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县低产田改造与农业发展

时间:2022-09-09 01:43:58

康定县低产田改造与农业发展

摘要 介绍了康定县低产田的基本情况,分析该县低产田形成的原因,提出改造低产田的措施,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 低产田;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48-01

康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西缘山地向川西北高原过渡地带,全县幅员面积11 412.55 km2,境内大雪山脉纵贯南北,将该县一分为二,构成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为高山峡谷区,以大渡河为主要水系,受河流的深切影响山地河谷高差极为悬殊,谷地狭窄,山势险峻。西部为高山丘状高原区,以雅砻江及其支流立曲河为主要水系,山地高差相对较小,地势和缓,山原起伏绵亘,河谷宽阔坦荡。海拔由东部大渡河岸的1 300 m上升到西部6 000 m以上高山,相对高差很大,使气候和植被都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相应地产生土壤的垂直带。该县主要土壤有高原潮土、高山草甸土、褐土、石灰土。全县拥有天然草地68.6万hm2,林地32.1万hm2,分别占总面积的68.22%、28.15%,耕地1.0万hm2,耕地比例小,垦殖率仅占0.8%。从自然资源的分布来看,高山峡谷区耕地占6.36%、林地69.87%、草地38.53%,高山原区占有耕地63.63%、林地28.7%、草地52.66%,丘状高原只占林地1.42%、草地8.814%。康定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60%以上,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基础设施脆弱,低产田比例大,投入高,产出低,粮食产量徘徊不前,随着移民工程、富民安康工程的实施,要对低产田土进行改造,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康定县低产田现状

康定县21个乡(镇)有7个乡属于低产乡,粮食单产不到3 t/hm2,低产村有60余个,低产田面积(4 30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低产田主要种类有瘠薄型333.3 hm2,坡耕型676 hm2,缺水型200 hm2,高寒型2 666.7 hm2。康定县的折东地区人均耕地不到666.67 m2,在个别河坝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户无地可种的现象。由于坡耕型土地面积过大,生产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寒区,由于土壤熟化程度低加之受气候的影响,土地产出率极为低下。种植业以一年一熟的麦类作物为主,耕作制度有青稞―小麦―轮歇、豆薯类―青稞―小麦等。轮歇地所占比重较大,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复种指数在85%左右,地力下降明显。

2 低产田形成原因

2.1 气候条件的影响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土壤、生物类型复杂、结构多样、垂直性地带差异十分明显,农业生产具备多元化和立体性的特征。东部河谷地带属温暖干旱地带,西部海拔较高,土壤发育不良,缺素严重。

2.2 地区经济的影响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从农业发展来看,只有不断改良,培肥土壤,才能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各种肥料价格上涨,国家投入不足,康定县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数农牧民经济比较困难,购买化肥量较少,加之有机肥投入量下降,且质量差,地力下降十分明显,导致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不好。

3 改造低产田的对策措施

3.1 因地制宜、分区域进行低产田改造

低产田的具体改良方法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要结合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条件采取合适的措施。一是对折东地区低产田改造。除目前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以外,实行对缓坡地进行坡改梯,这样才能有效保持表土含有机质较高的耕作层土壤不被雨水冲刷走,同时也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这对干旱坡耕地水土保持是十分重要的。对地势和缓、较平,但耕作层较薄的耕地进行加厚,增加耕作层,并予以改良。对砂质土进行砂改壤和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熟化,辅之以相应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积极抓好高标准农田和提高地力建设,把低产田改造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使其尽快产生效益。推广沼气,既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沼液又是很好的肥料。对土壤进行普查,有目的地进行土壤改良、科学种植、规范种植,既用地,又养地,做到用养结合,实现长期有效利用。二是对折西地区低产田改造。因该地海拔较高,大部分土地海拔在2 500 m以上,属高原潮土,土壤熟化程度较低,属高寒型中低产土地。当地适合豆科植物生长,而豆科植物的根瘤有固氮的作用,能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土壤熟化。对这部分土地进行改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绿肥种植压青(特别是轮歇地)、深耕、深翻、逐年改造。同时大积大造有机肥,对缺素严重的耕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促进土壤熟化,实行全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逐渐培肥地力[1-2]。

3.2 调整产业结构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后,康定县折东地区的耕地减少近30%,粮食产量减少20%以上,目前国家退耕补助为3 900元/hm2,加上现有耕地产出,能基本上解决吃粮问题。但要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退耕还林的补助。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才能真正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积极引导和鼓励有专长、懂技术的农民外出务工,把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尽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者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3-4]。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基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技术。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总之,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不断探索,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该县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改造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 参考文献

[1] 杨建波,王莉,马成军,等.基于综合整理的河南省中低产田划分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0):95-100.

[2] 张杨.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4,196.

[3] 周丽芳,石训文,祝剑真,等.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59-60,104.

[4] 景国臣,王亚娟,王占喜.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4):34-36.

上一篇: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区村镇绿化示范工程设计研... 下一篇:安溪县村内水库灌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