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缺口与退而不休

时间:2022-09-09 05:54:43

养老金缺口与退而不休

近期,两篇有关国家负债的研究报告后,人社部及有关专家因预测我国未来养老金缺口巨大,纷纷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建议。由此引来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从网上的调查来看,其中质疑、反对声占了绝大多数。按理,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延迟退休年龄或是未来不可回避的选择,但何以会引来如此多的质疑声呢?

笔者认为,首先除了此话题内容涉及每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必然引得广泛关注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题研究结论及专家建议均单纯以未来养老金缺口加剧与延迟退休年龄作为逻辑推断的因果。然而我们知道解决未来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年龄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是决定延迟退休年龄的第一因素,真正决定延迟退休年龄与否的,应该看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是否短缺,这与我国未来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科技进步等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不作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在未确定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需求总体发生短缺的情况下,仅因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年龄,结果只能是扩大失业人群,增加政府失业救助负担,对解决养老金缺口也未必明显的作用。因此,其观点和建议势必难以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其次,中国毕竟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一方面有着庞大的农村劳动人口需要向城镇转移,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包括我国传统的家庭双职工就业结构,国情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肯定,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矛盾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不可能变的十分突出的。因此,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及业内专家还有足够的时间将“延迟退休年龄”的课题做的更全面、精准、科学,从而使其研究成果能真正成为政府正确决策的依据,保证出台的政策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政策顺利实施和执行。

当然,未雨绸缪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从长计议未来时更应立足当前,在考虑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办法中,我国劳动用工中长期存在的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后再重新就业的“退而不休”问题有必要成为我们政府有关部门现时加以研究的课题。

长期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就业人口每年以千万数增加。但更应看到我国人口众多,在城乡结构调整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就业压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不会缓解。虽然,近年来一些发达城市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但这只是局部表象,大多集中在低端岗位上,所反映的实质是劳动付出与劳动回报不相匹配的矛盾,并不说明我国就业充分,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相反,找工作难,失业(隐性失业)率较高的现状并未改变,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压力依然突出。然而,另一方面,职工办理退休后重新就业的现象却长期普遍存在。这种一面领取养老金,一面领取劳动报酬,又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用工形式,在社会就业并不充分,养老金缺口不断增大的状况下,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考虑,有必要做出政策界定,加以必要的限制。下面就政策界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益性谈谈个人的想法。

1、政策界定的必要性

政策界定必要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我国立法规定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提高劳动就业率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社会就业岗位是全社会处于就业年龄群体共有的机会资源,在社会就业并不充分的阶段,从优先角度来讲,政府应对已办理退休的非就业年龄人员占有社会就业岗位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保证劳动年龄群体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就业取得劳动报酬时,企业及个人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险金。社会保险金作为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也只有保证社会养老基金充裕,才能保证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支付,保障全体退休人员的养老水平不断提高。而退休人员再就业,挤占了有限的社会就业岗位又不需缴纳社会保险金,这种就业形式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可缴纳社会保险金的就业人员减少,其结果无疑是加大了养老金支付缺口,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良性运行增加了困难。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对长期存在的“退而不休”现象进行政策界定。

2、政策界定的可行性

在当前形势下,对“退而不休”现象做政策界定应该讲是一个较好的时机。一方面,就业压力大,需要社会为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剧,需要广开渠道,多途径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就业及养老金缺口问题,已是当今全社会的共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赞同。当然,也应该看到产生“退而不休”的因素很多,在政策界定时,采用单纯的限制使用必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毕竟“退而不休”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已占有了一定的比例,且有着各种不同的客观原因和合理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兼顾实际,针对这一用工形式建立社保就业基金,规定凡职工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后再继续就业,且从事非公益性有报酬工作的,须缴纳社保就业金。缴费比例可以按照本人收入的20%水平确定,与在职职工现行的企业缴费比例相当,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所征收的资金归入社保基金,用于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在具体操作方面,鉴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日趋完善成熟,则可参照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办法,由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负责执行。

3、政策界定的有益性

实行退休职工再就业缴费制度,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社保基金的收入,还能起到一举多利的效果。第一,如果按以上最直接简单的征缴办法,假定全市有50万退休在岗人员,平均月收入为2000元,则每年可增加社保资金24亿元。当然,上述办法只是一种粗略的设想,具体制定缴费政策应该讲可以有多种选择,如还可考虑缴费与本人利益挂钩的办法,在退休职工退出岗位后,按适当比例增加个人退休待遇,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等。第二,通过执行缴费制度,可以有效地限制单纯为降低用工成本而使用退休职工的行为,在实现公平用工的同时,为社会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改善现阶段较为紧张的的就业环境,改变当前存在的退休老人工作,青年待业在家的畸形就业现象。又可通过更多年轻人就业缴费,来提高国家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度,保障社保制度良性运转。第三,结合当前试行的“弹性退休”办法,有利于逐步减少办退休,再“返聘”的特殊劳动用工现象,形成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关系。长期来,职工退休后被企业“返聘”的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一些在管理岗位上的女职工50岁被办理退休,然后以“返聘”的身份形式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其目的就是企业规避社保缴费,降低用工成本。这对当事人来讲,即使心里有想法,或者个人利益受到影响,也只能表现出一种无耐,如果实行前述的缴费制度,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此外,通过执行缴费制度和已在试行的“弹性退休”办法的双重作用,在规定现行退休年龄下限不变的情况下,把职工办理退休的时间选择交给企业和个人,让企业更多地选择需要的人继续留在岗位上工作,从而间接起到“延迟退休年龄”的效果,并为今后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积累经验,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大多数人实际利益的有效办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项制度出台,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有准确的瞄准度,在社会就业形势尚未根本好转,社保资金缺口不断加大的当下,对“退而不休”的用工形式进行政策界定,实施缴费制度,应该是值得有关部门优先研究的课题。只要把握得当,其结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就完善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言,一定是利远大于弊。

(作者系上海新路达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

上一篇:绿色·环保·现代化 下一篇:创新企业“三大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