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 拓展习题功能

时间:2022-09-08 02:10:2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习题,不仅仅在新知识传授的过程能够起到示范、引领的功效,而且在旧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中起着检查反馈的功效。那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如何能够立足题目,拓展习题的功能呢?

一、搭好“梯子”,找准解题角度

一般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对此,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练习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然后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再辅以一定的习题。这样学生虽然从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题目的解法,很难举一反三。为此,教师要立足于一类题的解决角度,先帮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让学生能够借“题”发挥,找到方法。

比如,在五年级《复式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某商场去年下半年毛衣和衬衫销售量统计图,要求学生思考一下,这张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你能否为这幅统计图提些建议?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复式统计图,所以我准备从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角度。

1.复式折线图由哪些部分所组成?

2.本图中的基本组成缺少什么?

3.从这幅图上的图例我们能读懂什么?

4.能否从折线上提出一些建议?

从最基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出发,让学生逐个分析,逐层思考,既复习旧知,又解决问题,可谓一题多练,提升能力。

二、指向多维,培养发散性思维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也是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路径。那么,在利用习题巩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训练的目标指向多维的角度,培养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能够用多种方法、选择最佳方法等练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出习题的功能。

例如,讲解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表中记录的是三名同学1分钟“一站到底”的答题情况,要求谁的答题正确率最高。

常规的做法,很多学生都会根据表格的要求,先计算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两两比较,得出答案。这样的方法未尝不可。但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谁的答题正确率最高”和“正确数量占总答题数的几分之几”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对比来解决此题。受此提醒,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张伟的答题正确率最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按常规方法计算后再进行验证,以此来形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意识。

三、利用变式,提升应变能力

瑞典教育家马登在其“变异理论”中指出,“学习就是鉴别,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变式训练就是变异理论的具体实践,它往往通过一道题目条件的变化,来要求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由于题目的条件有一定的类似,但题目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在分辨、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了“鸡兔同笼”问题后,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为此,教师设计了以下几组题目:

(1)拼装9辆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共用了22个车轮,请问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各装了多少辆?

(2)18个同学同时在6个羽毛球场地上进行单打和双打的比赛。有几个同学在单打?有几组同学在双打?

在运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常规的变式模式,从变情境、变问题、变条件、变题序、变题型等多个角度出发,以期借题发挥,充分引导学生的能力。

四、多能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做数学习题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一般来说,小学生数学素养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它应该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对数字的感觉等多个方面。诚如数学家奥加涅相要求的“必须重视很多习题潜藏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解完书本上的知识点后,我着重进行了三个训练:

训练一:转一转。拿一个三角小旗和一面长方形小旗,让学生握在手中旋转,看一看旋转后形成的图案;

训练二:连一连。通过多媒体投出圆锥和圆柱三个面的投影,让学生连一连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各是什么形状;

训练三:想一想。讲了“某家牙膏工厂开营销会,商讨如何让销量增加,思来想去也没有办法。最后,一清洁工人插话,让牙膏管的口径扩大一点。大家都很赞同,清洁工人也被转聘为经理。”的故事,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大家认可清洁工的观点?你从这个观点中理解到什么?

以上三个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思维、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用,学生多种技能都得到了发展。

题目是最好的模本,借“题”发挥,可以让数学教学走上更高效的路径。

(责编 罗 艳)

上一篇:计算教学要抓准三个“关键点”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提升农电优质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