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方言》中的转语

时间:2022-09-08 10:40:23

作者简介:孟红蕾(1991-),女,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摘要:扬雄的《方言》首次提出“转语”现象,并且提出“转语”、“语之转”等术语意在说明方言之间的音义联系。本文整理了扬雄在《方言》中的“转语”材料,对“转语”材料的音义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了各家对“转语”的不同认识。

关键词:《方言》;转语;语音差异

扬雄的《方言》首次提出“转语”现象。扬雄已经注意到方言同义词的语音差异,而且用“转语”、“语之转”来指称语音差异。何九盈认为:“扬雄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某些方言词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

一、《方言》中的“转语”

“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例:

1.庸谓之,转语也。2.,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3.南楚曰,或谓之支注,或谓之ap,转语也。4.绁、末、纪,绪也。南楚皆曰绁。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

《方言》中另有术语“语之转”,如下两例:5.铤,空也,语之转也。6.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或谓之W蝓,W蝓者,侏儒,语之转也。

我们将《方言》中指明为“转语”和“语之转”的材料列如下表:

1.庸谓之,转语也。“庸”,余母东部,“”心母东部,两字韵部相同,“庸”义为平常,“”本意懒。有些地方把“庸”说成“”,“庸”、“”叠韵,懒惰无能的意思。《玉篇》:“#懒女也。”“庸”、“!蓖ā!”是现在的“悚”。《广韵・钟韵》:“:貌,怯貌。”庸、在远古时代可能为复声母。庸为喻四、属心母,远古当为S词头。

2.,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晓母歌部,“火”晓母微部,二字双声,韵部旁转。楚人把“火”叫做“”,齐国人把“火”叫做“”。“火”、“”、“”三字为双声;“火”、“”归微部,“”归歌部,微歌旁转。“”,本义火。《广韵・贿韵》:“,南人呼火也。”释词与被释词具有相同的基本意义。

3.南楚曰,或谓之支注,或谓之ap,转语也。“支”,章母;“a”,端母。章端二母相近。“注”,端母;“p”,定母。端定声近。“支”与“a”为准双声,“注”与“p”为准双声。“支注”,絮言不清。“ap”,多言。二者意义相同,实为同一词在南楚方言的不同读音。

4.绁、末、纪,绪也。南楚皆曰绁。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此条在“转语”上所指不够明确。王一军认为:“扬雄认为是语转的地方,也不尽全为后人接受。绁、端、纪、末,上古分别属于心母月韵、端母元韵、见母之韵、明母月韵。月韵字和元韵字音近,说绁、端、末三字有音转关系是可以的。如果说纪字与上面三字又音转关系就不妥当了,因为之韵字与月韵、元韵字的音相距太远,声也不同类。扬雄时代的楚方言尽管与当时的雅言有一定的差异,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国家统一,方言差异并不大。”所以说,扬雄认为绁、端、纪、末,“皆楚转语也”,是大可值得商榷的。

从古音上看,“绁”,心母月韵。“端”,端母元韵。“纪”,见母之韵。“末”,明母月韵。不大可能相转。从词义上看“绪”,本义是丝的端首。“端”,本义是顶端。“末”,本义是树木之端。“纪”为丝缕之头。“绁”或作“绁”,指系牲畜的绳索。前四者都有共同的意义即“端首”。因此,此条是指几个词之间语音相近,意义相关而有区别。

《方言》中另有术语“语之转”,如下两例:

5.铤,空也,语之转也。“铤”,定母耕部。“空”,溪母东部。“铤”为“空”之语转。“铤”,耕部;“空”,东部。二字韵相近。《说文》卷十四金部:“铜朴也。从金廷声。”,本义为空;尽。《广雅・释诂一》:“铤,尽也。”王念孙疏证:“《文选・思玄赋》注引《字林》云:‘逞,尽也’逞与铤声近义同。”刘世俊、张博认为:“‘铤’只指空尽,与兼表空尽、空虚、空洞、空旷等义的‘空’在词义上有所不同。”扬雄云:‘铤,空也,语之转也。’此指义转,非音转。此处释词与被释词具有意义联系,但是词义并不完全相同。

6.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或谓之W蝓,W蝓者,侏儒,语之转也。何九盈认为:“有的地方把‘蜘蛛’叫做‘W蝓’,‘W蝓’是‘侏儒’的音转。蜘,端母;W,侏,章母。端章二母相近。}、蝓、儒,都属侯部,三字韵部相同。”“蝓”为短虫,“侏儒”为短人,二者特征相同,本质相异。华学诚《校释汇证》:“W蝓之言侏儒也,以其身短取名也。”

二、《方言》“转语”的内涵

关于《方言》中“转语”的内涵,众说纷纭,各家各执一词。刘世俊、张博在《说“转语”》中认为“转语”、“语之转”术语系联的词声音相近,有音转关系。仔细比较,二者所指有所不同。“语之转”中转出之语与所由转之语的词义或有微殊,或有某种相关而指不同事物。如“铤”与“空”,“W蝓”与“侏儒”。“语之转”指有某此而来的孽生词。“转语”则指同义词因地域不同而音有转变。有的是与通语相对应的音转,如“火”与“”,有的是同一方言内部不同的方音变体,如“支注”与“ap”。

何九盈认为,所谓“转语”是指两词声母相同,或韵相同,或声韵相近,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是同一词的不同写法。“转语”是语音上有联系的方言同义词。

蔡凤圻在《方言声转说》中认为“扬雄《方言》所载大部分也是语音的转变……扬雄在收集方言的时候,亦深明此理,所以他明确说出转语的有下列几条……”

钟如雄认为:“扬雄的‘转语’包括了‘音转’、‘形转’、‘义转’。‘转语’的本质是‘转’,故扬雄也称‘语之转’……‘转语’就是汉语的古语与今语之间,共同语与方言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的字词,所以扬雄也称‘代语’。”

华学诚认为:“扬雄所说的转语并不纯粹是指音方面的变化,也包括意义方面的变化”,“用转语指语音变化时,既可能指声母的变化,也可能是指韵部的变化,当然还包括连绵词双声叠韵的关系。”

吴吉煌认为:“‘转语’指在不同方言或同一方言中具有相同义位或存在意义联系,并且在语音上具有相近关系的词语。”(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王一军.扬雄《方言》语转说探微[J].十堰大学学报(综合版).1989(02)

[4]刘世俊、张博.说“转语”[J].宁夏社会科学.1993(05)

[5]蔡凤圻.方言声转说[J].宁夏社会科学.1993(05)

[6]钟如雄.“转语”方法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

[7]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8]吴吉煌.古代“转语”各说析评[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01)

[9]王智群.《方言》与扬雄词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98

[1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5]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华学诚等.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8]王宝刚.《方言》简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上一篇:死亡和受难作为临界境遇 下一篇: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