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后发生的硬结原因分析与护理

时间:2022-09-08 10:19:35

肌肉注射后发生的硬结原因分析与护理

【摘要】 治疗手段和护理操作。用于肌注的药物种类较多,又因患者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胖瘦等,致机体脂肪层与肌肉的厚薄均有差异,若注射时忽略考虑针头选择、进针深度等因素,注射后轻者可能出现疼痛,重者可因药物吸收不完全致组织、神经或血管受损,出现局部感染、瘀血、硬结,甚至形成皮下钙石[1]。其中硬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产生不仅影响病症的治疗,增加护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加剧患者的痛苦,因此了解肌注后硬结发生机制和原因,并实施相应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本文肌肉注射是最基本的给药途径,在注射过程中,常可因药物、护理人员、患者等因素,致药物吸收不良,肌组织发生难以逆转的受损、萎缩、变性,引发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临床预防肌注后硬结的手段以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道德、药理知识和肌注操作水平为主,而硬结发生后,护理方法主要有局部按摩法、湿热敷法、土豆片或白萝卜片敷法、硫酸镁湿敷法及湿润烧伤膏涂抹法等,视患者病况不同,可单一使用,也可联合上述方法。

【关键词】 肌肉注射;硬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3-02

肌肉注射(简称肌注)是一种常用给药途径,是最基本的临床总结我院研究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肌注后硬结的产生原因

肌注后产生硬结的原因,主要有:①药物因素:肌注用药主要有溶液、混悬液、油剂、粉剂及结晶等,药物理化性质、pH值、剂量浓度不同,致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与硬结形成密切相关,若溶液浓度过高,又属高渗状态,不易吸收,反而可吸收周围组织水分,致局部肿胀,形成硬结;某些药物若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多次,也可致硬结形成;若药物粘稠度大,溶解度小,扩散吸收较难,可因吸收缓慢致硬结形成;某些药物如氯喹等易在注射处析出结晶,吸收较难,产生硬结;药物化学刺激性强,如氨茶碱、氯霉素等,可致注射部位疼痛,甚至产生硬结。②护理人员因素:多因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操作不规范,考虑问题不全面而致,如注射时动作粗暴,或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致肌纤维受损、萎缩、变性,且不易逆转,形成硬结;未考虑患者肌肉和脂肪层厚度,注射药物深度不够,仅注入血管分布少的脂肪层,一段时间后易析出结晶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注射时带入肉眼可见微粒等异物,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致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硬结;注射时带入消毒液,如碘伏等,对肌组织刺激大,影响吸收致硬结形成;注射时推药速度过快,致组织间隙瞬间受压过大而受损,形成硬结。③患者因素:患者机体差异也可致硬结形成,如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厚,或是躁动患者,注射时针头移动,均可致深度不够,未达肌层而形成硬结;长期卧床、营养不良、体质差的患者,血液循环较差,也易形成硬结[2];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如紧张、恐惧等情绪,易致肌肉紧绷,影响药物吸收,致硬结形成。

2 肌注后硬结的预防措施

针对肌注后硬结形成的各方面原因,本组总结并了以下预防措施,具体有:①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类肌注药物的药理,尤其重视其对肌组织结构、内环境、生理及生化等的副作用;②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肌注的操作技术和流程,树立无菌观念,重视可能带入微粒的各个环节,以免微粒污染发生;③视具体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杜绝滥用肌注法,必须肌注时,应限制刺激性大、难吸收类药物的使用,若必须使用可用Z型肌注法,以减少药液与其他组织接触,降低硬结发生率[3];④充分考虑患者机体差异,选择最精准的肌注深度,特别是脂肪层较厚的患者,确保药物被注入肌层;⑤选择合适的针头,通常以锐利的针头为宜,对于长时间注射患者,注射点要分散,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股外侧肌及臀肌等交替注射,注意控制推药速度,以免局部刺激过大;⑥重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对家属强调肌注后保持局部清洁的重要性,以防感染,必要时可予以局部热敷或按摩,促进血压循环,以加速肌注药物吸收,阻碍硬结形成;⑦注射前,观察患者情绪,若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应先予以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谈话,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以分散其注意力,放松身心;若为儿童患者,可鼓励家长协助工作开展。

3 肌注后硬结的处理

3.1 局部按摩 局部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感,帮助水肿消退,具体方法:先在硬结部位置干净纱布,用中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纱布上按摩,注意动作缓慢,力度适当,顺和逆时针方向各50周,每日2次。

3.2 湿热敷法 热敷可帮助扩张血管,增强血细胞吞噬和新陈代谢功能,以改善血运情况,同时可减弱痛觉神经兴奋性,帮助改善肌组织缺氧及炎性水肿情况,具体方法:先将纱布或毛巾置于60℃的热水中浸热,取出拧至不滴水后,轻敷于硬结部位,用保鲜膜覆盖,再放置热水袋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温,热毛巾每10min更换一次,每次30min,每天2次,通常7d便可见效。

3.3 土豆片或白萝卜皮敷法 土豆片、白萝卜皮有清热解毒、止痛缓急的功效,具体方法:将新鲜土豆或白萝卜洗净晾干,切成薄片,轻敷于硬结部位,用保鲜膜覆盖,并用纱布固定,定时更换,每日6次,通常3d便可见效,此法尤其适合新生儿。

3.4 硫酸镁湿敷法 硫酸镁可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帮助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帮助硬结变软,加速药物吸收,具体方法:用50g硫酸镁晶体+100ml热水配置药液,再将纱布或毛巾置于其中浸泡,取出拧至无液体滴出后,敷于硬结处,用保鲜膜覆盖,再放置热水袋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温,热毛巾每10min更换一次,每次30min,每天2次。

3.5 湿润烧伤膏涂抹法 湿润烧伤膏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抗炎、止痛、促进愈合等功效,将其涂抹于创面,并配合红外线的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可帮助减轻损伤,防止感染。

以上几种方法均取材容易,操作简单,便于实施,还可联合使用,有文献[4]报道,按摩法、土豆片敷法与湿热敷法的联合使用是防治肌注后硬结最理想的护理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丽媛.浅谈肌肉注射硬结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0,9:142-143.

[2] 沈建亚,等.肌肉注射后发生的硬结原因分析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1):1179-1180.

[3] 唐群芬,等.两种肌内注射油性制剂方法不良反应比较[J].护理学报,2006,13(2):20-21.

[4] 伍春兰,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肌肉注射后硬结预防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42.

上一篇:水痘并发心肌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探讨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