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问题及调控策略

时间:2022-09-08 02:20:32

钢琴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问题及调控策略

摘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钢琴教学不能脱离学生主体而存在。科学有效的教学法不仅要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自我认可疑惧心理、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才能实现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心理问题

钢琴向来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这一乐器之王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带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上兴起了“钢琴热”。然而钢琴教学是一项十分专门的学问,尤其是钢琴教学更有其特殊性。因为钢琴弹奏的复杂程度与学生学习钢琴的心理表现,所以钢琴教师必须要熟悉学生学习钢琴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只有这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好钢琴教学。

一、 钢琴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钢琴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般分为音乐知识教学与弹奏技能教学两部分。音乐知识教学与弹奏技能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加上弹奏不同的歌曲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就需要更多,再加上弹奏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把握歌曲所蕴含的意义。这些知识的复杂程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各种厌倦钢琴教学的心理问题。厌倦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厌烦难度过重的曲谱和恐惧钢琴弹奏这两种情况。

1.学生厌烦难度过大的曲谱

学生厌烦难度过大的曲谱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自己能完成某一首曲目的信心严重不足,学生一般都是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弹奏出这样复杂的歌曲,在弹奏前会将目光看住教师求助,而且完成时弹奏速度、手法技巧很明显地变慢。但是如果教师将乐曲分为一段段小小的乐段时,学生能够充满自信顺利流畅的弹出。

从心理学分析,这种心理问题是由于乐曲的演奏具有严格的时值限制和松驰灵巧的技术特点,所以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来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因而造成强烈的生理与心理紧张度。因此,学生容易把难度看的过重而产生恐惧。引起这种恐惧,首先来自乐曲演奏的速度,力度和技巧的难度等客观因素。对于没经过一定的技术训练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会引起外抑制的强烈刺激,而产生一种消极情绪,进而排除弹奏钢琴。

2.学生恐惧钢琴弹奏

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紧张。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神色紧张,手指颤抖,节奏不准且停断严重,一首乐曲弹奏多次也不能完成。甚至学生出现头脑空白,呼吸紧促,手臂僵硬,以至无法继续演奏下去。从心理学中分析,产生这种消极情绪的生理机制大脑皮层和皮下某些与消极情绪有关的神经中枢高度兴奋,而某些与活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则强烈的抑制。如果这种刺激愈来愈强烈,就会使大脑工作发生紊乱,向外发放的神经冲动失调,从而造成时间与空间的知觉不灵,手指弹奏技术突然遗忘,并伴随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脸色骤变等表现。

3.学生在演奏时乐曲不连贯

这类的心理问题往往在于学生的弹奏心理素质过差,弹奏过程中无法保持平稳的演奏状态。钢琴演奏的学习同时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训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心理操作技能的作用,它是解决钢琴演奏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手指弹奏技巧的练习必须在大脑的控制下,在听觉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一味机械地练习手指技巧,只有弹奏音乐者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条件反射的高度协调的联系,才能使心理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促使弹奏技能的进一步娴熟和完善。

4.学生演奏的乐曲音色不清晰

学生的心理在演奏过程当中会有很多不同变化。由于对音乐基础弹奏技巧的生疏,弹奏中的学生很容易将自己不会的技巧在弹奏中巧妙地隐藏起来,例如:对于一些不熟悉的技巧,采用一些模糊的弹奏方法。这是弹奏者应该避免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弹奏者在弹奏过程中,按照乐谱弹奏的音乐会按照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个性去弹奏,当发现弹奏过程中有自己不熟悉的音乐时,大脑就会自动的去转化,手指在不知不觉的基础上就让自己使用模糊的弹奏方法。等到弹奏者发觉时,音乐已经弹过了。弹奏者需要修改自己的弹奏方法时会非常的困难。

二、 钢琴教学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调控策略

学生产生的各种钢琴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学习与弹奏现象,积极防止钢琴教学心理疾病的出现。

1.让学生能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解决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持续保持对钢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当学生爱上钢琴的弹奏,爱上音乐,他就能够对自己产生无比的信心,想要弹奏好每一首曲目,也会对不断地自动自发的练习自己的钢琴技巧,在练习中不断熟悉各种曲目的演奏。当对每种指法、每个技巧都烂熟于心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感受到紧张,相反他会在钢琴的演奏中感受到自己对音乐的渴求、对音乐优美旋律的向往和追求,并能够在音乐中去感受美丽的生活。

教师在教育学生钢琴的各种音乐知识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将音乐中所蕴藏着故事、乐曲的情景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弹奏的时候能够去思考创作者的创作意义,并指导学生将这种含义从钢琴中弹奏出来,让观众也在音乐中受到感染。

