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索路 翩翩舞馨香

时间:2022-09-09 02:08:49

小时候,我喜欢看着蚕宝宝吃着桑叶一天天长大,心里总有无限的欣喜,可是每当等到蚕吐尽最后一口丝,作茧成蛹时,总不免伤心难过,更不能理解。直到看见它破茧而出,产下许多蚕卵,春雷过后孵出许多小蚕宝宝时,才理解了春蚕的“到死丝方尽”是为了来年的舞翩翩。长大后我成了一名老师,虽然人们对教师的比喻有许多:云梯、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而我却特别偏爱把教师比作春蚕。我觉得我自己愿意也正在做一只“到死丝方尽”的孜孜不倦、奉献进取的春蚕。

作茧自缚,往事不堪回首

我是个从农村出来的穷孩子,要说素质,我不一定会比别的孩子强。可父母却给了我吃苦的素质,他们让我知道:只有刻苦学习、吃苦耐劳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198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时,我靠着自己的努力进人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工作。凭着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很快就赢得了成为名师们徒弟的机会。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首批特级教师林天从老师,以及学校现任校长、特级教师罗振兴老师,先后成了我的师傅。凭着自己的好学和努力,一颗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责任心”,以及从师傅那学来的“半桶水”,第一年教毕业班,参加初考,全班56位学生就有32名数学得了满分。荣誉与机会从此就常常光顾我――多次选送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公开观摩课教学比赛,捧回一张张一等奖的奖状。在同事们的眼里,我开始出名了,我自己也开始沾沾自喜。

可是一封学生的来信。却成了我从师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林老师:你还记得我们吗?你87年毕业,我们88年进二附小,你教了我们6年的数学,大家背地里都叫你“高压锅”,你还记得你是怎样惩罚上课讲话的同学吗?你还记得为了拿到好成绩,一个晚上让我们做多少道应用题吗……虽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班都是十佳班级,五年级时还被评为优秀班级,可是我们一点也不喜欢你……

孩子的来信。就像一声响雷惊醒了梦中人。我一直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好,我总觉得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能让所带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拿到好分数,就是好老师。可是我从来就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在我的眼中唯以学习成绩定英雄,可我了解我的学生吗?我又何曾走进他们的心灵呢?静下心回想,看师傅们上课时总是和颜悦色,而我每天却绷着苦瓜脸,师傅的学生下课总是围着师傅转,而我的学生却没几个能和我真心交谈,师傅每天布置的作业总是那么少,而我……一比吓一跳,我只学到师傅的外在,师傅们的内功我没学到手,我在自己编织的茧中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顺应了家长们的心愿,可是这“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师傅,还有一些埋怨师傅没有倾囊相授的意思。师傅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是有意让你在实践中摔打、磨练,有了切肤的痛,才会让你警醒,我正等着你来找我呢?”师傅的话给我这个旅途中迷路的人。指明了方向。

抽丝剥茧,化蛹成蝶

200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数学培训班。专家的讲座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肩负的重任和将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都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使得我原先的自以为是一下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我接触到几位优秀的教师,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仰慕已久的、拥有六十年教龄的霍懋征老师,她“爱满天下”、“洒向学生尽是爱”的高尚师德感动了我,她以自己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滋润每一个孩子,激励着每一位学生上进,赏识着每一位学生的才华,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可我给学生的却是什么呢?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根本是“爱”。我决心要抽丝剥茧,重新找回那迷失的爱。

回校以后,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评价存在许多误区,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老师们只重视结果评价,却忽略了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只有极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大多数学生很少甚至从未有过成功的经历,害怕甚至厌恶数学学习。因此我与一些热心课改工作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尊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尊重个性差异,实施因人而评”“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等小课题实验研究,此外还做了“怎样通过试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发展性评价”以及“数学课堂中评价语言”的专题研究。通过科学地使用评价工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实验班的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更高了。而学会了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学生,学习变得更轻松,掌握技能更扎实了,每个学生都因为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而爱数学,以至于经常在下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发出“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的感叹。

