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谈初中语文叠词艺术

时间:2022-09-08 11:18:13

从《荷塘月色》谈初中语文叠词艺术

【摘要】语文教材中叠词是常见的描写方式,叠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荷塘月色》是一篇久读不衰的景物描写佳作,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叠词,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为写景增加了力量,形成了该文不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语文;叠词;艺术

《荷塘月色》历来作为散文名篇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摆脱现实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中景色的细致描写、感情的真实表露、词语的巧妙运用深受师生喜爱,叠词创设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更显文章绝妙之处。不到1500字的散文,却用了25个叠词,这种写作技法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研究。

叠词妙用,有增强语言表达之功效,如“AA(如“渐渐”)、ABB(如“阴森森”)、ABAB(如“研究研究”)、ABCC(如“文质彬彬”)、AABC(如“恋恋不舍”)、AABB(如“蓊蓊郁郁”)等多种形式。能丰富具体地强调所写事物的情状,突出形象感,也使语气语调显得更婉转从容。现代著名散文家秦牧说:“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那么《荷塘月色》一篇短短的散文中运用这么多叠词,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者写作风格的表现:朱自清先生长于写景,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等文章都表现了他观察细腻、描写精确的特点。恰好叠词对于写景上又有独到的作用,它对描摹形状、声音很有表现力,我试以这几篇文章中部分句子为例说明他善用叠词的风格: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匆匆》)

二是作者心境的流露: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叠词在表露思想感情上,又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细致地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那么,文中的叠词运用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才如此引人住读呢?

一、增强音乐旋律感

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清幽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能享受到情在景中,景在文中感觉;本段有一系列的叠词“曲曲折折”、“层层”、“星星”、“缕缕”、“亭亭”、“田田”、“一粒粒”的成功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而形成的韵律美、音乐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体会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二、增强描绘美术感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重重”写出了树的繁多和茂密。“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隐隐约约”写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同时,这样写,也照应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郁郁”的树及“阴森森”的小路,给人以完美的春景画面。

三、增添细腻情感度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写出了披大衫带上门这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还写出了这一系列动作的悄然无声。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惊起了家人。表面上写的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同理,“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

总之,作为一散文名篇,我认为该文在写景上观察细致,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叠词,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为写景增加了力量,形成了该文不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2]《叠句的魅力》,秦牧著。

[3]《叠词的运用及效果》,余茂著。

上一篇:谈如何培养初中语文写作方法 下一篇: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