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起案件看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出租方的风险

时间:2022-09-08 08:40:09

透过一起案件看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出租方的风险

摘要:截至2013年一季度,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数量从2012年初的296家增加到了600家,增长速度比2011年明显加快,但是,融资租赁行业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管控这一“成长的烦恼”却如影随形。融资租赁案件纠纷时有发生,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以及对承租人的债权风险日益凸显。本文从一起融资性售后回租案件入手,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融资租赁 售后回租 风险

融资租赁在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经沉浮,近年来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人民法院关于融资租赁纠纷案件的审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这一发展进程。截至2013年一季度,融资租赁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600多家,行业资产规模超过1.6万亿元。随着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有关融资租赁纠纷数量呈上升的趋势。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全国法院受理融资租赁案件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08年,全国法院共受理一审融资租赁案件860件,2009年受理了1686件,2010年受理1928件,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2808件。越来越多的纠纷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融资租赁行业所存在的风险。

一、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概述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人以融资为目的将资产出售给经批准从事融资租业务的租赁公司后,又将该项资产从融资租赁公司租回使用的交易行为。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不仅满足了设备制造企业或者资产所有人(承租人)在保留资产使用权的前提下获得所需资金的需要,同时又为出租人提供了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二、一起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

某公司为出口加工服装生产企业,在长达十年的扩张期中,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及企业内部管理不足的制约,该公司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回报。公司总经理在明知企业年年亏损的情况下,还不断地扩大投资,通过租赁和购置方式获得了四家小型服装企业的经营权,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后决定进行自主品牌建设。这一系列的投资行为并不是依靠内部盈利的积累,而主要依靠外部负债的筹资。当该企业的不动产全部用于银行抵押贷款后还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企业老板开始对设备等动产用于筹资开动了脑筋。该企业利用拥有的几百台缝纫设备获得了两笔融资。第一笔是全部设备质押筹资。企业将全部设备质押给当地的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到地方性商业银行获得了一笔贷款。第二笔是全部设备售后租回融资。企业老板又要求企业会计将已质押后的设备改变名称,到工商管理部门重新办理产权登记清单,再出售给租赁公司,获得一笔出售款项后,再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回设备。同一批设备在前质押债务未清偿的情况下,又实施售后租回再获一笔债务。在两笔债务清偿期内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造成两个债权人对同一资产申请执行。

该出口服装企业的行为使得租赁公司被动的承担了丧失对该项设备所有权的风险。因为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06条相关规定,在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情况下,出租人将丧失其对租赁物的所有权,而仅享有对出租人主张损害赔偿的权利,所以说在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善意取得该项生产设备的抵押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一顺位人,其质押权是优先与租赁公司的所有权受到法律保护的,而租赁公司变为第二顺位人,相关利益将受到损害。如果该服装企业最后经营不善破产倒闭,那么租赁公司很可能不仅租金收不回,而且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也会丧失,最终可能导致租赁公司不仅从事该项融资租赁交易取得资金回报的目的丧失殆尽,而且融资租赁交易的自身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三、出租方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实施过程中,存在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给各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即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租赁行业内部机制不健全或者交易各方当事人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给融资租赁交易各方当事人带来的风险,比如说承租方不能按时、按量交纳租金的违约风险;承租方在租赁期间对租赁标的物不能正常维修和保养;承租方不能按时、按质、按量返还标的物等等。外部风险是指由于租赁行业外部原因给融资租赁交易各方当事人带来的风险,比如说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宏观政策调控的变动等外部因素带来风险的可能。

多家登记,多头监管,信息不对称是这起案件中出租人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产品的产权登记部门不够清晰,融资租赁仍属多头监管,具体规定不能统一。我国目前金融租赁公司分散在银行监证委员会、商务部、税务总局三个部门管理。多头的监管使得当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登记机关来专门登记融资租赁物的所有权,而是根据租赁物的自身特点,在工商部门、车管所、铁路部门等分散登记,这就导致第三人很难确定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属,所以类似该案件中的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善意取得的情况很容易发生。这时,以租赁公司为代表的出租人利益便很难得到保障。另外,这三类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租赁公司在法律地位、准入门槛等方面,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状态。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出租人的风险,使得融资租赁行业的风险更加多样性和多发性,也增大了融资租赁行业风险监控和防范的难度。

四、出租方风险应对的措施

(一)应当建立专门的融资租赁法律,以保护出租人的利益

随着融资租赁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律缺失致使中国租赁公司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两会”代表不断呼吁尽快立法规范和保护融资租赁产业的发展;最高法院公布了有关融资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该解释明确了租赁物的取回和善意取得等业内关注问题,并且对融资租赁合同的认定及效力、合同的履行和租赁物的公示、合同的解除、违约责任这四个大的方面做出了司法解释和调整,并且征求社会意见,但是至于更为重要的租赁物产权统一登记等制度,已经超越司法解释的权限范围,依然有待立法解决。

法律体系的缺失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但是,除了应当建立租赁物所有权公示制度,确保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外,仅仅针对融资租赁行业的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套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租赁行业和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的业务关系,对涉及不同行业的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比如说,由于融资租赁设备往往体积大,单位价值高,在长途运输中,若出现租赁设备运输途中丢失、损坏,那么出租人(购买方),供货方、物流公司的责任如何认定;承租人利用租赁设备抵押贷款,如何妥善保护善意第三方和出租方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如何获得相关的法律救济等等,都是目前需要明确问题。

(二)应当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融资租赁正在成为不少企业从提供贷款方掏钱的暗箱。于是,停产的流水线、搁置的厂房,甚至锈迹斑斑的轮船都成了摇钱树。通过大股东提供承租担保,亏损企业、闲置厂房这些完全不可能从银行贷出钱的资产,经过融资租赁公司一番“算计”,不良资产就成了高额融资的优质抵押物。除缓解资金压力以外,盘活企业现有资产、粉饰业绩,也让诸多企业打起了售后回租的算盘。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统一加强相关当事人的历年还款记录、银行贷款细节、企业工商资料内档和多年详细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审核,建立融资租赁交易中各公司的资信档案,登记设备所有权、折旧程度等信息,为所有注册登记的出租人,承租人,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等相关当事人提供统一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各方当事人准确把握信息,合理推断对方的交易动机,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平等公平的选择合作伙伴,有效预测和防控融资租赁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善华.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 J] .时代金融, 2007 ( 01)

[2]何平.论融资租赁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 J] . 财会月刊 ( 理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 ( 01)

上一篇:对外贸易出口业务的几点见解 下一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