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桨人生:一位教海探航者的追求

时间:2022-09-08 07:37:27

自从1986年我走上一所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至今已x个年头,这段职业生涯中浓缩了我――一位教海探航者诸多的生命体验,深感学习、教学、研究和写作构成了我划桨人生的主体。

学习:要将“金字塔”的底座建得更大

198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毕业,是盱眙县20名同学中唯一的三好生。我被分到了县西南山区一所非常偏僻的乡中心小学工作,这对于一直家住县城,具有城镇户口的我来说,心情的失落甚至沮丧可想而知,我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光芒。在经历近一年的彷徨、苦闷、消沉和愤懑的情绪波动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学习可能是我解决眼前的困境,为自己开辟将来前程的唯一之道。我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以高出录取分数线两倍多的分数考取了上海体育学院函授班。正当我高兴之时,却得到了县里的令人沮丧的通知: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所以不允许也不需要再参加高一级进修学习。这在今天的年轻教师看来可能觉得不可理喻,而在当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却是一种正常而普遍的现象。我不肯“坐以待毙”,又偷偷参加了初中体育教师教材教法合格证书的考试,这次非常幸运,考试的成绩得到了认可,我获得了自学生涯中的第一张证书。

我的第二张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在师范学校实习时曾教学过初中的英语,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兴趣,同时我也认为要想进一步的发展,英语无疑是我必须认真学习的科目,于是我参加了英语专业专科段的社会自学考试。为什么参加社会自考,而没有选择函授、电大、夜大等那些比较容易通过的学习形式?我的想法是:一是社会自考含金量比较高,听说国外也承认这样的学历。二是因为前文说到的教育局管理制度的控制,我不愿意为了学习而去找关系。走后门。当时的社会自考既没有各种辅导班,也没有今天的缩小考试范围的特别信息,这是真正的自学考试――先自学后考试。经过两年的自学,我通过了英语专科段的7门课程,还有语法、写作和听力口语三门没有通过。由于这时我已经到县实验小学任教毕业班,工作时间比较紧。加之缺少英语学习的情境。所以考了两三次都没有通过。我觉得每次报考一门太浪费时间,不如再兼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想到这个兼报的专业在两年里就通过了,而英语专科还没有起色。这时我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学习英语专科?还是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我选择了后者。我又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获得了第三张证书――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几乎同时,我还参加了中国数学会举办的奥林匹克数学教练员的培训,考取了二级教练员证书。

对于学习,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只有将学习的金字塔底座建造得非常大,学习金字塔的高峰才能更高。秉持这种想法,我在随后的时日里又继续自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证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得在有些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一名小学教师中师学历就已合格,专科足以够用,还学两个本科干什么?考学士学位又有什么用呢?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要继续学习,因为此时我已觉得学习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已不再满足于自学,总想着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学接受正式的大学课程教育,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感受大学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2000年,机会终于来了,县教育局领导终于同意我参加教育硕士的脱产班考试,从获取报名机会到考试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坐在书桌前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

在南师大学习期间,我不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必修的课程。还像久旱的土地吸收甘霖那样吮吸每一滴知识。我旁听了许多老师的课――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管理心理学等等。不管是南师大还是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只要有讲座我都一概挤进去,听!文学方面的――文学史、古诗吟唱、文学鉴赏、小说研究等:政治经济方面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国有企业的改制、外交官眼里的西方国家等;教育文化方面的――西方学校教育中的去道德化现象、费孝通对于文化的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等。不仅听,我和同学们还大胆地问,大胆地说。也许是大学宽松的氛围,也许是我们的初生牛犊之胆量,我们“旁若无人”地参与着各种活动。这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更训练了我们的学术思维,造就了我们的学术勇气。我觉得在南师大的脱产学习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蜕变,一次进化,让我受用终身。

我在学习中成长,学习于我是发展的动力,也是生活的方式。我已经离不开学习了,我仍将继续学习,这种想法推动我去奔向学习的又一个驿站――攻读博士学位。去年我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数学)博士生,现在正在艰苦的攻读之中。对于一位在职校长――同时担任一个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管理工作、教学、学习和家庭的多方面压力是巨大的,但我“痛并快乐着”,因为我在学习,在成长。

教学:营造师生诗意的栖居

学以致用,我的所有学习都围绕着我的教育工作这个中心,而课堂教学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逐渐认识到:教师是用自己的全部才学和情感来工作的,它需用终身的学习积累来备课。

从不知道如何上课的师范生,到害怕上课的新手教师,再到略窥教学门径的中年教师,这消耗了我22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我生命的青春季节,花样年华。我不知疲倦地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跋涉,一点一滴地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我曾连续8年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也曾在南京市五年级数学质量调研统考中,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全校第一。1997年我幸运地被列为淮安市“十百千”工程的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淮安市首届学科教学带头人,2007年又通过了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认定。我曾获得省级优课评比一等奖2次,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3次,曾应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镇江市教研室、淮安市教研室等邀请,多次开设省、市、县(区)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及讲座。另外,我还先后担任江苏省第四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第三、四届“蓝天杯”小学数学案例评比评委,第三、四届“蓝天杯”小学数学会课观摩暨学术报告活动评委等。

