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日本吗

时间:2022-09-08 11:10:28

日本天皇没有姓

到了日本,我才知道日本天皇有两点明显不同于中国皇帝的地方:一是天皇居然没有姓;二是日本掌权者虽然不断更替,但从不改换天皇,使天皇能够一代又一代世袭下去,直至今日。按日本官方的说法,当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

日本的天皇没有姓,并不仅仅因为天皇是“天子”。在古代日本,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姓,只有名。只有一些达官贵族,才由天皇赐姓。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时,日本要建立户籍制,发觉没有姓很难说明亲属关系,于是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都应给自己取姓。然而,日本百姓仍不敢取姓。到了明治八年(1875年),明治天皇不得不硬性规定,所有国民必须有姓。

一时间,日本出现取姓高潮。给自己取个什么姓呢?很多百姓没有文化,只能求助于当地有声望、有文化的人帮忙,多是按照所住的地方来取的,比如住在山脚的就姓“山下”或“山本”。也有许多姓取的是所住的村庄,如木村、西村、冈村。有的以寺院为姓,如小野寺、西园寺。由于可以随意取,在日本竟然一下子冒出11万个姓,成为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

从此,日本人子承父姓,妻随夫姓,这才建立起完整的户籍制度。

然而,例外的是天皇。天皇是天神的后代,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没有姓,连皇后以及天皇的子女也没有姓。天皇的女儿出嫁后随夫姓。

日本天皇能一代代传承,在于天皇很多时候权力被架空,只具有象征意义,不拥有实权。正因为这样,日本的权臣争权夺利,但都打着天皇的旗号。傀儡皇帝,永远不倒。

由于没有实权,有的天皇生活十分窘迫。据记载,“在幕府中后时期,天皇家经济潦倒窘迫,宫殿的房屋下雨漏水,宫女们几年加不得一件新衣服。冬天没有御冬衣物,天皇家只好向幕府乞求供给,甚至几任天皇连举行即位典礼仪式的钱都没有,只好10年或9年以后才正式举行即位典礼。不少天皇还给大名和寺院抄写佛教经文,以博取润笔费,可以看到那时皇室经济已经衰竭到何等程度。在天皇没有实权的时代,甚至连天皇的任免、推选、即位也由当时的在位实权者所控制。”

日文中的汉字

因为日文中有1945个常用汉字,所以初来日本的中国人深感方便。“大阪”、“神户”、“京都”、“名古屋”,这些城市的日文名称跟中国汉字一模一样。

住在静冈县浜名湖皇家酒店时,客房里的空调出现故障。妻前往总台,虽然她不会说日语,但在小纸条上写了中文“705室空调故障”,总台小姐马上明白了。几分钟后,故障即被排除。

汉字传入日本,始于1000多年前。那时日本派了许多“遣隋使”、“遣唐使”,回国时把中国的汉字也带到日本。从此,日本开始用文字记录语言。

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西方文化,曾进行文字改革,打算以假名全面取代汉字,时称“脱汉运动”。这么一来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不得不中止文字改革,仍在日文中保留2000多个汉字。

有的日文用汉字组成名词,如同猜谜语一般。比如“足袋”就是“袜子”,“米国”就是“美国”,“时差信号”就是红绿灯这样的交通信号,“料金”就是“费用”,“水死”就是“溺死”,“名片”成了“名刺”……也有的日文中的汉字,若以中国的习惯来“猜测”,会闹笑话。比如,日文中的“手纸”,其实是信。“服役”不是去“当兵”,而是“入狱”、“坐牢”。“留守”反而是“不在”的意思。“人参”指的是“胡萝卜”。

有一回,我在一家餐馆门口见到一个“日制汉字”――“井”字正中加一个点,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后来别人告诉我,那是指盒饭,“井”字表示饭盒,正中的一点表示饭菜。这个字,日语发音为“动”。

有趣的是日文把汉语中的成语加以“改造”变成“日本特色”:中国人说“日新月异”,日本人说“日进月步”;中国人说“粉身碎骨”,日本人说“粉骨碎身”;中国人说“山清水秀”,日本人说:“山紫水明”。

从日文中的汉字,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但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日文也给了中文一定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干部”一词,就来源于日语。现代中文中的“”(英尺)、“癌”(癌症)的含义,也来自日语。标明“宅急便”字样的卡车,如今也行驶在中国城市的街头。

一个非常爱干净的国家

前往三重县鸟羽温泉途中,汽油不够了,司机把车开进路边的加油站。这时,出现令我诧异的一幕: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加好油后,拿了一块大抹布擦车,把挡风玻璃、后窗玻璃擦得干干净净,而这样的服务是免费的。

在日本公路上行进,我看着一辆辆从眼前驶过的汽车,在阳光下都是锃亮锃亮的,连轮箍都是银闪闪的。每一位司机都认认真真擦洗着自己的爱车。下雨天,连路边上的积水也是清澈的,因为马路上没有尘土。

