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按喇叭吗?

时间:2022-09-09 02:52:55

朋友买了新车,兴冲冲地打电话给我,让我陪他去试车。坐在朋友的车上,看着他一边絮絮叨叨的念着操作要领,一边动作僵化的摆弄着他的宝贝车,我的心里还真是有点舍命陪君子的悲壮。

兜了一圈,朋友把我送回家。也许是大紧张的缘故,在小区里他居然提前转弯,走错了路。只好调转车头回来,可是小区这条马路,不是朋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一点一点的倒车,又一点一点的调头,就一直在路中间徘徊。这个时候又过来一辆车,正好被挡住,过不去。10秒钟,还不到10秒钟,对方就开始急促的按喇叭。让对方这一催,朋友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结果好不容易转过来点又都磨回去了。

大约1分钟以后,朋友急得是满头大汗,可车子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后来的车子更急了,一个劲的按喇叭,按得我都很是心烦了。这个时候又一辆车过来了,停了下来。敲了敲先到车的窗户说:“兄弟,别催了,这一看就是个新手,你越催他,他越急,更转不过来了。”说着,走到我们的车前,问:“用不用我帮忙把车转过来?”朋友如遇救星,立刻下车让人家来帮忙。在高于的操作下,车子很快转过来了,道路也畅通了。

事后,朋友说:“其实我能把车转过来,可让那个司机一催,我学的那点东西一下子给急忘了,脑袋一片空白,手脚都不听使唤了。”我在嘲笑朋友菜鸟的同时,却在想:如果那个司机不按喇叭催这位朋友,事情又会是什么样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按喇叭并无益于掉转车头,别人并不是不想快些转过来,只是由于紧张的原因而笨手笨脚。要么给别人多一些时间适应,要么就做些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事情,例如像第二位车主一样帮忙把车掉过头来。

其实在企业中,许多管理者也是急性子,每天都像上满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催促着下属赶快完成工作。但催促能否解决问题?是否能让工作按时或者提前完成?恐怕工作何时完成,和催促与否并没有实际的关联。因为工作的效率是同下属的能力和完成工作意愿相联系的。试问如果下属没有能力完成或者不想去完成某项工作,是催他就能完成的吗?

赵经理就是典型的急性子。最近他负责的销售区域业绩直线下降,他更是着急。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竞争品牌加大了在该区域市场的市场投入,品牌广告做得是铺天盖地,促销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猛烈的攻势让赵经理有些招架不住了,销售总部也对赵经理进行了点名批评。

于是赵经理天天给业务员和促销员下达任务,每天早会都是一句话:“你们有没有把销售量做上来?”“没有?你们都是怎么做事的?如果你们再不把销售量做上来,就准备回家吧。”“这是一场战争,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把你们的潜力都给我发挥出来,给我往前冲,头破血流也得往前冲!”

冲锋号吹得很响亮!但冲锋号响亮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打胜仗。赵经理的兵越来越少,很多人都受不了这种压力而纷纷辞职了,这冲锋号成了“催疯号”。

在未适应竞争频率之前,公司的新手跟不上市场节奏、效率不高在所难免。作为管理者,此时要做的,不应是一味地斥责和无谓的批评,而应主动帮助下属解析他所面对的局面:竞争对手有哪些特点?敌我双方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管理者的念叨与催促,只会增加下属的紧张和局促,致使压力陡增。混乱的思维会让效率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对手头的工作不适应,连心理都不适应了,这时候很容易产生对工作的厌倦感,辞职也就是很必然的选择了。

同时,身为管理者,如果总是在催促着别人,说明他自己也快承受不了压力。催促别人,是为了给自己解压,这是乱了阵脚的最直接体现:主帅已经六神无主,下面的人当然也就丢盔弃甲了。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D・C・麦克米兰所说:“我可以给一个人的电池充电、充电、再充电。然而,只有当他有了自己的发电机时,我们才能谈到激励。”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奢望,催促会激发下属奋力向前的勇气,而应该努力为下属形成一些习惯和程序――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根本不需要您的催促。

管理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既然催促无益于问题解决,那就少些催促。给别人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水到渠成,办法也就出现了。

上一篇:穿越全球最坚硬的贸易壁垒 下一篇:一碗牛肉面引发的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