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壶\更鼓及其他

时间:2022-09-09 06:44:21

我们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古代的记时方法和今天不同。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个时辰”“半个时辰”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时辰”?一个“时辰”是多长?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一点古代的计时法。

古时候,人们是把一个昼夜平均分成十二个等份的,每一个等份称为一个“时辰”,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命名。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与现在的24小时制相对照,子时是23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丑时是1点至3点,寅时是3点至5点……《水浒》上写武松来到景阳冈,看到庙门上的印信榜文写道:“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推算起来,这巳、午、未三个时辰就相当于今天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

古人观测时间的方法很多,如看日影、燃香,但比较精确的还是使用漏壶。

漏壶,又叫漏刻、刻漏、壶漏。相传黄帝“创漏器以分昼夜”。《周礼·夏官》也记载设立官职来掌管漏刻之事。这说明漏壶的发明和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漏壶,早期只是一个播水壶和一个受水壶,后经改进,由几个播水壶和一个受水壶组成。这样能使水压均衡,计时比较准确。几个播水壶由高到低,依次放在一个阶梯形的架子上,壶底都开有小孔。当最上面的播水壶注满后,水便从小孔递相滴注,流经各壶,最后注入受水壶。受水壶内有一个“箭舟”,“舟”上立着一个铜人,怀抱漏箭,漏箭上有刻度。随着水涨“舟”高,漏箭也随之上升,人们观察漏箭的刻度变化,便可知道是什么时辰。陆游的《晨起》诗说,“衣润熏笼暖,灯残漏箭长”,便生动真切地描述了漏壶计时的情景。

古人又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夜间计时一般以戌时(19点至21点)为起点,称为一更,后面依次是亥、子、丑、寅。一个时辰为一个更次,每个更次又分为五“点”。

古代,在城市较为中心的地方往往建有鼓楼,上设漏壶和更鼓等报时器,用以在夜间向全城报更。目前,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的鼓楼,还保存得相当完好。鼓楼报更,一般击更鼓,所以又称更次为“鼓”。直到近代,人们还沿袭以更计时的说法,如鲁迅的《社戏》中,“我”看社戏回来得晚了,母亲有些生气,便说“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

(摘自《张庆文集·文史篇》,有改动)

上一篇:假设大正方体外面涂了一层红色的漆 下一篇:合理把握学习起点的三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