“改革评价手段”只是通过外在的评价让孩子喜爱数学,这是永远不够的。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我决定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进行研究。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导师和我的师傅的帮助下,我利用一年的分散研修期进行了探究学习的课题研究,对十二册的教材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教材中哪些内容是适合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哪些内容不太适合。以此为据我设计了一些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数学课。组织相关老师观摩、评议并不断完善,一年后根据研究过程撰写出的论文《适合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的研究》以及《正确认识数学学习中的探究与接受》得到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和导师的一致好评。目前探究学习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和推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能体会到获得知识成功的体验,不仅学到探究的方法。更能体验到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孩子们现在再也不必加班加点地进行题海战术了,他们的翅膀更加健壮。已经能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所以就是在我上午担任二附小六年级一个班数学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办公室主任,下午要搭乘公交车,花费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到闽侯桐口小学为五年级一个班学生上课的情况下,所教的毕业班孩子的成绩却还是全年段最棒的。

有了这些成功的研究体验后。我被课题研究的魅力诱惑住了,我继续深入研究《正确认识数学中的探究与接受》、《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发挥》等有关课题。

春色满园,蝴蝶翩翩

一枝独秀不是春,就在我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快乐时也意识到,这份成长的经历应该让所有的年轻老师一起分享,让他们也尽快地成长起来,我把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带给他们。《孩子你大胆的朝前走――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探究学习引发的思考》、《数学课堂评价》等专题讲座,在参加

五区八县高级教师培训班的教师中反响很大。在暑期为新教师进行培训活动中我接触了很多刚踏上工作岗位,渴望上进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老师,我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他们,不管自己多忙,只要是他们的困惑,我都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与他们一起探索教育教学的最佳途径。每逢接到电话或者是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年轻的自己,想起师傅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是他们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于是,我自然也愿成为这些年轻教师的同行者、引路人,结合自己的亲和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教学风格,来带动周围的年轻教师,与他们共同进步。我只愿能早日见到“春色满圆、蝴蝶翩翩”的美丽情景。

课题研究展示

在我看来,评价改革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手执的两柄利剑,缺一不可。当它们一起挥舞时,孩子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才能相得益彰,进步才更明显,而我,也才能舞出那绚丽夺目的剑花,以下两部分是我在结合课题研究成果与案例写的一些心得。以期与大家一起分享(评析部分由福建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林天从完成)。

孩子,你大胆地朝前走――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主体发展

当前学校教学的评价存在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的问题。教师往往在评价时只看结果,不考察学习过程。因此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激发自信心。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下面选取的两篇小文章是我和孩子们每月一次的数学学习心得交流的摘要,两封信件则是我与家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这些摘要和信件中不难看出孩子们与我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孩子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严而有格,既教知识也教孩子做人道理的妈妈似的老师。在家长眼里是一个教风严谨,既教知识也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的好老师。

学生心得一:

这次半期考试。虽然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之和也许是套班第一,但还是那句老话,我将继续努力,好的保持。坏的改进。我认为:学习实际上是一次次的赛跑比赛。我这可以算是五十九人中的第一名,但是,紧跟在我身后的有许多同学,如果我停下来休息了,那么我后面的同学将一个个迎风赶上,到了那时候,再去追,是十分吃力的,不进则退嘛!

我想请您帮我一个忙:我对简算这一方面比较生疏。希望您在课间能帮我补缺补漏,当然,我自己也会在家中多做些练习,争取赶上去,因为您常告诉我们,您做人的原则是:越困难、讨厌的事情,就越要克服,化讨厌为喜爱。我也一定能像您一样与困难斗争到底。

(林老师寄语:非常感动,有这种精神,什么事会做不好呢?老师永远支持、关注着你,和你一起与困难斗争到底!)