初学钢琴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钢琴曲目,大部分都不熟悉钢琴音乐,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著名的弹奏钢琴的音乐会DVD、唱片放给学生看和听,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增强学生对钢琴这种传播优美音乐工具学习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渴望成为一名优秀钢琴弹奏家的梦想。学习了一段时间,已经有基础并且能够弹奏音乐的学生,可以通过弹奏一些符合自己能力的钢琴曲目,以此来锻炼自己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演奏的能力,并且要重视他对弹奏时各种情感的投入与弹奏上的技巧难度。

2.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思维

家长和教师需要体会到让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而不是只是局限于让学生学会这首曲子、这个技巧。家长们的错误认识,让他们一直处于对学生不满意的状态,当发现同班的其他同学已经学会某首曲子,就会埋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尽力去学习,甚至会使用暴力的方式去打骂孩子,让孩子更加排斥钢琴的学习,甚至每次上钢琴课都会产生恐惧情绪,这样更不利于学生对钢琴的兴趣。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确定学生学习的目的之后,注重的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智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钢琴的曲目、钢琴的技巧。因为这些技巧仅仅是让学生能够从弹奏中学习到某个曲目的弹奏方法,而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如何去理解音乐、理解曲目。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让学生从学到的曲目、学到的技巧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曲目中所蕴含的意境。这些意境就是整首音乐中最富有感情的地方,也是整个钢琴曲中蕴藏着耐人揣摩的地方,让学生学会歌曲的重点远比学会某个歌曲、某个弹奏技巧更要重要得多。

学生通过不断去听、说、写,就能够不断增强对音乐的信心,甚至在不断的训练中学会思考音乐曲目。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初学钢琴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学习期,不同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如一律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则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实际上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 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比如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教师略微批评她一下,便会哭闹不止。很显然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过分批评,然而也不能对其错误置之不理。在每个课堂上教师都要去发掘学生在这堂课中成长的地方进行表扬,以及学生在本堂课中所发生的一些错误,进行批评和修正学生的错误。但是教师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表现出温和的态度,因为学习钢琴音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但破坏学生音乐的爱好确是很容易。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都能够接受教师和蔼的教育,而对态度严格的教师往往进行心理的排斥,严重的就会让他们厌恶钢琴,这就会让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钢琴音乐的境界中。钢琴教师只有在教育学生过程当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喜好,逐步培养学生对钢琴的热爱,对钢琴演奏有着从内心深处的渴望,希望能够弹奏曲目的期望。才能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接受教师教学的任务,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演奏技巧。

4.正确地评价自我

学生只有对自己的钢琴水平有着详细的自我评价,才会在演奏的时候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能够在演奏过程中发掘自己的能力,而自我评价突出表现在于对自身能力、演奏效果和技术难易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上:

第一、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对自己很有信心的学生具有坚定的自信心,无论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还是在弹奏钢琴音乐的时候,都是很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与不足的批评,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公开演奏,因为公开演奏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评价与赞美,这些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信心,他们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错误而轻易放弃钢琴。

第二、对练习结果和演奏效果的评价。对自己很有信心的学生在演奏中会详细听取观众对自己演奏的建议。并在今后演奏的过程当中,这些学生会注重于这些错误,并不断地训练自己改正这些错误,以便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不断失败的基础上,才能迅速调整状态,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就能够不断的成功。

第三、对技术难易的评价。对自己很有信心的学生乐意接受高难度技术的挑战,觉得这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他们喜欢弹快速、高难度的作品炫人耳目,能较客观地看待难易题,对比较容易弹的作品也能欣然接受。而且这些学生能够喜欢炫耀自己刚刚学到的新的指法、新的技巧、新的曲目等,并很容易在人群中凸显出自己的这些能力。

三、小结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知道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十分艰巨、复杂和微妙的问题,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实际上是对大脑的训练,因为诸多心理因素,如注意力、想象、情感、意志、思维音乐听觉以及个性心理特点等等,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强调技术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大脑的训练,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也应明确:钢琴学习不仅仅是掌握音乐和演奏技巧的练习过程,而且是自身修养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J].艺术研究,2006年02期

[2]江玲.论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心理的调动[J].江苏高

教,2005年01期

[3]江海燕.钢琴演奏与内心听觉[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4]李.视唱练耳的审美底蕴[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5]徐锦艳.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探究[J].艺术教育,2005

年02期

作者简介:

朱健,现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高校钢琴即兴伴奏心智技能的研究》(SJD760009)

上一篇: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高师钢琴课教学改革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