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

时间:2022-09-08 02:54:51

简论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题 得分率 测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41-02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全程为口试,没有笔试,主要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共设四道题,总分100分。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分,第三题,朗读短文,30分;第四题,命题说话,40分。命题说话题主要测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时的语音标准程度,说成句成段话语时的自然流畅度,所使用的词汇、语法是否规范,能否围绕主题组织语言。应试人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不强,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否规范标准,最终是通过“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第四题命题说话作为判断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的有效依据,分值比例最高。

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笔者发现,命题说话题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得分关键。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命题说话题的失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测前培训策略,以期提高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进而提高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一、失分原因分析

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失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应试人受方言影响,出现字音错误。以笔者所身处的广西为例。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语言、方言众多。广西考生受方言影响,其在普通话表述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普通话方言化现象,即方言普通话。最常见的声韵母错误类别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前鼻音与后鼻音。此外,很多方言、民族语言中有不少发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如:边鼻音、舌面音与舌尖音、塞擦音、送气与不送气音、齐齿呼与撮口呼、卷舌韵母等。字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应试人的语音面貌。

第二,应试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测试中出现停顿、结巴的现象。说话的流畅程度也是命题说话题的主要评分依据,应试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如果停顿的次数较多,会酌情扣分。

第三,应试人不重视选题,随意改变题目,甚至出现离题的现象。命题说话题提供了两个说话题目,应试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并以选中的题目为主题进行讲述。一些应试人在备考时,忽略了对题目的选择,到了正式测试的时候,临时选择一个题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讲述,匆忙地应付会让“说话”没了方向感。在测试中,有些应试人说了一段之后又重新选择题目,往往导致出现无效语料或者离题的情况。

第四,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趋向书面语言,缺乏口语感。不少应试人在报题目时说:“我的命题作文是……”命题作文和命题说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文是书面语言,说话则是口头语。如果应试人一边说话,一边组织书面语言,说话就会有背诵感,表达生硬、死板,还会影响说话的流畅程度。

第五,应试人在考前上网搜集资料,背诵网络文字。不少应试人考前积极地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话题内容,一些应试人还将网络文字背诵下来。不少应试人在考场上复述网络文字时出现错漏,而且往往不能及时填充内容,因而导致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第六,应试人受心理因素影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题的测试,应试人只需要照着指定的内容读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组织语言的问题。但是,当测试进入第四题时,没有了文字的依据,在3分钟内,应试人既要组织语言,又要顾及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很多应试人还未测试就已经感到精神紧张。如果应试人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语音或语法错误,他们的紧张程度还会更进一步地增加。应试人临场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应试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测前培训时间较短,不能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前培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方言地区的应试人本来普通话底子就薄,再加上培训的时间少,培训的内容多,他们未能得到足够的练习。

二、测前培训的要点

笔者认为,开展测前培训辅导时,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命题说话题的评分标准,针对主要的失分点进行辅导,以提高应试人的命题说话能力,从而使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应要求应试人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序组织语言,注意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测查的是应试人的普通话掌握程度。有不少应试人在准备时,力求“文采好,表达好,口才好”。然而,在实际测试中,测试员最关注的是音节要素、词汇与语法的正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说话的内容并非关键。命题说话不是命题作文,因此,简单的口语表达即可。例如,以《我尊敬的人》为题,有应试人这么表达:“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今年50岁了。生活的压力使得他过早地白发丛生。每次看着父亲的满头银发,看着深深的皱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他的额头和眼角,看着他那瘦削的脸庞,我忍不住心痛……”此时,我们应该向应试人强调,测试时,不要刻意追求优美的词藻、华丽的字句,这些趋向书面语的表达,往往会在测试中成为语言流畅的绊脚石,并建议其使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今年50岁了。家里沉重的负担让爸爸很操心,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我总觉得很难过,希望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为爸爸分担一些……”

第二,灵活把握题目,不要过于拘谨。命题说话项的说话题目一共有30个。测试中,应试人将从两个指定的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展开说话。这30个题目涵盖广,而且都很生活化。我们应指导应试人在选择题目时,尽量选择能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相关事例,容易引起自己的内心共鸣,便于发挥的题目。选定题目后,对内容的表述可相对灵活。例如,以《我和体育》为题,既可以讲述自己喜欢体育,参加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也可以讲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体育,体育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困惑。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应该向应试人强调命题说话的灵活性,使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形式(如,对题目的主题内容只能表示赞同或进行夸奖)。

第三,列简单提纲,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强说话的流畅程度。不少应试人在测试中说话不顺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往往是因为应试人的说话内容贫乏,缺乏事例,组织语言条理不清造成的。在测前培训中,我们应该让应试人先了解命题说话的30个题目,并思考:说话的主题有哪些?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了哪些人物或事例?题目的内容大概涵盖哪些方面,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讲述?我们还应该指导应试人列提纲,可以在每个题目旁边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不超过3点),提示要讲述什么事例。

第四,注意人称的使用,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要使用第三人称“他”或“她”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便于直接表达内容,抒感。测试时使用第一人称,应试人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表达会更加流畅,如:“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我喜欢秋天的凉爽,喜欢秋天的丰收景象。为什么我喜欢秋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的生日就在秋天……”用第三人称进行讲述,往往会使测试员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困惑。例如,某应试人是这样开始讲述的:“难忘的旅行,就是有一次他和她去北海……”测试员不但要评分,还要分辨哪个是“他”,哪个是“她”,评分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平时应试人很少使用第三人称说话,在测试中突然使用第三人称,往往会出现语句衔接不恰当、表述不自然的情况,这也会影响测试成绩。因此,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建议应试人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

第五,加强语音训练,在说话过程中尽量保持良好的语音面貌,并注意维持音量大小。不少应试人在测试开始后的第一分钟内,还能较好地注意自身的语音问题(比如,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不同方言音的区别),语速也比较慢,声音的音量适当,可往往过了一分钟之后,语音状态的保持开始不稳定,方言问题、语法问题逐步出现,说话的音量也开始变小。因此,我们应该督促应试人加强语音训练,并帮助应试人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找到自身的语音问题,对症下药,克服方言的影响。

总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前培训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应试人说话能力的培训,不断研究实用的辅导方法,让应试人最大程度地减少在命题说话题上的失分,提高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

(责编 雷 靖)

上一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