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09 06:50:10

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神经干;阿霉素;三叉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 R4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03-01

三叉神经痛是发生在颜面部剧烈疼痛性的常见病,患病率为1.82‰,又称“疼痛之王”,是常见的顽固性疼痛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使人民健康受到极大威胁。该病发作时疼痛难忍,时有病人发生轻生。轻症患者可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得到缓解,重症患者服用任何药物均无效,常常痛不欲生。目前对该病的治疗疗效欠佳,操作复杂,并发症严重,复发率高。我院3年里收治11例患者经手术直视下阿霉素注射疗效满意。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2月-2006年4月我院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其中上颌支痛5例,下颌支痛3例,混合支痛3例;病程2年到10年。主要症状以疼痛为主,呈刀割样,撕裂样疼痛,发作频繁。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多数都经过药物、针灸、理疗治疗,而且无效果。

1.2临床检查

三叉神经痛均为一侧性,右多于左,三叉神经上颌支和下颌支分布区皮肤粗糙、局部触觉痛觉轻度减退、眉毛脱落、角膜充血、个别有咀嚼肌萎缩。其中7例患者在面部的侵犯支的分布区内,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

1.3手术方法及术后观察

术前常规准备,麻醉选择口内2%利多卡因5 ml局部浸润麻醉或下齿槽神经阻滞,颊长神经浸润麻醉。手术步骤:第Ⅱ支:自患者侧上颌尖牙凹部位,口腔前庭沟区向后弧形切口约4-5 cm长,切开黏膜和骨膜显露眶下神经血管束,用拉勾显露眶下神经血管束,游离眶下神经血管束约1 cm,切开束膜钝性剥离使神经与血管分离。第Ⅲ支:自患侧做下颌尖牙至第一磨牙的横切口,第一磨牙横切口末端至口腔前庭沟切开黏膜骨膜形成角形切口。掀起黏膜及骨膜显露颏神经血管束。游离颏神经血管约1 cm,切开束膜钝性剥离血管神经分离,可见颏神经分为2-3支。

将阿霉素粉剂用注射用水配制成1%,用微量注射器直视下注入分离好的神经束内,缓慢注药0.3 ml,勿穿通神经,以注射部位神经明显变粗、发亮作为注射成功的标准;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严密缝合骨膜。术区相应位置口外加压包扎24 h。术后给予抗炎、镇静、冬眠。记录每天疼痛时间和次数。

1.4术后并发症处理

阿霉素注射,早期患者出现注射区皮肤肿胀及麻木,肿胀消失后可能出现患支区麻木。余未见其他并发症。

2结果

11例患者经过术后7 d拆线10~14 d住院治疗,10例患者于1-3 d疼痛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5-7 d疼痛基本消失或偶发,疗效肯定。刺激“触发点”无发作。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可耐受,术后随访1年生活自理,可从事轻微工作。

3讨论

临床上,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其细胞毒性机制可能是干扰细胞内DNA的复制及RNA的合成,抑制线粒体氧化酶和ATP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的代谢。将阿霉素注入神经干,通过神经轴浆逆流原理,使阿霉素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利用其细胞毒性选择性破坏相应节细胞,起到高位“化学切断”作用,阻断中枢神经与三叉神经周围支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目的。我们采取口内入路手术解剖出神经干束,将其游离,直视下准确无误地将药物注入神经干束内,药物通过轴浆逆行至三叉神经节而破坏节细胞,因而具有准确性高,安全简单易行,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别是老年体弱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该技术更为适用。阿霉素药液外渗时,有发生局部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在手术中,使用微量注射器,保证药液完全注入神经,避免周围局部组织坏死。实验证明,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浓度1.0%时为最适,低于该浓度时到达三叉神经节细胞内阿霉素的剂量较低,对三叉神经节细胞的破坏能力有所减弱,不能造成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较高的复发率。同时发现,在手术室允许的温度(22-25℃)下,若要再进一步提高阿霉素的浓度,则阿霉素不易完全溶解,或者使用微量注射器时因溶液过于黏稠而难以操作。总之,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注射神经干为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据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统计有效率为97.5%,两年内复发率为7.5%。为目前有效率及复发率较低的一种治疗方法,且复发患者疼痛亦较前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前减少,且再次手术有效,亦可用于其他疗法失败后的治疗。

(收稿日期:2007-04-1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新生儿肺出血3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BMI对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