26岁任党支书的大寨女儿,见证了大寨所有的荣耀与悲怆。质疑大寨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多。这让刚过而立之年的郭凤莲似乎已经感到,大寨执掌了16年的中国农村建设大旗还能支撑多久?这杆红旗是否将从自己手中悄然滑落?郭凤莲在无奈与彷徨中徘徊……

1980年9月,郭凤莲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这份来自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中说:即日起你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今天算起。郭凤莲哭了,她和着压抑已久的心酸和无奈的人事调令痛哭一场。哭了一顿之后说,“服从党的调动”。从此,她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

1991年11月15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离开了11年的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8任党支部书记,再次回来的她已经45岁,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来清理自己的过去,来奋发未来的明天,用行动来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

不久后,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规模进一步扩大。痛定思痛,失去了第一次改革发展契机的大寨,这回是无论如何不能再松手了。南巡讲话如拨云见日,大寨终于在新的时代寻找到新的历史逻辑和命运转机……

然而记者眼前的郭凤莲,并没有想象中的和蔼可亲,一脸淡淡的表情给我们让座,言语中带着几分生冷。好在此时,从太原来了一群她党校的同学,大伙儿谈天论地,这才把气氛调整过来。

不一会客人走了,郭凤莲满脸的阴云也被吹散。

“唉!一大早就生了一肚子气!”郭凤莲开始温和地和我们说话了:“一上班我跑到山上去看了一趟,前几天就有群众给我反映了,一个好好的建坝工程,外面石头垒的挺好看,里面却是豆腐渣。几十米的土坡后面靠山,这没下雨没到冬天就塌了,这是给老百姓千年万代的事,这么糊弄还得了!”

“我看了这个工程就掉眼泪,你们不知道,这个钱来的多么不容易!这是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伤害集体的利益,幸亏发现的早,要不然把前面的楼推倒了,就是一千多万的血汗钱啊!”

在我们面前,当年的那个“铁姑娘”略略显得发胖了一点,皱纹随着年龄也爬上了她的脸庞,随着荣誉的日益增多,我们原以为她已经无心操心太多的琐事。然而,“铁姑娘”远离采访提纲的“牢骚”,却让我们见到了一个真诚和本色的郭凤莲。

她依然是这样年轻!

她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依然事事牵挂着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温饱冷暖、乐业安居!

“你们不知道啊,大寨的钱是怎么一分一分挣来的。我们修的那个基础设施的水泥、沙子、石头一层一层的,一修就是几十米高。那是为几十代人考虑,从陈永贵他那里起我就知道事情该怎么干”。

“我们垒的石头从外面买,砖是从外面买。再找房子的根,人家最多两米,我们要四五米深!排水的涵洞就像石头窑洞一样修出来的,要不洪水来了怎么办?这些年花了多少力气,多少钱埋在了地底下。所以你们只看到了地上的一个大寨,其实地下还埋着一个大寨!”

听着这些言词凿凿的侃侃而谈,我们对面前的这位“铁姑娘”肃然起敬起来,她身后书架上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的照片,也在我们面前升着光华,为这位大寨如今的掌门人增添了许多光荣!

“两个大寨”,不是亲历这场改天换地斗争的人怎么能想象到在这整整齐齐的田野和村落之下,还深“埋”着一个用汗水和泪水浇铸的“大寨”!正是这个“地下的大寨”,用钢铁的骨架,支撑着地上的这个大寨。这不能让我们想到,在大寨的后山,在虎头山,大寨展览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沫若诗魂碑、陈永贵墓园等等,不正是这“两个大寨”最坚实的精神骨架吗!

