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环境下面向SNS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时间:2022-09-09 06:09:09

WLAN环境下面向SNS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摘 要:以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为指导思想建设的网站平台,旨在以人为核心,利用六度分割理论针对个人提供服务管理,以达到帮助人们营造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的目的。本文在WLAN环境下以面向SNS的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使用户能更便捷的加入到资源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提高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效率。

关键词:SNS;教学资源;共享平台;WLAN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1],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无线局域网布设方便、高带宽且接入便捷,可以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实现多人同时访问网络资源,大大地增加了校园网络的覆盖范围,使得教师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利用网络基础设施访问网络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建设无线校园网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无线校园网络的建设浪潮席卷全球:欧美很多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国家都尝试在高校建设无线校园网络环境。我国的无线校园网络建设步伐也紧跟着国外的先进趋势。中山中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都是无线校园网络建设的典范,其中浙江大学校园内的无线AP就多达一万余个。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为了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3]。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4],简单的概括一下他的理论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节点(人)都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应用,旨在通过“你认识的人所认识的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交圈子搬到了虚拟的网络上。SNS是对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基础的传统交往方式的一种有力的补充[5],它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人际间的交流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SNS有七个构成元素—身份(identity)、状态(presence)、关系(relationships)、交流(conversations)、小组(group)、信用(reputation)、分享(sharing)[6],个人在注册加入SNS网站后,可以选择性的分享自己的相关资料,同时查看其他人如好友的资料信息。个人通过创建“圈子”或者“组”,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相同学习或者工作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个人的关系网络包含了自己的好友和自己所参与的圈子或组织,不同的分享度和交流程度会产生不同的信用等级。

2 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即:相对丰富、重建设轻管理和共享程度不够。相对丰富,是指各个学校都在建设完网络基础设施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保证了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富余;重建设轻管理是指在完成建设任务后没有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导致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共享程度不够则是一个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通病,导致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

正是因为教学资源建设以上的三个特点,因此出现以下种种问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建设缺乏规范;资源整合不够、无法实现完全共享;资源重复建设,管理不到位;这样一来,使用者不知怎样才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而烦恼;同时高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包括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7]。为此,必须在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之间搭建一座互通有无畅通无阻的桥梁,让信息沟通顺畅起来,最终达到促进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的目的。因此,建设统一标准和基于共享、面向服务的教学资源平台,最重要的是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将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开发,更好的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8]。

3 面向SNS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法

(Construction ways of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with sns-oriented)

3.1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引入SNS理念的必然性

(1)用户高度重合性

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者与使用传统SNS社交网站的用户具有高度重合性,或者说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这些使用SNS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都能加入进来,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和成果。

(2)天然内在相似性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社会网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面向高校校园网方面,会体香的更加明显。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关键字和索引字段等实现彼此连接,形成层次性很强的网络,便于用户检索相关信息,用户和资源之间通过检索、下载和上传等实现联系,用户和用户之间也通过使用同一个资源或者对于某一资源有相同相似的理解评论而形成松散的关系网络[9]。

(3)服务理念一致性

教学资源平台具有和SNS相结合的自发动力。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注重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交流对象明确,存在着本质的联系。SNS所要求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分享,进一步提升资源平台信息服务的质量。

3.2 面向SNS思想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的应用

SNS网络结构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和工具。这种结构通过树立一个低准入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的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这种思想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的建设

可以由原先的管理员全权负责转变成用户和管理员共同建设,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有应用扫描、内容上传和协同编辑等技术要素,即所谓的“引进来”服务模式。

应用扫描是指基于P2P分享模式将用户的资源和动态聚合到平台上来,不仅仅是浏览信息所获得的单个附加值的增加,而是以参与分享的形式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内容上传是指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手段上传各类资源,通过标签为内容提供索引,将内容整合到平台之中,供所有用户分享使用。

(2)资源的管理

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是标签技术;标签技术是指允许用户对网站内容,课程资源和用户资源添加标签或tag,并将这些添加了标签的内容关联到网站相应标签的内容页面中,方便检索和查找,为志同道合者的联络和交流提供了方便。

(3)资源的分享和获取

这一块将会变得更为便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能使得用户能非常方便的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同时将该资源与好友或者一个圈子里的用户分享,标签及tag的运用使得资源更加社会化;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包括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行为和智能推荐等技术要素。

(4)资源的评论

评论和点评也变得更加方便,用户对于该资源的使用心得也能同时帮助到其他希望获取该资源的用户;而且用户对于资源的评论以及使用心得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要实现存储、备份和共享;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是服务评论。

