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婉曲 深情绵邈

时间:2022-09-09 05:12:49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生活在晚唐由衰弱走向灭亡的时期,受“牛李党争”的牵累,只做过校书郎、县尉之类的小官。一生空有才情和抱负,长期漂泊,落寞凄凉。政治上失意,爱情上也颇多坎坷。在诗歌上,他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深情绵邈之美。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23岁的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在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她年轻貌美,两人一见钟情。两个多月后,这段情感因不为礼教和清规所容而毫无结果。这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荡人心魄的诗作《无题》即完成于此时。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难、分别难,点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东风无力、百花凋残,凄婉悲凉氛围的铺设,为突出诗歌的主题作了渲染。诗中没有山盟海誓、长相厮守,有的只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为给心爱之人送去温暖和光明,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颈联,诗人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晓妆临镜”“月下吟咏”两个生活场景,意在表达岁月无情人有情,即使青春不再,容颜已改,也不会改变对她的一往情深。诗人担心意中人因夜深雾重风冷,会冻坏身体,“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细致,体现了他的思念之切。诗的尾联道出无限怅惘: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但隔不断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恋。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为真情所感动,愿做信使。然而青鸟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存一丝渺茫的希望。诗已结束,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幻化的结尾为诗作蒙上了瑰丽的色彩。

这首回忆前情的诗作,运用比喻、典故和对照的手法,写出当时心情的失意、痛苦和惆怅,以及诗人对爱情追求的执著、热烈。我们可以相信诗人和宋华阳的恋情缠绵凄婉、极其真诚。直到晚年,诗人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可见诗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她的身影,终身难忘。

26岁时,诗人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做幕僚,并爱上了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两人结为秦晋之好。虽然婚姻幸福,但也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以后的日子里,他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与漂泊、潦倒、失意为伴。《夜雨寄北》就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因思念在长安的爱妻王氏而作。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友,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备感孤独、凄凉。这潇潇的秋雨让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也汹涌难平。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是 “共剪”,一是“却话”。“共剪西窗烛”,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温,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而无奈的现实!

这四句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明白如话,既包含空间的往复观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其诗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特点,达到了梅尧臣所描述的写作境界:“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特定的时空,使诗人不愿但也不能直接表达感受,闪烁其词,忽断忽续,产生一种朦胧的审美感受。但只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就不难透过深情绵邈、精纯华美的意境和语言,体味到诗人孤寂、凄凉、落寞但又不甘平庸的内心,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有见解,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诗人形象。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微妙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三、四两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样。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寄希望于使者其实非常渺茫。

(郝世峰)

《夜雨寄北》赏析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来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之前的愁与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蹊径,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有点出人意料。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霍松林)

上一篇:多维解读 第5期 下一篇:苦夏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