日本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国家。马路上见不到乱丢的塑料袋、烟头,见不到一丝痰迹。就连普通的小巷,也是干干净净。不论你走到哪里,日本都经得起检查,家家户户一尘不染。日本人爱干净,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国民素质。

保持干净并不容易。有人曾这么写:“我的一位朋友在东京NTT(一家著名电话公司)做临时工,负责打扫一层楼的卫生。问她累不累,她说累是累,但不是耗体力而是费脑子。一个扫地的,竟是劳心者!原来扫这儿的地需要使用名目繁多的清洁水,采用多种工具的组合才能完成。针对不同的污物,采用不同的程序,从易而难、循序渐进,半点不可出错。她有时受到日本老太婆监工的训斥,多半并不是地扫得不干净而是程序上出了错误,而老太婆固执地认为程序的错误必然导致结果的不良……”

在日本,由于人人养成清洁的习惯,一个大型集会过后,一场万头攒动的球赛过后,场地上干净如前,仿佛没有举行过集会或球赛一般。

1964年,日本以举办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对国民提出了6项要求,以后逐渐成为日本国民的礼仪规范:

一、对所有到会的外国友人,不分国家,不论身份,一律要热情接待。

二、注重仪表,到机场接人一定要穿正规服装,不符合要求的人不能进机场。

三、在观看奥运会所有项目的比赛时,无论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夺得金牌,都要热情鼓掌。

四、不许随地吐痰、便溺。

五、司机在行车时遇到行人要礼让,保证交通安全及道路通畅。

六、要做到文明素质教育从幼儿园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行为礼仪规范。

日本借助奥运会培养和展示国民礼仪素质上的巨大成功,让全世界感到惊讶。

在“非典”猖獗的日子里,由于国民有着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典”并没有在日本“流行”。

一个房间保持整洁,或者为了迎接检查而在一两天内保持整洁,那还算容易。难的是整个国家一年到头如此,这就需要全体国民的不懈努力。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无形中培养了人们在工作中严格、细致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日本人与美国人的不同

我曾7次去美国。这次来日本,很自然地会把日本人跟美国人加以比较。

在东京的清晨,我见到众多“白领”西装革履去上班。就连出租车司机也是如此,而且还戴着雪白的手套。美国人穿着则很随便,特别喜欢穿宽松的衣服。

美国人很热情。清晨,我在旧金山外出,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美国人,尽管不相识,都会向你问候一声“早安”。在日本,马路上遇见陌生人通常是互不说话的,也不点头,是真正的“陌路人”。

日本人给我的印象是格外谦恭,从“欠欠腰”到90度毕恭毕敬的鞠躬是日本人的习惯。我的一位朋友曾给日本朋友送了盒点心,日本朋友还只是嘴唇碰了一下其中的一块点心,虽说嘴唇上并没有味蕾,对方就连声说“好吃,好吃”。这样过度的谦恭,却又使人隐隐感到做作。相对而言,美国人比较直率,往往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的长媳在日本住宾馆,房间里的冰箱坏了,致使放在里面喝了一半的牛奶发臭。服务生一检查,冰箱确实坏了,连连鞠躬表示道歉,不仅马上修好冰箱,还主动送来100美元作为赔偿。长媳说,半瓶牛奶算不了什么,用不着这么赔偿。日本的服务生却一再谦恭地说,由于敝店的错误,给您带来诸多不便,理应赔偿。就这些事情来看,日本人的谦恭又是真诚的。

美国人动不动就打官司,日本人遇事却喜欢协商解决。日本律师的人数仅是美国的1/30。跟喜欢嘻嘻哈哈的美国人相比,日本人严肃有余,幽默不足。

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在美国,到处可见星条旗。美国人戴星条旗头巾、领带,穿星条旗T恤,甚至星条旗短裤。日本人的爱国情绪绝不亚于美国人,但却藏而不露。在日本,除了几处象征国家的重要建筑物前飘扬着太阳旗之外,几乎不见日本国旗。大和民族的自豪感是浸透在骨子里的。

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很令人感动。在神户,我住在喜来登酒店,吃早餐在2楼的自助餐厅,几十张餐桌却只有两名服务生(倘若在中国,起码有十来位)。他们的工作显得非常紧张,不断地在餐厅里快速走动(近乎奔跑),而当客人来到或者离去时,又立即合拢双脚,站直,笑容满面地鞠一躬。

在我看来,正是日本人这种严格而又敬业的精神,推动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的高物价与日本人的高收入

都说日本物价高,到了日本,确有此感受。

2008年,1元人民币相当于14日元(100日元相当于7元人民币)。

在东京,公共汽车、地铁车票起价是16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1元。出租车起步价为66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6元,2公里以上加价。

