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丝弦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探究

时间:2022-09-08 05:23:12

武冈丝弦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探究

【摘 要】作为湖南丝弦主要名派之一,武冈丝弦也是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武冈丝弦凭借着丰富的表现手法、优美的语言形式和紧凑的结构布局,在湖南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中独树一帜。本文立足于音乐本体,对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探究,并对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武冈丝弦进行了分析,旨在从全视角、全方位对武冈丝弦进行展现。

【关键词】武冈丝弦;艺术特征;表现手法;传承;探究

中图分类号:J63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68-02

武冈丝弦是湖南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它拥有着柔婉的曲调,优美的唱词,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和结构布局方面,特色都非常鲜明,在湖南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犹如一枚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一、武冈丝弦的渊源

湖南的民间文化传统非常厚重和广泛,为孕育和发展湖南地方曲艺夯实了基础。武冈丝弦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湖南丝弦的重要组成,属于一种说唱音乐,具有重要的特色。据《武冈州志》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迁至武冈,由此武冈也传入了江浙一带的丝弦音乐。明亡后,其女乐歌伶流落民间,州城茶馆酒肆内,也开始广泛流传王宫丝弦。当时的武冈具有繁荣的商业文化和密集的人口,不同风格的说唱形式和民间音乐云集,并竞相媲美、各具特色,渐使丝弦小调自成一体,由此武冈丝弦的雏形形成。清光绪二十一年,武冈州衙从事张坦宜对昆曲非常擅长,他经常和州城丝弦艺人李国珍在一起,对技艺互相切磋,在对其它戏剧唱腔吸收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和创作了武冈丝弦,由此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开始形成。当时,还有一位县衙里的官人,名叫钟藻,对发展武冈丝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人对于丝弦非常痴迷,常和喜爱丝弦的道士游云龙一起,共同加工武冈丝弦的一些词曲,使其别有魅力,别具风格。在武冈的街头小巷丝弦得到广为传唱。一些商家为对客商进行招引,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等等活动,都会对丝弦班子进行邀请。当时,不仅在武冈城内唱遍了丝弦,同时还在武冈州所属的隆回、洞口等地区广为流传。丝弦艺人们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对武冈“丝弦会社”进行了自l组织。武冈丝弦的繁荣时期,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二、武冈丝弦内容的表达

武冈丝弦重点是对明清时期市民的生活和感情,以及当地社会风情进行表现,大体可涵盖婚恋、生活和述史三大类。

(一)婚恋。武冈丝弦具有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主要是对女子在婚恋中的哀怨情感进行展现,或者描述了爱情和婚姻中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怨女思夫是武冈丝弦中许多作品的写作对象,她们具有卑微的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借助怨女思夫的嘴,很多作品对她们的哀怨和辛酸进行了大量描述,以此表达她们对传统习俗的不满。还有一些作品,是对当时弃妇的生活进行表现。当时的社会是男尊女卑,女人仅仅是男人的附庸,男女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浓重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使女人处于被抛弃的地位,男人更多是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因为弃妇有着令人倍感怜惜和悲苦的命运,因此唱词更加凄婉哀伤。《独对孤灯》是此类作品的主要代表,分析其唱词,一位“独对孤灯泪满腮”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清晰可见一个负心郎的形象。

(二)日常生活。武冈丝弦中一些作品,也描写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对民间情趣进行了表现。例如《到春来》中,对一个怀春女子激动不已的心态进行了生动刻画。在《采茶歌》中,对采茶的欢快场面用顺畅的语言进行了表现。

(三)述史。在武冈丝弦作品中,有一些演绎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奸邪进行了抨击,对中正进行了歌颂。《王昭君》对王昭君自我牺牲、注重民族大义的精神进行了讴歌,并对汉朝大臣的无能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对汉代皇帝的昏庸怯弱进行了无情嘲讽。

三、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

(一)武冈丝弦的整体布局与结构。从整体结构布局来看,武冈丝弦都有固定的格式,尤其是丝弦曲目中,大部分演唱传说故事内容的,和湖南丝弦的整体结构布局相比,区别并不显著,对其整体结构布局,从唱本、唱词的结构进行分析,由唱腔、念白、引子组成唱本,词尾、正篇和词头等构成了唱词。

念白、引子和唱腔组成唱本,句数可长可短,通常都是对唱词所涉内容的背景进行简单交代,人物在吟唱之外的语言是念白,它是唱本中的重要组成,涵盖对话和独白。它通常是紧密配合了音乐的语言与唱腔,对人物形象进行更全面的塑造。唱本的主体是唱腔,它通过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戏剧矛盾,进而形成了戏中高潮部分,在整个戏的布局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唱腔在形式上,主要涵盖三种,即独唱、对唱、合唱等。