我们在大寨展览馆徜徉,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抚今思昔,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大寨已经形成了农业稳定与工业发展并重的局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时,大寨已经在进行自我摸索与实践。全村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全部免费受教,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2008年全村解决了医疗保险,如今的大寨在为民服务方面已是“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房子新化、街道硬化、环境美化”。不仅如此,大寨还主动帮扶周边贫困村,共同利用大寨品牌,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促,打通发展瓶颈,联手建设“大寨式”新农村。

从1992年开始,大寨人开始大寨森林公园的建设。到目前,已经绿化20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400多亩,树种多达6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昔日荒秃的虎头山现在已绿树成荫,除了松柏,还有黄栌、灌木,丹黄朱翠,分外妖娆。“虎头松涛”,绿黛如海;“大寨红叶”,色倾香山。

2004年,大寨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重返大寨”、“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时代”、“大寨一日游”、“做一天大寨人”等旅游文化概念已初步形成。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大寨的涅,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涅!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不同意义上的“两个大寨”,一个在政治光环下的激情“大寨”和一个回归生命本体的“大寨”。

3

大寨是崇高的,虎头山是唯一的。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山大川,因一人一事名满天下,名垂千古。而大寨的虎头山,也归于山类的话,则是中国历史上一尊“大山”。

我们翻阅大寨的纪实,曾经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5千多人光临过这里;有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多次来这里视察和调研;有40多位副总理以上的领导、40多位以上的高级将领来这里参观学习,有数百名文化泰斗和艺术大师来这里参观学习和体验生活;在当时29个省市自治区有960多万人前来参观朝拜……历史上有哪座名山,哪泓秀水有过如此众多的容纳,有着如此丰厚的荣耀?这里的故事和荣耀或许会让后世不断流传。

郭凤莲在自己四十来年的工作劳动生涯中,目睹了新中国三代全体领袖们和以为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人的风采;游历了世界诸多的名山秀水,同时与上千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泰斗、艺术大师、社会名流有着真挚的友谊;与几乎全国各个城市的市长和农村的领导相识相知;接受过全国几乎所有大型媒体的采访;与更多的平民百姓有着很好的接触和来往。

这样的特例,形成了大寨现在的有形和无形的两座难以企及的高山。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弊端所在。我们没有对大寨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无法真正认识到它精神品格的内核,但从大寨自身所呈显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优势――

其一,胸襟开阔。由于大寨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大寨人有了地理空间上的心理优势。他们见多识广,使得他们的眼界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有着中国版图上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经营自己的事业的胸怀和向往。他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全中国都可以找到与这种民族精神相吻合的精神伙伴,与各地的奋斗者们中找到与之命运呼应的共鸣。他们在商场开发和商品代言人上,较之其他山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轻而易举地或者说以极低的成本,就可以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而走向全国的四面八方。

由于大寨人的胸襟,就展示出了他们的经营策略――把地域政治光环化为地域品牌,带动产业与产品走向全国和世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动势。

其二,求真务实。大寨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是能否与时俱进,一直是摆在大寨和郭凤莲一班人面前不可回避的大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他们经历了艰辛和痛苦的里程,特别对大寨这个行动晚、起步迟的典型,是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转变的压力。然而,大寨没有因此沉沦下去,而是以登高望远的敏锐,丢弃失落,在新的契机点上很快成为特殊历史环境下走向富裕的探索者。命运的起伏没有动摇他们坚定跟党走的信念,而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形成大寨敏锐而奋进的政治风格。

就他们自身的变化来说是惊人的,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住窑洞,70年代住上排房,如今已有一半的人家住进小别墅。现在全村新建住房面积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5平方米。这对一个曾以全国贫苦著称的小山村来说,不能不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三,继承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现代愚公精神,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奋发精神,这便是大寨精神的内核。过去的大寨是劳动模范,时代尖兵,永无休止是他们的天职。今天,他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

发扬传统精神,大寨尝到了历史的恩赐,同时,大寨也面临着历史的鞭策:在新的历史时期,勇做党的旗帜下的先锋群体,为大寨争光,为时代添彩,为党旗增辉,炼就大寨人新的精神风骨,这的确是个历史的新命题。

继续传统既是大寨的立身之本,也是历史对大寨未来的考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大寨对时代的回应!

