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时间:2022-09-09 05:43:43

【摘要】在新课改精神的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的中考试卷中,作文分值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写作指导。一篇成功的作文出彩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写作时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题目拟定、立意确立、素材选取、语言运用四个方面谈谈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做到标新立异。

【关键词】写作 新出彩

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写作都有畏难情绪,他们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即使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是陈词滥调,缺乏新意。笔者认为,一篇文章如果能够做到标新立异、推陈出新,这篇文章定将是出彩之作。那么如何做到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题目之新,是文章出彩的前提

近年来,话题作文给学生的拟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题目是文章的门户,它好似一个人的眼睛。优美的作文题目可以让读者对文章“一见钟情”,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成功的作文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读者和文章的距离。笔者认为,题目的拟定要想取得这些效果,新颖、别致至关重要。

怎样拟定作文题目才具有新颖、别致的特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运用修辞。如比喻,对偶、拟人等等。题目中运用这些修辞,能够增强生动形象的效果,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如2009年徐州市中考作文以“面对自然”为话题,有一个考生以《是谁教会我生活》为题,通过疑问的句式和拟人的修辞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巧妙“篡改”。将名言诗词和自己的作文巧妙融合,浑然天成。如:2006年徐州市中考作文以“心”为话题,有考生仿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拟题为《千里之行,始于大志》。又如2009年北京一考生作文题目《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直接来源于张韶涵的歌曲《隐形的翅膀》。

二、立意之新,是文章出彩的关键

立意要新颖,就要避“俗”求“异”。学生如果仅仅根据习作要求材料的表层来进行立意,写出的文章大多流于俗套,缺乏深度和新意。

笔者曾经指导过学生写一篇材料作文:几位学生意欲攀登附近最高的一座大山。料想:那座山上风景一定优美迷人。一天清晨,他们竭尽全力,终于站立在那座山的最高峰。在大山之巅,他们看到了茂密的山林、潺潺的涧水和缥缈的云雾,云雾的尽头一轮红日正从更高的一座山头冉冉升起。

看到这则材料,学生大多从颂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神的角度出发,立意为: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成功攀登人生的最高峰。这些学生的立意应该说无可厚非,但他们“想人之所欲想,言人之所欲言”,未免有些随波逐流。少数学生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立意为:经过努力拼搏,才能发现人生更高、更远的目标;取得成功不能骄傲自满,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文贵在新,少数学生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的文章立意新颖,定然会焕发出异彩。

所以,在作文指导时,笔者会建议学生面对作文写作时放弃“人云亦云”的立意。独辟蹊径,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问题,选取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热点、焦点主题来写。虽然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但终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选材之新,是文章出彩的核心

学生确定立意之后,就要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建构文章。大多数学生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经历的平常之事。比如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学生立刻想到“雨中送伞、雪夜去医院”之类的素材。这些老生常谈的素材已经使读者形成了审美疲劳,这样的文章定然不会获得他们的青睐。著名诗人流沙河说过:“人太拥挤的地方不要去”。因此,学生只有选取一些有新意的素材来写,这样的文章才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曾指导过学生写一篇半命题作文《给 的一封信》,大多数学生补充的是亲人、朋友、同学等等。所选素材无非是和这些人之间发生的往事,表达的无非是对他们的思念、依恋的情感。由于大多数学生都选取这些素材来写,以至于缺乏新意,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奇,没有彩点。但有个别学生选取的素材与众不同,他首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题目补充为《给枣树的一封信》。文章选取了家中院子里枣树作为倾诉对象,回顾了儿时在枣树下快乐玩耍和尽情打枣的难忘场景,表现了对儿时快乐、美好生活的回忆。这位学生选取的素材新颖别致,文章感情丰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 、语言之新,是文章出彩的保证

语言运用最能体现作者文学功底。一篇文章,如果妙语连珠,在文章的大海中不断泛起文采的涟漪,就像圆润的玉石激起层层浪花,壮观而美丽。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笔者指导学生能够多读书,多积淀,形成自我的风格。

学生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慷慨激昂像郭沫若的《雷电颂》;可以清新优美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平实质朴像朱自清的《背影》;亦可以幽默风趣如冯骥才的《泥人张》。他们可以追求华美的语言,但质朴动情的语言有时更容易感人,如朱自清的《背影》,笔者常把它作为典范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时笔者也会对部分有潜质的同学“量身定做嫁衣”,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妙用修辞是语言出新常用的手段。如:“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有时将两个原本不搭界的词语糅合在一起也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说的“浓黑的悲凉”。

抓住细节,用经典的词语去塑造经典的人物形象,刻画传神的人物风貌等等。

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这句话中“排”字用得非常精当,把孔乙己爱炫耀、迂腐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一字传神的效果。

总之,评判一篇文章是否优秀的标准很多,如:思想是否健康,立意是否深刻,结构是否严谨,语句是否优美……。笔者认为,“新”是一篇作文出彩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写作时如果在题目拟定、立意确立、素材选取、语言运用等方面做到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他们笔下的文章定将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葛宇虹. 中学生语文教学参考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3.6 . 第42页

[ 2]名师编写组. 2014初中复习指导(语文).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8.第146―149页。

上一篇:少教多学的语文课堂实践 下一篇:诗情画意“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