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色印记 22期

时间:2022-09-09 01:35:21

劳动竞赛破“难题”

路面平坦整洁了,很少有人会关注,路面出现损坏,责难、投诉马上接踵而来,“蝴蝶效应”的效果在任何地方都一样。

云南省公路局承担着国道、省道28000公里路的养护任务,如果按照“一公里一个人,十公路一道班”的规模,云南省公路局应该有近3万名养护路职工,但实际上现在全省的养护路职工只有1.5万人。

按照养护路面的规模比例,云南省公路局每年应该有30亿元的养护资金,但实际到位的只有10亿元。

资金少、人员不足,成了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路面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再加上云南地形复杂、水毁路面多等不利因素下,如何把路养护好,为人们平安出行提供良好的路况,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一度成为云南公路局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后,大多数人认为,节能增效才是最好的出路,于是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双创”、“双赛”活动在全局范围内拉开帷幕。

在1万余身穿橘红色衣服的养护路职工的努力下,好路率逐年上升,云南公路的养护水平得到全省人民的认可。

一次省外某公路局工作人员到云南交流学习,当他们了解到云南公路局一年的养护资金只有10亿元的时候,感觉不可思议:“你们的养路经费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路况这么复杂,还把路养得这么好,究竟有什么经验?”

其实,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好的效益,这是云南公路局职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让有效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云南省公路局在16个地州公路总段中开展“预防性养路劳动竞赛”,去年在大理组织了一场挖机比赛。今年又开展了一个养筑路大赛,内容涉及到装载机、挖机、压路机等项目,在这个大赛中,每个项目有2名选手能参加到全国性的大赛中去。

“职工的劳动观念得到转变,养护效率得到提高。”对于劳动竞赛产生的效果,云南省公路局工会主席杨永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在劳动竞赛的过程中,“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设计”等活动不断被推出,既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又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保山总段原有老旧的闲置装载机一台,经段上技术人员研究后,将装载机的铲斗改装为破碎锤,在改装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装载机的动力平台上新增多路换向阀和破碎锤控制操作装置,安装攻山破碎头,这项发明,节约了机械购买成本30余万元,而且操作方便,达到省钱增效的目的。

玻璃纤维摊铺车是针对处置路面网裂玻璃纤维刮油施工的一个设备,在施工中,人工摊铺玻璃纤维效率低、速度慢、平整度较差,并且铺完之后手上会沾满沥青,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后续工作的操作。

临沧总段下属的管理所职工发明了滚轮式手推车小设备,在进行铺玻纤布这一工序时,把玻纤布放在小推车上,将玻纤布一端固定在沥青面层上,然后一个人推动小推车,另一个人用扫把将玻纤布压平,在推动过程中玻纤布就平整地铺好了,这样不仅弥补了手动铺设的不足,同时还节省了劳动力。

在生产过程中,临沧总段站所职工针对玻纤布易被风吹起的问题,他们在手推车下方加了一个皮带,对铺好的玻纤布进行压实,不但解决了受风影响的问题,而且铺上去的玻纤布更加平整,压实度更好。

“职工的这些发明都是他们劳动智慧的结晶,不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最重要的是解决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难题。”杨永恩这样认为。

从2009年开始,云南省公路局开展预防性养护劳动竞赛已经近5年的时间,职工的素质不断提升,养护的技术越来越高,路况的通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哪里有灾害哪里有公路人

如果说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是云南省公路局破解资金少、人员不足的“利器”,那么各个公路段抗震救灾保通组则是云南省公路局的一支“奇兵”。

鲁甸公路管理段段长和世武,是一名从普通养路工逐步成长为公路工程技术骨干,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铸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今年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在确定地震等级及震中位置后,和世武立即启动鲁甸公路管理段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上报总段。及时成立抗震一线抢险保通组,由他担任组长,带领抢险保通组第一时间赶往昭巧二级路塌方处抢通。

灾难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公路救灾生命线的抢通是与死神赛跑,和世武不敢有一丝松懈。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和巨大的保通压力,在余震不断,滚石不断的情况下,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快点!再快点!赶紧抢通生命线。

当晚,和世武率领2台装载机,1台挖机赶赴昭巧二级路。当保通组到达第一个塌方体时,保通组遇到前方有一些当地人和堵在路上的旅客自发组织的救援队沿着河道把灾区的伤员救出,保通组立即加入到救人的队伍中,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

当保通组行进至沙坝附近,和世武安排陈坤带领一台装载机驶往龙头山,耿声亮带领一台装载机驶往天生桥。当晚雨特别大且余震不断,现场的领导出于安全考虑,命令指挥保通组不要往前冲。和世武要求陈坤撤到沙坝往天生桥方向1公里处,和保通组一起休整。由于震区危险,和世武夜里没有睡觉,整夜都在观察周围的环境。

作为一线抢通组织者,和世武连续四天昼夜坚守在前方,累了就在车上睡一会。地震虽然过去10天了,由于余震及雷雨气候的影响,塌方仍然不断,为了保证救灾物资及时安全运送到灾区,和世武仍然坚守在保通第一线。

像和世武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进入今年7月份后,台风“威尔逊”肆虐袭来。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席卷了德宏州芒市芒海镇,顷刻间芒海镇通往外界的所有公路全部中断,镇里6000人民群众与外界断了联系。

