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的心理准备

时间:2022-09-08 06:53:09

家庭急救的心理准备

也许你的家中有一本家庭急救的手册,也许你参加过当地红十字会、医院或者社区的简易急救培训,然而当突发状况发生时你可能会手足无措,因为理论毕竟不是现实。

因此,当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在意外发生的时刻,冷静地处理各种事情,挽救家人的生命,或者减轻和避免伤害的产生。

星期天,小彬彬在家帮蔡奶奶打扫卫生,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他听到小腿落地时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嘎啦”声,伴随着一阵剧痛,小彬彬跌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蔡奶奶听到了慌忙赶来,把他扶到床上躺下,并给他在小腿上敷了热毛巾按摩起来。然后当着彬彬的面,打了个电话给他爸爸,说“彬彬受伤啦,情况很严重,你赶紧回来吧!彬彬需要送医院。”

你知道在这个小情境里,蔡奶奶都做错了些什么吗?骨折发生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移动患者,更不要搬动受伤的部位。当然也不能敷热毛巾和按摩,这些都会让骨折的后果变得更加严重。蔡奶奶应该让彬彬坐在原地不动,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12,节约救援到来的时间。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安慰小彬彬让他放松并平静下来;家里有冰袋的话,可以用毛巾包住,轻轻地放在彬彬腿的受伤部位一侧――这阵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防止淤肿产生。

急救前的心理准备

当我们的家人真正遭受到意外伤害时,比如休克、窒息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慌乱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紧张会传染给伤病人,这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给急救和恢复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首先请你保持镇定,正视自己内心的惶恐,并努力克服它,用平和轻松的语气和伤病人交流,陪伴在他的左右,给他以安慰。

如果你想积极地帮助家人克服伤害,仅仅在心理上支持他并不够。这时,你就需要一些基本的急救措施,在救援到达之前采取一些小贴士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当然,我们都不是专业的医生,而且急救仅仅是一种辅助措施而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有时候,哪怕我们已经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并且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没有成功挽救伤者的生命或者减轻伤害。因为毕竟有时外在的伤害是致命的,即使最好的医疗设备也无力回天。所以,只要你方法得当并且努力过,就不必自责和内疚。

风险承担

急救的黄金法则是:“不造成伤害”。在你想采取―些措施救助家人之前,首先请衡量一下你做和不做的风险。你即将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对伤患者最有效最能缓解伤痛的。所以,如果你仅仅是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而不确定该怎么做的话,最好不要贸然行动。

急救是一种对伤患的救助措施,是专业医生救治的辅助行为,它不是治疗。所以,如果你不是专业的医生,也请你不要逾越紧急救助的范围,仅凭自己的理解采取专业的治疗手段。因为你的非专业治疗很可能会造成伤患部位的恶化,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也可能让自己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首先,当你周围有家^发生了意外的伤害,在他身边的你应该立刻扮演急救人员的角色。这时,你需要非常冷静,并且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伤害发生的环境里,时间就是生命,紧急救助一刻也耽误不得。你需要迅速明白发生了什么,并且寻求必要的帮助,比如打急救电话112或者大声向其他人求救。其间问,很多人会忽略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甜甜的妈妈在房间里午睡,丝毫没有感觉到厨房里的煤气泄露了。她渐渐失去了意识。甜甜的爸爸一回家就闻到了浓重的煤气味,他大叫―声;“不好了!”就向厨房冲去。他在厨房里没有看到妻子,又立刻到房间里去找,煤气味很浓,他的头也越来越昏昏沉沉的……

在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前,甜甜的爸爸应该先关上煤气的阀门,并打开窗户让煤气味散淡。接着,他可以用湿毛巾捂住自己的口鼻,再去寻找自己的妻子。每年由于这样的事件,人们在为亲人担心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不但没有挽救亲人的生命,更白白赔上了自己。这值得大家一再警惕在救助伤患者前,要防止自己和其他^遭受可能的危险。

接着,请尽可能地判断伤患产生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熟悉的亲人,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他的病患史,比如糖尿病或者老年痴呆。如果自己不在现场,要立刻向伤者询问伤害发生的经过。同时,检查病^是不是由于晕倒或者摔跤造成了外部的伤口。如果是的话,要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先对最严重的伤害进行救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随便移动病人,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如果必要的话,要打电话叫救护车,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带病人去医院。当然,不是非常紧急和严重的话,可以陪伴伤患者去看医生,或者扶到床上休息并给病人喂药。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你的表隋、说话语调都能够给他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如果可能的话,在意外伤害发生时,你可以记录下你对病人的观察,比如心跳速度、面部抽搐、呼吸是否顺利等。当救护车到达时,将这些数据告诉医生断。有的伤患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你可以尽可能地戴上手套、口罩等与病人接触。毕竟,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挽救生命,而不是再送上―个。

上一篇:小“叛逆” 下一篇:和宝宝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