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瓢虫对小麦穗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时间:2022-09-09 07:51:39

异色瓢虫对小麦穗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摘要 在小麦穗蚜发生始期人工释放商品化的异色瓢虫幼虫,以明确异色瓢虫对穗蚜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释放瓢虫1.5万头/hm2,对麦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持效期长,5 d后防效达103.7%,10 d后防效仍达183.7%。

关键词 异色瓢虫;小麦穗蚜;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41-01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小麦抽穗后多集中在上部叶片和穗部刺吸危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瘪瘦、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1-2]。2012年穗蚜在全国大部冬麦区严重发生,小麦抽穗后,前期叶片及茎秆上蚜量大,穗上蚜量小,且60%为有翅蚜,由于抽穗灌浆期温湿条件适宜麦长管蚜及禾缢管蚜的发生,穗期蚜虫在短期内暴发,4月27日,蚜虫开始进入始盛期,水肥条件好的麦田发生重,平均百株5 600头,百穗600头,最高百株25 000头,百穗1 300头,导致穗部干枯,减产40%以上,严重的达60%以上。对蚜虫的防治,常规多采用吡虫啉、啶虫脒、菊酯类农药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及农药残留,严重影响防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且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异色瓢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以捕食蚜虫为主的捕食性天敌,随着现代绿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其在农业生物防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并被广泛应用于田间。镇平县植保植检站自2013年以来,开展人工释放异色瓢虫控制蚜虫研究,旨在探索害虫可持续治理新途径,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在镇平县贾宋镇下户杨村连片种植的麦田内,中等肥力,管理水平一致。供试小麦品种为富麦2008。试验药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江苏利民农化),用量600 g/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郑州爱力生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用量450 mL/hm2。试验材料为异色瓢虫(1~2龄幼虫),由中国农科院动物研究提供(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每个包装(一次性口杯)有瓢虫约500头。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释放区、化防区和对照区,面积分别为1.87、1.00、0.33 hm2,对照区设在释放区和化防区之间,兼作隔离带。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待病害达防治指标时,喷施杀菌剂。

1.3 试验方法

在穗蚜发生始期(4月24日)释放瓢虫时,在田间打开口杯封口,把其中的小纸片连同上面的异色瓢虫幼虫均匀地放在释放区的小麦上,留存在口杯上的瓢虫同时抖落在麦田上,释放1.5万头/hm2 [3-4]。

4月25日在化防区用12.5%烯唑醇600 g/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450 mL/hm2,用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喷药液450 kg/hm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分别在释放区、化防区和对照区的中心随机选取30个点编号挂牌,每点为1 m的垄行。在处理前和试验后1、3、5、10、30 d,分别调查每个试验点的蚜虫数量和异色瓢虫的数量(卵、幼虫、成虫分别记录),做好记录,计算防效[5-6]。

小麦收获前5月29日,在释放区、化防区和对照区分别采取5点取样,每点1 m2,收割后测产。

1.5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

4月23日晚大雨,4月24日下午释放瓢虫并有阵雨,5月11―13日有1次冷空气并有阵雨,5月30日有1次降雨。

2 结果与分析

2.3 产量

释放区、化防区、对照区小麦产量分别为5 401.5、5 602.5、4 902.0 kg/hm2,释放区与化防区较对照区增产率分别为10.2%和14.3%。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瓢虫1.5万头/hm2对蚜虫控制效果较好、持效性强,5 d后防效达103.7%,10 d后防效仍达183.7%。释放异色瓢虫应在蚜虫发生始期,尽量避开阴雨天气,以提高其成活率。化学防治蚜虫即效性强,但持效期短,同时杀死益虫。释放区释放瓢虫后5~10 d防效最好,10 d瓢虫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区。异色瓢虫控制蚜虫,可作为一项绿色防控技术在无公害产品生产区大力推广应用[7]。

4 参考文献

[1] 袁荣才,于明,文贵柱.应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4(1):30-32.

[2] 马菲,杨瑞生,高德三.果园蚜虫的发生及应用异色瓢虫控蚜[J].辽宁农业科学,2005(2):37-39.

[3] 薛志成.瓢虫防治蚜虫效果好[J].中国棉花,2001,28(8):42.

[4] 孙兴全,何继龙,叶文娟.利用异色瓢虫幼虫防治草莓上蚜虫的初步试验[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4(1):77-78.

[5] 王,张润志,张帆.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9):195-204.

[6] 梁洪柱,胡雅君,陈倩,等.异色瓢虫对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J].中国生物防治,2007(S1):105-108.

[7] 卢敏.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无公害石榴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下一篇:影响除草剂效果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