灾情发生后,芒市段段长杨继升带领抢险突击队冒雨赶往现场,一面指挥开辟救援通道,一面查看灾情。

当抢修到K24+900处时,大家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巨大的山洪从30米高的山顶上直泻而下,公路的路基早就荡然无存,一个42米长的缺口赫然在目。

雨越下越大,山洪发出慑人心魄的轰鸣声,山洪正不停地吞噬着路基,路基缺口正不断扩大,这是通往灾区的主干道,灾区的人民群众还等着救援物资进场。

一场生命与时间赛跑的角逐开始了,由于地形的限制,只能由一台挖掘机先上,从路基断裂处旁边的边坡开挖一条救援通道,这样的危险性无法预料。

曾经参加过腾冲到陇川路段抢险保通的挖机手杨跃,再一次站出来:“我先上。”开着自己驾驶的挖掘机就冲了上去。

树木、碎石不时地随着呼啸的山洪砸下来,杨跃一边清理碎石树木,一边开挖救援通道,每前进一步,离呼啸的山洪就近一步,危险的系数也就更大,在他的坚持下,救援通道逐渐形成雏形,为这次抢险保通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这场灾害中,公路人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

也在这场灾害中,云南省副省长尹建业前往芒海镇受灾最严重的村庄查看灾情。在雨中,他看到一群身穿橘红色衣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架设临时钢架桥。

看到眼前的一幕幕,尹建业感叹道:“我就知道,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公路人。”

相信在每一次抢险救灾的过程中,身穿橘红色衣服的云南公路人,早已定格在灾区人民的记忆里,也镌刻在云岭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职工冷暖挂在心上

杨永恩在德宏州工作过多年,对一线职工的冷暖非常关注,他来到云南省公路局之后,对职工的关爱更加热心。

在他的手机里,还保留着两个退休劳模因为家里发生火灾的照片。这些老劳模,退休之后回到农村,房子大都是土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在采访过程中,杨永恩从手机里翻出这几张照,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你看看,房子全被烧毁了,什么东西也没剩下。”

这事情发生在大理州一个80多岁的老劳模身上。灾情发生后,立即报送到云南省公路局工会,杨永恩马上带着6000元慰问金赶到这个老劳模的居住地,大理州公路管理总段也为这位老劳模送去了救助金。

“想不到您们还这样牵挂着我,这一辈子在公路上的付出,值了!”见到杨永恩之后,这位80多岁的老劳模哽咽着说。

“我们的职工不容易啊,特别是年纪大的职工,一个人的工资要养一个家庭。”每一次见到困难职工,他的心里就多一份感慨。

“元江一个老劳模,也是家里发生火灾,去年慰问2万余元,今年慰问1万余元。”提到困难职工的慰问,杨永恩如数家珍。

实际上,对于困难职工、劳模的慰问,云南省公路局一直保持着职工有事、有灾、有难必须到家访问的制度。

每当逢年过节,公路局领导班子都会带队深入到困难职工、退休老劳模家里慰问。

每到一位老同志家里,都要仔细询问离退休干部的身体和生活状况,认真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等。

在94岁卧病在床的老红军杜守信老人家中,杜守信激动地说道:“每逢重要节日,局领导都要亲自登门看望,平时也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致的照顾,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也正是从上到下都形成一种爱心的氛围之后,云南省公路局的爱心得到彰显。

就在不久前的鲁甸地震中,云南省公路局职工爱心捐赠180余万元,其中有两个鲁甸的职工,家里的房子也受到严重损坏,其所在的公路段也对他们进行募捐。

家的味道更浓了

青翠欲滴的尖椒一个个诱人、大大的南瓜结满了藤蔓……这不是农场才有的场景,这是云南省公路局东川区姑海所的职工菜地。东川区姑海所地处乡村,职工自己开辟了菜园子,种上了番茄、小葱、辣椒等蔬菜,并在院子内种上石榴树、梨树、苹果树,职工随时有新鲜蔬菜吃。到了秋天,果树挂果的时候,又可以吃上自己栽培的水果。

职工菜园、果园,这是工会在建设职工小家中的一个缩影。如今,职工小家的娱乐室、职工书屋、职工食堂等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像这样的职工小家,在全局范围内已经达到80余家。

把职工小家建到站所成了公路局关爱职工又一个重要途径。

“一线职工养护任务繁重,每天养护路回来,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吃上可口的饭菜,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杨永恩说,这些职工小家各有特色,大理的太和所民族特色浓厚,晋宁的上蒜所立体种植规划得当,在介绍职工小家的时候,杨永恩总能清晰地说出每个职工小家的特点。

其实,还在2000年的时候,杨永恩曾到美国参加一个筑养路机械的交流会,会后他提出要参观一个机化站,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个站只有70名职工,却拥有一个占地150亩的机化站,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管理。当时,芒市也正准备搞一个机化站,原来设计是5亩的规模,杨永恩参观回来之后,立即把考察结果形成报告。

这个报告交上去之后,芒市的机化站建设进行了重新设计,原来5亩的设计规划改成了占地46亩的新型机化站。

原来养护公路靠锄头、十字镐、小推车,也就是原来大家观念中的“一公里一个人,十公路一道班”的概念,但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退出养护历史,杨永恩说,现在普洱、德宏、香格里拉等地正在进行机化站建设,到时候云南养护公路的水平将又是一个新的突破。

上一篇:一路有你 22期 下一篇:原有空间布局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