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监管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08 09:44:08

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监管模式探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电子政务服务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我国倡导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在这个大背景要求下,进一步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

1我国电子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

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获得一定的共识,目前主要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自身的结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实现政务的高效化和透明化。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发展比较缓慢,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远远满足不了公众和企业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在政务建设中多数是采用自建模式,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角色和定位不够准确,没有足够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业务上,而且自建模式的成本也非常高,容易陷入技术和财政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陈旧,管理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2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服务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的,单纯地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完成电子政府的系列工作,包括政务系统的开发、平台的维护和日常的运营等等。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电子政务服务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建立起多元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是政府部门的必要工作。一种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做法正是为了克服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实现政府政务的多元化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合约的方式,将政府和运营企业相联系起来,通过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服务外包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方式从具体上来看,主要是政府部门政务的主要内容交由专业化的企业来负责。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建设、业务数据的传输和业务的执行等等的工作。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电子政务外包监督模式的建立

在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外包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一种是流程式的外包模式;一种是混合式外包模式;还有一种是创新式外包模式。

(1)三种不同的外包模式的比较分析。流程式的外包模式适应于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指的是将政府部门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电子政务的服务流程委托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政府只需要进行外包合同管理。外包的政务服务内容包括了系统的运营和维护、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开发。政府通过政务外包能够实现服务的升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但是可能存在知识产权失控,服务责任难评价的风险。混合式外包模式主要在信息化比较发达的政府部门中实行。它主要是由政府下属或者相关的企业来完成建构工作的,主要还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外包的内容主要是统一网络传输和承载业务系统。这种模式下的外包能够完善网络运维队伍建设,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但是也存在着协调难度大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外包模式的实践活动的扩展,一种创新式外包模式出现了。它明确区分了政府和承包企业之间的界线,政府以租赁的方式来使用电子政务服务体系。企业则负责全部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外包的内容也是最广泛的,包括了网络平台、图像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政府能够进一步降低政务管理的风险,推进项目的进程。主要的缺点在于政府的长期财政负担过重,对企业的约束力也相应的减弱了。这三种方式都各有优缺点,在实践中,要结合政务服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2)创新式外包监督模式的建立。以创新式外包模式的实际为例,在实际的外包活动中,由于外包过程中可能隐含着业务控制权力的变化,导致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力下降,甚至会导致政府信息化部门的管理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在外包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模式。政府部门在签订服务协议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务服务的要求,并且授权企业进行筹资和建设运营。为了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建设优质的服务,需要政府予以承包企业相应的激励报酬,可以签订叫长期的合作合同。这样可以降低承包上面临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更好地提供外包服务。在建设外包系统的过程,政府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监督,既要熟悉企业的工程特点,也要企业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保证服务体系的完善。监督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政务外包服务从工程建设、平台运营到服务管理都是高水平的。这个过程参考了“激励——风险”的理论,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政府监督管理,能够降低风险发生。总而言之,由于政府和承包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的风险,就需要强化监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务服务外包的风险,完善政务服务建设,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上一篇:文化产业链现况与应对措施 下一篇:中小企业互联网营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