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青衫为何湿?

时间:2022-09-08 04:32:43

《琵琶行》作为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历来被人Q道。初读此文,笔者不仅暗自惊叹白居易文笔的高超,更是被琵琶女那精湛的演奏技巧所震慑。然而,仔细推敲,疑惑顿生,“江州司马青衫湿”是不是有些太夸张?它单单是由一首琵琶曲所引起的吗?难道此处仅仅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吗?会不会另有隐情?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究,发现“别有洞天”,现陈述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首先,白居易之所以会泪流满面,是因为琵琶女的哭诉引起了他的共鸣,而非音乐本身。诗中最后一段说得很明白:“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此看来,“琵琶”只是让作者叹息而已,“此语”才是使作者视琵琶女为知己,从而发出强烈共鸣的根本原因。那么,琵琶女究竟向作者倾诉了哪些事情呢?请看文中第三段: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此段便是琵琶女向白居易倾诉的所有内容。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为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前面是谈自己过去在京城的辉煌,后面是诉说自己如今在他乡的凄凉。那么,造成琵琶女由京城到他乡、由辉煌到凄凉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正深深地触动了作者此时脆弱的内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是琵琶女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我们先来分析这两句诗,很明显,“暮去朝来颜色故”不是琵琶女落魄的根本原因。理由很简单,第一,作为一名歌妓,在入行之初就应该明白干这一行就是吃青春饭,对人老珠黄、门前冷落早就应有心理准备,不会有太大的失落感,更不会为此背井离乡。第二,琵琶女是一位曾经红极一时“名角”。据诗中推测,想必积蓄不会太少,在自己“退休”之后安享幸福生活应该不会太难,因此也不必远走天涯,落得个如此下场。由此可见,“弟走从军阿姨死”才是琵琶女人生悲剧的真正转折点。

“弟走从军阿姨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元白诗笺证稿・附校补记》云:“此弟之从军应是与用兵淮蔡有关。”何为用兵淮蔡?据《资治通鉴》记载:“吴元济反淮西,宪宗命发兵讨之。是时诸道节度使及宰相李逢吉,皆与元济交通,多请罢兵,惟裴度力主讨贼之议。上曰:吾用度一人,足破此贼,遂以度为相。师累岁无功。度请自诣行营。上许之。度陛辞。言曰:“臣若灭贼,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上为之流涕,解通天御带以赐之。度至淮西,身督战。由是诸将效力。李塑夜袭蔡州,擒元济,淮西遂平。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曰:凡此蔡功,惟断乃成。”也就说宰相裴度为制衡“藩镇”的势力而用兵淮蔡,从而发生了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场战争才有了此时的歌妓从军。那么关于歌妓从军,在唐作品中多有体现,在这里不加赘述。琵琶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再加上其已人老珠黄,不具备“从军”的资格,最后只好委身于“重利轻别离”的小商人,从此远离京城,浪迹天涯。

这也就是说,淮蔡之战是琵琶女如今落魄的根本原因,琵琶女是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受害者。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白居易左迁九江的原因:

《旧唐书》本传云: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官的起因便是“盗杀宰相武元衡”。原来,唐宪宗元和十年,淮蔡节度使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削藩派”代表人物――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表有进一步提出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的要求。这时,刚正不阿的白居易挺身而出,主张讨贼,因而得罪权贵,遂遭贬谪。

由此可见,淮蔡之战也是白居易左迁九江的原因,白居易也是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受害者。

由此可见,一个红极一时的京城名妓,一个名誉当朝的文坛巨子,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因同一政治事件而在异乡重逢,一个紧握琵琶、转轴拨弦,一个高握大笔、挥毫泼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既是对命运的慨叹,也是对时局的控诉。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命运,他们彼此视对方为知己,一个更坐弹一曲,一个翻作琵琶行,于是,“座中泣下

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实验中学(256600)

上一篇:沉默中的觉醒与爆发 下一篇:去乌伦古湖看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