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冲突苦恼人

时间:2022-09-09 02:07:06

丁老师:您好!

我最近有些不快,希望听一下您的意见。我儿子从英国学成归来了,我高兴极了!儿子是我的骄傲,他从小就听话,功课好,现在又从牛津大学毕业了,我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可是让人堵心的是,我们娘俩总是口角不断,我和他说什么他都不爱听。真是让我生气。他年龄也不小了,应该考虑个人问题了,可他就是不让我过问。我知道有个姑娘对她不错,可他偏说没感觉。什么叫感觉?我真是不懂!他竟爱上一个比他大,还离过婚的女人。您说我能同意吗?给他张罗婚事的人一大堆,可他坚决不接受。只要我当着外人一夸他,等人走了他就跟我急。说我是我,他是他。别老拿他和别人说事。您说这不是气人吗。他的事儿什么也不让我知道,您说我别扭不别扭。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我就他这么一个孩子,况且我先生早逝,我一个人生活,我当然不希望和儿子关系越来越隔膜。我知道他现在非常犹豫。他知道不能把我带到国外,而他又不想留在我身边,他还想出去。他在走与不走之间徘徊。我不能和他说这件事,一说准戗起来。我不知道我们母子之间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儿子告诉我,在国外孩子到了18岁,他们的事父母已无权干涉,况且他早就超过了这个年龄。如果我继续摆出中国家长的这一套,我们之间可能闹翻。他即使留在中国,也可能搬离这个家一人独居。我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我心里放不下,在我已进入老境,正是最需要子女亲情的时候,却得不到,您说我心里能不难受吗?咱们中国是最重视家庭、重视人情味的。可您说,我和儿子之间的冲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

胡薇

胡大姐:您好!

我很理解您的心情。因为儿子在外面时间长了,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与您有所不同,出现矛盾不可避免。您得承认,您和儿子分属不同的时代,看问题的方式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让您去理解现在的时代或者当今的世界,难免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型。

儿子有儿子的处境,因为成长的文化环境决定他通常在国外很难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建立起更多的朋友圈儿。中国文化中过分注重成绩和高分将会给孩子的成长过程造成很大的误导,高分不一定能给人带来辉煌的未来。其实是否具有社会实践与领导才能更能让人取得人生的成功。这些你的儿子有体会,而他未必向您抱怨。

儒家伦理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提倡长幼尊卑有序,家庭中小辈要服从长辈,子女服从父母。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把人看做世界的主人,看做命运的主人,崇尚个性。强调个人的特立独行,而不是服从。

中国传统一向认为,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从小到大,每一个成长阶段无不浸透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儿女必须对父母尽孝。物质上、精神上要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而且要养老送终、传宗接代。孝指顺从,顺是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而西方伦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家庭成员之间也应如此,子女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是朋友关系。西方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与平等地位意识极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论长幼,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西方人的个人权利意识使得他们的父母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中国妈妈自觉不自觉地喜欢拿孩子炫耀,抒发内心的骄傲。儿子可能看不惯这一点。儒家伦理重视家族的力量,一家人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中国妈妈往往把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无形中给他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他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这些都可能构成代际冲突。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在不断的代际冲突中成长,经历了各自的快乐、烦恼与痛苦,多换位思考能缓和一下母子之间的矛盾。各自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使其变为优势。母亲尊重儿子的个人感情,不要利用自己作父母的权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早已成熟的儿女身上。母子间的这种和解,不只是两代人之间矛盾的化解,也是两种文化间取长补短、和谐地融合。这些意见不知您是否可以接受?

丁宁

(责编:辛娅)

上一篇:晚年夫妻的个性“互换” 下一篇:他总是迟到 我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