(5)用户管理

平台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整合用户的需求,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模式以及帮助用户构建个性化信息环境的需求。从SNS服务模式中可以借鉴的技术要素是群组,群组是指将某些对同一个或者同一类资源感兴趣的用户集中为一个圈子,关于资源的使用和心得交流可以在圈子中进行,群组和用户是多维度的,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

3.3 资源共享平台的结构框架以及建设标准

图1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框架图

Fig.1 Technology frame of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1)底层即数据存储层它是信息资源库的搭建基础建设的原则是标准化和集成化、兼备开放性的原则,同时要实现数据高效冗余访问和可靠性。

(2)中间层即业务处理层它在底层的基础上,实现用户管理、权限控制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及检索,建设的原则是动态和可扩展性。

(3)应用层即业务访问层它是在中间层的基础上提供给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如资源定制及检索等,建设的原则是高效和高质量。

(4)表示层即用户层提供给用户访问接口来访问资源,建设的原则是个性化和互动性。

3.4 资源共享平台的几个重要模块详细分析介绍

平台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1)资源管理模块。它应该包括信息资源的显示、搜索、上传和修改等基本功能,资源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用户访问信息、用户交互信息以及用户对于资源的使用评论,这一部分可已考虑将用户特别是学生用户对于课程及教师、专业的评价意见涵盖进来。

(2)用户管理模块。根据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复杂的权限控制需求,该模块提供了很多的权限控制类型,可以对用户、用户组和角色动态地进行授权。

(3)用户访问接口模块。提供给用户访问接口来访问资源,建设原则是个性化和互动性;要提供给用户个性化定制功能和个性化服务的界面;该模块包含两个部分:portal系统架构和用户访问界面,在portal系统架构中利用Web Services、HTML、XML及JAVA等技术在各类servlet的基础上实现用户定制服务。

图2 面向SNS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Fig.2 Structure of teaching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ith sns-oriented

4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WLAN环境下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in WLAN environment)

教学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家都能够充分利用,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服务,那么如何使其能够相对便捷的获取和使用是建设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样,要提高大家的使用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重视使用者对于资源使用的评价以及让使用者同时能承担部分资源的建设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效率。

(1)及时性

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络环境使得全校师生可以不受有线线缆覆盖范围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入校园网络,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来。

(2)安全性

基于认证的校园网体系使得用户的行为处在安全审计和监管之下,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认证系统和审计系统无缝平滑对接,提高了监管体系的可用性,使得所有用户都要为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任。

(3)方式多样性

传统的有线网络接入方式只能允许用户通过PC机连接有线网络端口接入,条件限制,手续繁琐;而在WLAN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方式即时接入网络,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化。

(4)高效性

无线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相比起有线网络而言,效率都要提高很多,那么构建在其上的资源平台在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必然也更为高效。

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1)异构数据交换的问题如何处理各类异构信息系统与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这也是在建设统一数据中心以及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时必须要面对的关键技术性问题。

(2)鼓励用户使用管理和规范管理的矛盾如何在大力推广平台的面向普通用户的建设过程中规范用户行为和管理方法的问题,在保护用户建设以及使用积极性的同时,使得用户的行为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具体实现技术手段的选择成熟的SNS架构的系统如人人网、豆瓣网,是利用这些网站已有的资源在其基础上建立接口实现信息同步,或者利用开源的SNS代码如Elgg、UCenter Home自建或者在现有的平台中加入SNS插件等元素,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6 结论(Conclusion)

将SNS的服务方式和理念引入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上来,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建设效率,而且在WLAN环境下,资源可以有非常高的利用效率,让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有了用武之地,客观上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洪智.无线局域网WLAN在高校校园网中的应用[J].电子科

技,2011,(12):133-134.

[2] 杨丽丽.关于高校无线校园网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

(7):143-144.

[3] John F Ry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Expenditures and Degree Attainment.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4,45(2):97-115.

[4] Hanushek.E.A.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7,19:141-164.

[5] Boyd D M,Ellison N B.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

History,and Scholarship[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1-13.

[6] 白光祖,吴新年,祝忠明.泛在图书馆环境下SNS的应用扫描与

模式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3):71-75.

[7] 孙博,范新会,辛大欣.普通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设

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2(19):219-220.

[8] 廖汗成.基于SaaS的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J].现

代教育技术,2009(9):103-107.

[9] 息海涛,袁艳梅.基于LAMP技术架构的SNS网站系统的开发

与研究[J].河南科技,2012(5):69.

作者简介:

郑 羽(1981-),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

董甲东(1968-),男,在读博士,教授.研究领域:网络规划与

管理.

罗汉云(1970-),男,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网络规划与

管理.

张小林(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计算机应用.

上一篇:依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助推大连经济转型升... 下一篇: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特点以及连续箱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