学生心得二:

转眼开学已有两个多月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我现在已经了如指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应用题等知识也掌握得较好,不足之处则是我太马虎,计算常常算错。这半学期以来,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在解决行程问题以及其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用画图法,当然,在解决问题时还可以用假设法、排除法、枚举法等。遇到新知识时,还可以用“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的方法。在了解了这些学习方法后,我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在课外进行自学了。还有我自己总结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解决问题分四步:(1)读熟题目,把题目读熟,便于理解;(2)找清关系,把各部分的关系弄清楚,好解题;(3)联系问题,把条件与问题核对,想出解题思路并写下来;(4)检验避错,把问题换作条件,把其中一个条件换成问题,倒过来想,看是否有错……

(林老师寄语:学数学,不仅要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之中。你不仅学会老师课堂中教的方法,还能自己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真好呀!)

贺信

的家长:

祝贺您:您的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每天都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好作业。并能及时做好订正工作。

家长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醒

的家长:

您的孩子虽能及时做好作业。但还没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督促孩子做好订正工作。

家长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碧珍老师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的学习态度与自信心,学习兴趣浓厚,竞争意识强烈,“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孩子,你自由地翱翔――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成为备受教师们推崇的学习方式。我自己也热衷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下面结合自己两次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教学片段向大家展示自己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认识、发展、提升与感悟的过程。

第一次:放任自流,盲目追求自主探究。

2001年从北京参加培训回校后,带着对探究性学习的“满腔热情”,我借班为某县的教师开了节公开课内容是“小数的性质”。本想在老师们面前炫一炫自己的学习成果,却没想到自己会在“探”上摔了个跟头。

课前我预设孩子可能会选取米尺、格子图、数位表来验证我提出的问题:

(1)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它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3)学生利用正方形格子图来验证:0.30是30%,0.3是3%。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地看出0.30=0.3。或者可以想。10个1%是1个10%,30个1%是3个10%,所以0.30=0.3。

可是课堂上的情形不容乐观:孩子拿着尺子、方格纸无从下手,我又担心自己若是去引导,就无法体现孩子的自主探究,只是到一些组进行个别指导,一节课下来,我上得很辛苦,探究花去很多时间,可效果却不好,课时任务也无法完成。课后静下心来好好反思:首先,我在备课中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备学生,该班孩子有没有自主探究的经验,起点知

识小数的意义有没有掌握好等。其次,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握好“探”与“引”的关系,盲目放任学生去自主探究,而忽视了教师引导者的重要地位,于是我决定再上“小数的性质”。

第二次:引探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两不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猫帮妈妈买手套。市场里小猴卖8元,小鹿卖8.0元,小山羊卖8.00元,到底到哪家卖得便宜呢?从而引出8元、8.0元、8.00元写法不一样,但是所表示的钱数又一样的问题。

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1、猜一猜: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相等吗?0.3和0.30呢?

2、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工具:米尺、方格纸、数位顺序表。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验证0.1米、0.10米和0.100米是否相等,用什么工具验证0.3和0.30是否相等,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统一意见后请小组长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进行引导。例如:问孩子“为什么你用米尺来验证0.1米这一组,而不用它验证0.3和0.30这一组呢?”

3、请小组长到老师这儿领取工具,分组进行验证。

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教训,这次上课时。课前的情境创设为孩子后面的探究搭起了新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桥梁,这个桥梁为孩子的大胆猜测奠定了基础。在孩子验证之前我为孩子留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汇报交流的时间,在孩子汇报的过程中又能及时给孩子以指点。这样就为孩子的顺利探究铺平了道路。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得当,探得深入。

两次教学“小数的性质”,让我深深体会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教师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学情状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而异(教材内容不同选择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在教学中只有把两种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点评:碧珍老师用实践证明,“探究”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究”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适当的工具,“探究”照样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这种引导需要更加“精”与“妙”。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评课应关注什么 下一篇:评课:教评相长的智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