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艺术分析

时间:2022-09-08 11:01:17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艺术分析

摘要:《透明的红萝卜》是一篇充满神秘感的奇异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形象引起文坛的反响。小说的主人公黑孩有独特的听觉、感觉和神秘莫测的行为,小说主题含蓄、朦胧不可确定,意境妙不可言,风格奇异、荒凉,艺术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奇异神秘 艺术特点

莫言是80年代中期文坛崛起的一代新星,他乘着“先文学”的大潮初入文坛,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的问世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尤其值得我们认可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经历了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写作之后仍旧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饱满的思维活跃力而莫言保持这种长盛不衰的写作势头的秘诀在于莫言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热爱着民间,民间是其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

他生于山东高密,亦长于斯的莫言,正是在充分的吸纳了传文化的滋养之后自觉地继承发扬了民间的这种优秀的传统并对其有所反叛与扬弃。莫言对感觉,无论是内心感觉还是生活体验,都有着特殊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融通感觉是莫言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他将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功能融为一体,搭建起一个充满色、香、味、形、情、趣的世界,使人可触、可感、可闻、可亲。造就了高密县东北乡,造就了“我爷爷”,“我奶奶”,“小黑孩”,“上官金童”,“孙媚娘”,“钱丁”,“罗小通”等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造就了莫言笔下的世界。

《透明的红萝卜》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成名作,作品于1985年春天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中国作家》还曾专门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

《透明的红萝卜》择取的是“”期间的一段农村生活。莫言有意识地淡化政治背景,模糊地处理一些历史的东西,以独特细腻的生命体验,透过黑孩的儿童视角展现了民间氛围中的乡村风景与神秘事物。莫言说:“我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莫言的家庭成份是上中农,处在贫农与富农之间,因为这种夹缝状态,造成了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时刻在别人面前保持一种谦恭的态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背景,养成了莫言孤僻、内向、怕见人、不善于表现自己、遇事萎缩的怯懦性格.

莫言的文字有着一种极端的美,这种极端的美建立在极端的暴力之上,使人读后感到某种自 虐的快慰。莫言是从容的,他有着如大地一般安稳坚实的自信,在他笔下奔波游走的不是墨,是灵和肉,是灼热的即将要爆发的愤懑,是冰冷的永远也渗不透的悲伤。在莫言的作品中,猫是出现次数较多的一种动物,它神秘、妖娆、凶狠、孤僻,它温柔、暴戾、艳冶、率真,它身上有迷人的魅惑力,它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在它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灵魂,在它的面前是一场追寻一次放逐。你永远不知道莫言到底在想什么,读着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有股凉意自脚底一直窜至脑后,在身后形成一条冰冷的带状区域,如同背负着一柄长长的银质软剑,风一吹凉飕飕地瑟瑟作响。

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存在着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儿童世界――即黑孩儿的世界――是审美的,叙述人通过塑造这个孩子对声音、色彩的独特感受,构建出一个独异而自由的空间。而成人的世界则是现实的,这个世界充满着暴力、冷漠和人情冷暖。而孩子的世界就在成人世界的不断挤压中被逐渐摧毁。成人的世界因此是反审美的。显然,莫言小说这种空间的塑造形式具有明显的象征色彩。

《透明的红萝卜》是真实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时期农村的一段生活,莫言以他熟悉的农村生活为后盾,真实表现了那个时期农民的追求、爱情和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三个点――菊子和小石匠、老铁匠和小铁匠、小黑孩。菊子和小石匠的爱情,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青年男女的爱情,他们既有受封建意识束缚的一面,不敢公开爱情面对自己的爱情,对爱情的追求有些原始性;同时,他们又有自由的一面,敢于追求、敢于冒着世俗的威胁、捍卫自己的爱情。其次是事件和场景的真实:冬天集中兴修水利、和钱、睡桥洞、砸石子、铁匠铺、队长敲钟、民工偷集体的萝卜和地瓜等等……都具有生活的真实。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写出了当时的普通农民苦中作乐、坚韧忍耐以及他们的苦闷心情。

参考文献:

[1] 徐怀中等:《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中国作家》,1985年。

[2] 莫言:《我的“农民意识”观》,《文学评论家》,1989年。

[3] 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

[4] 李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5] 李陀:《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序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何雨诗(1993.01―),女,辽宁省葫芦岛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一篇:产业关联理论研究范畴 下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