完整的武冈丝弦唱本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唱腔、念白和引子,在一些作品中,具有相对简单的唱本结构,没有念白和引子,而只有主体唱腔,在这类作品中,通常具有不完整的故事情节。武冈丝弦的唱词构成,涵盖了词尾、正篇和词头。上文的引子也就是所说的词头。主要部分就是正篇,唱词行将结束时,带总结性质的内容则是词尾。

(二)武冈丝弦特别讲究韵律。武冈丝弦拥有着流畅简洁的唱词,民歌民谣风味自然清新,同时也有一些创作风味沿袭了词藻华丽类的文人风格。韵律和谐、平仄相间,主要押十三辙韵,是协武冈丝弦韵律原则,由此极富音乐美感,并且抑扬起伏。和格律诗相比,武冈丝弦唱词并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它具有相对宽松的唱词,同时,讲究上下句唱词平仄,但基本上还是平仄相间,不过也有脚字为仄声的现象存在。为避免平板单调,交错有致的平仄可以使声调富于变化,节奏感抑扬起伏,能够很好地表达思想内容。

四、武冈丝弦丰富的表现手法

(一)长短句结合。武冈丝弦唱词中,通过对多种表现的运用,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通过长短句、七字句的运用,对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表达。通过运用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和手段等,自然顺畅、活泼明快,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同时,通过大量方言俗语词的运用,而取得了一定的奇效。武冈丝弦唱词多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因为具有轻快活泼的节奏,对明快欢乐的内容进行了展现。长短句的变化运用,节奏跳跃的,活泼明快,能对主人公无比激动的心情进行衬托。

(二)运用衬字。武冈丝弦和湖南丝弦其他曲种相同,也对大量的衬字进行了使用。我国民歌独有的特点之一,就是衬字的使用,它对人民群众或愉快或悲苦的情绪进行了展现。如在《采菜苔》中,通过运用“得儿哟”、“得儿”、“嗯得哟”等衬字,密切关联着劳动节奏,对劳动的气氛有恰到好处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一是比喻:这一常用修辞格,在武冈丝弦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二是兴的手法。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兴的手法比较常用。主要是指在对吟诵的主体事物进行谈论之前,先对相关的事物进行描绘,这是常用艺术手段之一。三是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民歌中经常使用,其艺术形式是重章叠唱的,如《诗经》“国风”中的很多诗歌,对反复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很好的运用。对于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武丝弦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它将这一修辞手法运用到诸如《十里墩》、《夜落金钱》等曲目中,对其思想感情进行了很好的表达。

(四)运用方言俗语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方言俗语词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强的。武冈是老湘语的腹地,因此,方言俗语词在武冈丝弦唱词中常常运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十双鞋》“正月是新年,忙把那鞋子连,连双鞋子送给老公穿”,其中“连”字和普通话的“缝”、“做”是相同的,属于武冈方言词。“连双鞋子”的意思,等同于“做双鞋子”。

五、武冈丝弦传承之路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具象事物,武冈丝弦的音乐和形式具有流变性、传承性和活态性的特征。正是依靠人的活态传承,才使其广泛流传。而在传播过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需要有机地融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而保护武冈丝弦的重要途径,就是传承和发展。相比于众多的艺术门类,武冈丝弦的市场竞争力匮乏,处于弱势,所以在对保护武冈丝弦的建设上,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在对这种文化进行保护时,需要对武冈丝弦的多样性进行注重。它既存在着地域差别,同时,还有着不同的表演版本和传唱形式。若是固定了某种版本,则其他版本的传承者就会变得稀少,使其传承出现社会资源上的优劣之分,对武冈丝弦内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为此,需要对具有深厚武冈丝弦演唱和表演功力的传承人进行确立。在选择传承人方面,不能有排他的做法,而需要做到兼容性。在选择不同的流派时,应对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选择,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手段,能对武冈丝弦音乐多样性进行表现。而选择传承人,技艺的传授对象可以选择大学生,在对武冈丝弦技艺进行传承的同时,通过大学生的智慧,更好地创新文化。最后,政府在实际运行中,应将政策落实到位,为武冈丝弦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切实保障。

六、结语

武冈丝弦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刻、艺术价值极高,代表了湖南传统民间曲艺形式。武冈丝弦在2006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冈丝弦凭借其精致的歌词、轻婉优美的曲调而独树一帜。本文重点分析了武冈丝弦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曾艺.武冈丝弦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08(04).

[2]刘定祥,唐剑萍.湖南丝弦的思想和艺术[J].艺术百家,2005(02).

[3]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艺研究,2006(05).

[4]崔延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

[6]陈孟昕,张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04).

[7]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J].中国音乐,2008(02).

[8]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07).

作者简介:

郑爱华(1977-),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博士在读,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基金项目:武冈丝弦在地方艺术院校传承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4CTW007。

上一篇:现代舞台服装的设计研究 下一篇:二胡演奏音色和其影响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