这些经历和探索使我得以从更多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不断演绎,逐渐深刻。我觉得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更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长的过程,还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和享用的过程。课堂理应充满智慧,理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

最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课堂实践对此进行艰难的探索。我追求富有生成性的课堂,因为丧失了生成性的课堂,只会沿着机械、僵硬和呆板的程序进行,难以逃脱程式化的樊篱。没有生成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压抑和死寂的氛围。桎梏着学生创造灵性的生长;没有生

成的课堂我们无法敞开心扉,进行自由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我们要关注生成,珍视生成,既要在“灵光一闪”的时候把握住时机并加以利用,又要具有不怕“出人意料”的勇气和恰当应对的机智。“节外生枝”抑或就是通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境界的路径。珍视生成,利用生成,创造生成――课堂将走向智慧,充满活力。

研究:让我走上幸福的专业发展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对于我来说,这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从事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我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一种偶然和无奈。那时,我觉得一名身高近180厘米的“彪形大汉”整天和小孩子们在一起,实在是有点委屈和不伦不类。每当学校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一些公开活动时,我都感到特别自卑,仿佛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我这样的一个“另类”,我总是尽量躲在后面,与队伍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工作以后,女教师们身上不断挤压过来的种种职业优势――亲切的神情、儿童化的语言、天生的表演才能、心安理得的自我定位……让我无时无处不感到自卑和苦恼,我不断地问自己:我适合当一名小学教师吗?我能成为一名好的小学教师吗?那时的学校工作于我而言真的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

是研究改变了我的职业生存状态。从1992年起我开始从事课题研究,先后参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淮阴市教研室方学法老师主持的江苏省教研室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先后成为中国尝试教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徐特立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被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独立承担县级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重组实验”,该试验通过县教科室和教研室的鉴定,被评为教科研成果。1996年参与学校申请立项的省教科所课题“节奏教学研究”,担任子课题“课堂结构序向控制”课题组的组长。1998年调至盱眙县教研室,主持县教研室的省级教研立项课题――“三段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历经三年的努力,克服了众多困难,该课题于200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顺利结题。2002年该课题经专家组评比,获淮安市优秀课题三等奖,同年在盱眙全县推广。2001年申请并立项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3年经南京市校长公选调至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担任副校长,新岗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撰写“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的省级立项申请书和研究方案。当时智慧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资料还比较少,因此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经常泡在南师大的图书馆寻找资料。在校长周荣华的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在专家们的支持下,此项课题先后被江苏省教育课题规划办和中央教科所立项为“十五”课题,其阶段性成果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我现在正主持着两项课题的研究,一项是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作业设计与批改研究”,另一项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市小规模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创新研究”。

在我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始终占据一定的分量。我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研究,并担任小学数学命题组组长。2007年分别受上海市教委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邀请,为上海和江苏的各市教研员和其他人员开设讲座。2006年曾受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先生之邀。为课标的修订提供意见。

纵观我的研究经历,可以发现许多变化:角色上,从课题研究的被动参与者到掌管课题研究全局的主持人;研究状态上,从一切等待别人安排任务到自己主动研究探寻;方法上,从做事务到经验总结再到符合教育科研规范的量化的实证的研究。这期间,我的生活状态也在悄然地改变。虽然工作量比以前更大,头绪比以前更多,但我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枯燥和乏味。我甚至为了将研究做好而连续三年放弃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旅游活动,顶着南京的酷暑,埋头于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真的让我走上了幸福之路。

写作:我的教育智慧生长的途径

叶澜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那么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呢?写作,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一条有效途径。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曾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论述道:“写作即研究,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把我们与知识分离,又使我们与知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写作把我们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分离开,又吸引我们更加接近生活世界;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写作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抽象化,又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具体。”可见,写作不仅仅是作为研究的一个阶段而存在,它还帮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抽身而出,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它将教师的“教”、“学”、“研”、“思”等具体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系统化、显性化和固态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研究与反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写作,真正的写作创造并塑造我们本身的能力。写作可以锻炼我们。”

从1995年在《教师之友》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运用矩形图巧解牛吃草问题》以来,我已经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其中有几篇还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教育智慧的生长: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本培训的个案研究》一书,主编《智慧园》校本教材3套,参编《新课程概念解析及实践引领》(撰写70000余字)、《教育经济学教程》等书。先后获得“教海探航”征文评比、“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等论文评比一等奖十余次,其中“教海探航”征文评比是我参与次数最多、关注时间最长的一项论文评比,不管我是否获奖,获得了什么奖,每次的参评过程和颁奖活动都使我获益良多。

我的写作涉及到教育生活的多个方面:教育理论思考、数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课题研究等。其表达形式也多样,大到课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到教后记、教育日志、随笔等。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实践取向: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研究实践、为了实践、表述实践。它不是一种为写而写的写作,而是一种为做而写、边写边做、做写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研究方式。

现在,我不仅自己写作。还动员、鼓励我身边的老师和朋友们写作。我所在的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就将“以写促研”作为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写作确实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有效途径。

划桨,不停地划桨……于我而言,学习、教学、研究和写作就是教海中的划桨。划桨人生,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上一篇:构建未来学校的管理模式 下一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