同时面对当今的大寨,我们觉得还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其一,大寨的未来是什么?大寨群星灿烂的时代已经远去,而郭凤莲像一座高山使人叹为观止。而新的团队,是否扛得起大寨这座大山呢?郭凤莲一再说自己63岁了,也该退休了。一旦这位巾帼女杰退休,大寨这面有着独特魅力的旗帜会不会就此滑落?郭凤莲说:“我也担心这件事呢!”我们说引进人才呢?郭凤莲说:“就这么个小山村,听起来可以,真要谁来,哪个人才愿意来呢?”是啊,如果没有现代管理思想理论的支持,没有新的理念的注入,大寨的前景会如何呢?

其二,大寨的压力是什么?郭凤莲说:“你们来看到路两边的‘大寨这、大寨那’,实际都是借了大寨这个名,跟大寨毫无关系,我们除了这座楼(大寨宾馆),就是七沟八梁一面坡,整个大寨都在山坡上,外面没有我们一寸土地。”

这些也正是我们要想深究的。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山村,地域狭小,交通不便,这都是制约他们发展的“硬伤”。在我们入住的大寨宾馆,电话是摆设,更没有网络。在我们访谈时,郭凤莲接了个电话,报告她《山西日报》15日登了他们一篇文章,郭凤莲叹息道:“说是现在通讯发达了,我们这儿一个星期才送一次报纸。”

面对自己的“硬伤”,大寨如何发展自己的产业,这是个问题。我们听说大寨很多村民都在村办企业里上班,同时借助旅游做点小生意。除了学生娃出去读书,还有姑娘们嫁出去之外,大寨人都选择留在自己村里生活。

就近就业,原地生存,这对几千年的中国农村,无疑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但大寨把现代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市场运作、商业模式引进大寨的时代,这种“近亲繁殖”,是否严重有碍于他们的发展?

其三,大寨的光明点是什么?

大寨的历史和大寨的品质不容许大寨在历史的大潮面前退却,而应当以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坚强风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典范,成为农、工、商综合产业发展的新典范。

大寨所在的山西省,有着晋商创造的历史性繁华的辉煌传统,那么,三晋文明的深厚蕴藏和山西商人的优秀传统,是否会影响大寨人的眼光和胸怀?

那些不远处的平遥、祁县、太谷曾经的商业辉煌和精神理念,和大寨人的坚强风骨与人文底气是否可以找到相似相近的历史呼应关系?

郭沫若曾在大寨赋诗曰:“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郭老毕竟是历史学家和哲人,他用独到的眼光从另一面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只有大寨团队整体性的荣耀,才能使这种雄风光耀神州。因此,我们见到在大寨村落比比皆是的小摊贩,在一个较为闭塞的状态中的自主经营,使人容易产生对大寨整体繁荣的渴望。一个大的商业构架需要大的配套系统来与之相配备的理论,在大寨的确有着深入研究的空间,这样的系统和谐,才是涅之后的大寨腾飞的呈现。

如果说,我们面对“两个大寨”有着不同的启迪和感悟,那么面对涅之后的大寨,我们有着更强烈的企盼;政治文化是她们独居的丰瀛富矿,发展这一文化创意产业,对大寨是否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更深刻的生命价值呢?

4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其实,更多的人想了解郭凤莲从当年的政治光环里走向今天的心路历程,但是她说的很平淡:

“九一年在茂林书记的关怀下我回到了大寨。我想人家农村都在走市场经济,咱们也得迈出这一步呀,把这一步跳出去,这是党的要求。你还围着大寨这几百亩土地转,围着生产粮食转,让老百姓受穷吗?”

每当说到这些,郭凤莲的脸上涌动着幸福,涌动着感恩:“提起共产党,我就感情最深了,没有党就没有我。共产党员的使命就是要和党保持一致;大寨是党的,所以也要和党保持一致。”

如此简朴的话语,还需要什么诠释吗?当郭凤莲听说茂林书记多年来一直关怀指导本刊并坚持撰稿时,郭凤莲有点兴奋了,和我们连连合影。我们请她为《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创刊十周年题词时,她欣然命笔,在中国红的大红本上写下几行赋愿:

发扬大寨精神,

搞好城乡经济。

永远听党话,

永远跟党走。

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大寨人永远的誓言!让我们迎着朝阳,眺望太行,祝福大寨在新的高度上创业和成长!

上一篇:构建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 下一篇:理性看待当前形势 科学推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