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08 04:02:53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善于合作,不仅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而且能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合作意识其实是一种心理倾向性,“需要合作”就是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学习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哪怕这种合作的需要仅仅是即时的(如仅仅为了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短暂的,被动的(如升学或就业),人际关系的(如需要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家长的开心等),都能促成合作意识产生的动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科学建立合作小组

合作意识需要建立在一定条件下.首先与什么人合作,每个人在合作中的分工是什么,合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他(或她)的“合伙人”具有怎样的能力.教师要为他(或她)找到合m的“合伙人”.一般情况下,3~6人为一组,每个人在小组内所担任的角色都要能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负责哪项工作也可以由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讨论产生.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很重要.怎样才能科学分组,使每个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不仅有事可做,还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呢?我们知道,如果把能力强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中,虽然在小组内合作起来有一定的优势,但把能力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就不行了,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就不能构成平等的竞争条件.这样分配不合理.为了能达到小组之间的“大平衡”,教师就要将小组分成组内也能“平衡” 的学习小组,即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学习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能力一般的或较弱的组员.如果条件允许,男女性别也要适当平衡.由于小组之间存在相对的竞争关系,所以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组员之间自然就形成“合伙人”关系.

二、适时创造合作环境

小组内的合作意识或小组间的合作意识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合作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如果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就为他们创造了需要合作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巧妙地将问题抛给这些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合作,通过交流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取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生小组获取方法或答案后,在全班进行展示.在自己小组展示后,如果组内成员还有补充的,就让组内成员补充.这个小组充分展示后,如果还有遗漏或有不同方法的,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补充.

三、牢固树立尊重意识

这里所讲的“尊重”不单单是指学生尊重老师的学法、策略的指导,还包括其他同学在合作中将自己的想法主张毫无保留地讲出来时也能虚心接受,并能将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吸收他人传递出的对自己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思路、方法,自己发言时充分展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为自己小组完成解决问题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当别人看到你尽力了,或进步了,那么你就能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的学习小组,才是最具有合作意识和最有战斗力的团队.另外,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关键是相信自己,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抓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等.

四、积极评价,激励进步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别人的鼓励和表扬.这种表扬不仅仅是老师的口头表扬或一个赞扬的动作或一个鼓励的眼神,还包括来自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和表扬.比如,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后,教师不但要表扬展示的学生,还要表扬整个小组合作之完美或配合之密切.又如,在交流过程中,某学生在表达出自己精彩的(或比较完美的)答案时,其他同学对其流露出佩服的眼神.这种神奇的“眼神”有着奇妙的效果.这些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正确处理“两种”关系

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处理好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竞争是必要的,但合作却能使参与合作的所有人都得到提高;要想参与竞争,就更需要合作.在个人与集体关系上,只有每个人都提高了,合作意识加强了,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强大,所以合作可以由一个小组扩充到整个班集体.

总之,合作意识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认识农村学生的特点,抓住每一个机会,鼓励学生合作的每一点进步,促使他们共同提高.

上一篇:互联网保险五大发展趋势 下一篇:钠燃烧实验的显性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