当然,日本也有比中国便宜的商品,那就是日本生产的电器和汽车。一辆日本本田轿车CRV,属于中档车,23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6万元;一辆本田Logo轿车11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7.7万元。

从以上列举的日本物价来看,与中国相比,除了电器与汽车之外,确实高。何况在日本购物,还要加5%的消费税。这里的关键词是“与中国相比”。其实相对于日本的高收入,日本的物价并不算高。

在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通常是18~21万日元,即人民币12600元至14700元。此外每年有两次奖金,每次的奖金金额大约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年收入相当于16个月的工资。如果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年会加工资两次,每次增加5000~10000日元。

据日本《经济周刊》报道,日本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美国同行高20%,比英国同行高60%,中老年白领阶层的收入比世界平均工资高两倍。日本的最低收入保障(相当于中国的低保)是每月11万8千日元,相当于人民币8260元。

我在北京采访乒坛名将庄则栋时,见到他的日本夫人佐佐木敦子。她告诉我,当初她申请与庄则栋结婚,中国有关部门规定,她必须加入中国籍才行。当时她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工作,工资比中国同事高了好多倍。她放弃日本籍、加入中国籍之后,日本那家企业就把她划为中国员工,她的工资一下子大大“缩水”。不过,她为了能与庄则栋结合,也就在所不惜。

灾难是一把双刃剑

我在日本所住的宾馆里,床头柜或者桌子旁显眼的地方,几乎都“卡”着一只鲜黄色或者大红色的手电筒,上面写着“常备灯”。伸手一取,那“卡”着手电筒的活络夹子就松开了,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出来。

这小小的手电筒,折射着日本对于地震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因为强烈的地震发生之后,会造成断电,手电筒就成了黑暗中的“光明使者”,能助人逃出险境。

日本是世界著名的“地震大国”。以下两个数据形象地勾勒出日本地震频发的状态:一是日本每年平均地震达几千次,其中3级以上的地震每天平均发生4次。在日本东京,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有感地震;二是世界上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20%以上发生在日本。

灾难是一把双刃剑。它造成了惨剧,也引起人们的反思。关东大地震之后,东京人注意到遍地废墟中却有几幢楼巍然屹立。经过调查,得知这几幢楼都出自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设计。美国1906年发生的旧金山地震,差一点把旧金山从地球上抹去,赖特曾经参与对震后建筑物破坏情况的调查,所以格外注重房屋的防震性能。从此,日本吸取赖特的经验,加强房屋的防震措施。日本这个“地震大国”的一系列防震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我曾对日本城市里横七竖八的电线颇有微词,以为破坏了城市的整洁印象。上海已经逐步把电线埋在地下,拔除了城市道路两侧的电线杆,看上去美观多了。然而,在了解日本的国情之后,我明白了那么爱好干净和整齐的日本,却为何听凭城市上空拉满电线――日本地震频发,电线倘若埋在地下,不易迅速修复,会直接影响灾后的抢救工作。

房地产市场暴热暴冷的教训

谈及日本房地产的大起大落,总要提到“广场协议”。

所谓“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指1985年9月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达成的协议。美、英、日等5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以及5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的会议上,达成5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1美元兑250日元左右。协议签订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

日元的急速升值迫使日本银行不得不连续降息,导致大量资金涌向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从1985年至1991年6年内,日本6大城市的商业地价狂涨3倍多,房价上涨两倍多。

“辉煌”的泡沫背后隐藏着严峻的经济危机。1989年,日本股市在到达顶点之后开始大幅下挫。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拐点。面对空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审时度势,不得不收紧银根,股市房市随之应声下跌,这一跌就跌了十几年。

经过小泉纯一郎内阁的整顿、改革,到2005年年末,日本经济才从可怕的低谷中走出来。小泉虽因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一度跌入冰冻期,但他执政期间却使日本经济得到发展,这也是小泉内阁成为“长命”内阁的原因。

随着日本经济走出困境,日本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复苏。地产价格在下跌了十几年之后终于开始回升。但日本的房价刚开始上升,就遭遇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袭击。外资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撤走热钱,重挫日本房市。

2008年3月24日,日本部分全国大报夹送的广告纸中,东京多摩地区新落成的高级公寓大幅降价3成的红色广告,令房地产商跌破眼镜。

“地价上升,房价暴跌”,2008年的日本房地产市场被称为患了“疟疾”,暴热又暴冷。人们开始重提1985年那难忘的“广场协议”,它使日本的房价“发疯”之后一蹶不振,一直延续至今……

正是吸取了日本“广场协议”的教训,中国在美国一次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下,只是小步提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今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手中握有大量美元,跟1985年的日本极其相似。日本的前车之鉴,使中国变得聪明起来。不过,北京、上海等城市高昂的楼市价格,已经逐渐接近东京水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依然需要警惕房地产泡沫的威胁。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上一篇:我们离真正的体育强国有多远 下一篇:改革的解释权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