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不是“一锤子买卖”

时间:2022-09-08 02:50:30

“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

券商研究报告是投资者考察公司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它们却屡屡令人失望。

今年以来,不时有目标价离谱、调查失实的乌龙报告被曝光,《投资者报》第180期《追问137位“全能”分析师》专题报道,也曾对分析师横跨多行研究的情况提出质疑,并指出了分析师挂名发报告的问题。

如今,我们又发现12位分析师,在年初的报告误判之后,没有对评级进行修正,甚至一再坚持错误的情况。

乱象丛生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这到底是研究所制度所限,还是分析师本人缺乏责任心所致?

面对风险不能沉默

一位合格的券商分析师,不仅要挖掘价值,也要警示风险。当前期看好的公司业绩变坏时,更要敢于自我否定并修正。

特别是有些公司,季报已经显示业绩大幅下滑或业务出现问题,分析师理应据此做出调整,报告修改评级。这看起来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一些分析师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无视公司变化,坚持原来的判断,着实让人不解。

《投资者报》记者挨个拨打电话联系了这12位分析师,其中有5人作出了回答。

有的分析师说研究所规定只有调研后才能写报告,该公司已没有调研必要,所以后来没再写报告,但投资者咨询的时候会解释;有的表示担心上市公司会不高兴,影响今后的调研;有的直接称自己是挂名,报告是别人写的;还有的甚至态度恶劣地让记者自己看报告,丝毫不见反省。

我们首先肯定一些分析师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但这些解释,都不足以成为其将错就错的理由。如果公司因绩差已被剔除出研究范围,是否也应对这之前的报告有所交待或说明,要是投资者没有主动咨询,是否过去形成的误解就无法消除?如果仅是担心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就不出具客观的评级,那么投资者受到损失又由谁来负责?即使是挂名的分析师,但毕竟签署了自己的名字,是否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何为负责任的态度

面对错误却回避更正,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分析师应有的态度。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A股市场上,每次都准确预测个股未来走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也并未这样苛求。只是多数中小投资者并没有条件去公司进行调查,因此希望在目前信息不对称的大环境下,能够借助券商分析师的专业能力,了解一家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以此作为投资参考。

我们在阅读报告时发现,很多分析师在首次对公司进行评级后,会随着公司基本面的变化,隔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再发一次报告,上调或下调之前的评级,如果公司业绩持续变化,一些券商在逐渐下调评级后,就不再对其报告。虽然这种做法也没有向投资者交待最终对公司的看法,但起码有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如果分析师仅一份推荐报告后就从此对该公司不闻不问,仅留给投资者一个“推荐”的印象,那么投资者因误解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很大。

承认前期判断的失误并调整判断,并不会让人觉得这个分析师研究水平低,反而会让人赞赏其负责任的态度。所以说,报告不是“一锤子买卖”,写完就完,而是需要不断验证、不断改进的。

其实,仅从报告的文字细节,就能看出分析师的态度。笔者在翻阅这12位分析师的报告时,多次发现细节上的错误。如国海证券黄秋菡对康芝药业的报告《风雨彩虹照亮美好前程》,第一页预测指标的表格写错了年份,造成2010年的数据跑到2009年一栏,于是后面的年份和数据也均错位;中银国际胡文洲对彩虹股份的报告《10年实现盈利》中,第一页投资摘要图表没有调好格式,大部分数据错位,看起来如一团乱麻;此外一些报告还有图表没有单位的情况。

这都反映出作者及研究所对报告的审核不够认真,只要仔细查看,上述错误都很容易发现。报告虽小,反映的却是研究所以至于整个证券公司的形象及诚信度。

上一篇:独家连线12位踩雷分析师 下一篇:平安证券受罚 成立19人独立内核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