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鸣 “纵横”电影圈

时间:2022-09-08 07:23:12

蒋燕鸣 “纵横”电影圈

采访开始之前,老蒋还在看剧本,这是他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纵横”电影圈三十年,从最初做着演员梦的小子到如今的电影公司总裁,蒋燕鸣在电影圈内干过很多行当。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他一心想着学演戏,无奈考学时电影学院却不招生。来年想再报考,却又超了年纪,“演员梦”就这么“杯具”了。但此后,他愣是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在片场摸爬滚打。三十年过去了,剧务“小蒋”成了今天的总裁“老蒋”。

三十年,他都干了些什么?

在中国还没有什么人玩得转电影后期特效的时候,老蒋和他的伙伴与美国老牌特效公司Technicolor合资成立了北京视点特艺;在没有什么人看好华语片海外院线发行的时候,老蒋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联合澳大利亚的合作伙伴成立了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在不少人都对中外合作制片蠢蠢欲动的时候,老蒋已经早走一步,去好莱坞“前线”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只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

在中国电影圈内,蒋燕鸣的经验具有不可复制的属性,但他所做的努力需要被更多地复制,中国电影才有“超越”的可能。

“谁票房想过亿,一定要请蒋燕鸣来演戏”

32年前的一个晚上,小蒋来到当时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马老师的家里,得知了一个坏消息。“表演系今年不招生”,马老师遗憾地告诉小蒋。但当时学院有规定,过了23岁就不能再考了。那是蒋燕鸣的最后一次机会。

许多年后,冯小刚拍《夜宴》,蒋燕鸣受邀给他做特效总监,又碰到马老师。两人聊起往事,哈哈一笑,这时的老蒋说,“我没有往演员路上发展也是对的,我也不适合”。

但导演们显然不这么认为。老蒋虽不是专业演员,但参演过的影片不少,而且都是大制作,比如《建国大业》、《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铜雀台》、《一九四二》等等。虽然都是友情客串,但大伙儿都调侃说,“只要老蒋去演的电影,票房都能过亿。所以,你要是想过亿,一定得请他来演戏”。

这当然是玩笑话了,但从这些他参演的影片,就可以看出老蒋在圈内广泛而深厚的人脉关系。他说:“时间长了,认识的人自然多。”

时间长了,做的事情也自然多。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受过很多苦,也很能吃苦,我可能也算其中之一吧”,蒋燕鸣说,“没机会念电影学院,我后来也就打消了做演员的念头,但我喜欢片场。我在剧组是从剧务开始干起的,做剧务的时候我就特别勤奋,每天起早贪黑,从不喊累,所以制片主任都非常喜欢我,一部戏拍完了也愿意介绍我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有戏就找我”。

有一段时间,蒋燕鸣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多个剧组。辛苦的回报是,后来,他自己也成了制片主任。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去深圳电影制片厂做制片的机会,“到现在,我也还是深影的人”。蒋燕鸣说。

1991年对蒋燕鸣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开始介入影视广告行业。拍广告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很多后期公司。在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低谷的1996年,蒋燕鸣和他的伙伴一起成立了一家后期公司——北京视点英派数码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市场在1990年代中期跌入低谷,当时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电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但熬过冬天,就是复苏的季节。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标志,中国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开始向民营资本全方位开放。电影业“松绑”的结果之一,就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英雄》等多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此时,蒋燕鸣的后期公司也已经在电影和广告界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终于,“视点英派”在2006年等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美国老牌后期特效公司Technicolor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找了一年半,最后找到了蒋燕鸣。这一年,Technicolor与视点英派合资成立了“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Technicolor遍及全球的技术队伍所组成的“多国部队”成为视点特艺最坚强的后盾。公司成立后接到的第一张单就是冯小刚的《夜宴》。之后,蒋燕鸣又以特效总监的身份参与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大灌篮》、《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等众多国产大片的特效制作。可以说,在中国导演们的“大片时代”中,视点特艺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老蒋则是它的掌舵者。《集结号》是国内特效行业的里程碑之作,也是视点特艺第一部与海外团队合作的电影。作为视点特艺的首席执行官,老蒋同时还担任了《集结号》的执行制片人。而除了国产大片,视点特艺也在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业务合作,先后为《2012》、《哈利·波特7》、《速度与激情5》、《X战警4》等国际大片提供特效服务。

而在参与大片后期特效制作的过程中,老蒋也与海外电影人有了更频繁、更深入的交流。这也为他后来赴北美开公司,涉足华语片海外发行以及合作制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行成绩,一半赚,一半赔”

老蒋玩转电影各个行当,却自认为,做海外发行并不是他的专长。谈到2012年华狮公司在海外发行华语片的成绩,他坦言,“一半赚了,一半赔了,而这已经比2011年好了。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发行商,我只是有热情来做这件事,也许会走很多弯路、摔很多跟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几年后一定能做好”。目前,华语电影的海外交易主要是通过片方与国际性发行公司的合作进行。在商言商,外国公司并不会主动为华语片培育海外市场,大部分中国片方的想法也只是“希望能多卖点钱”。培育市场的工作,说到底还是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做。蒋燕鸣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也意识到了文化输出、市场培育的重要性。2010年成立的华狮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算是目前惟一一家在海外专门从事华语片发行的中国公司。现在,华狮已经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设立了分支机构,每年在当地与中国同步发行十几二十部华语电影。同时,华狮也得到了华谊兄弟与博纳影业的入股支持。

2011年是华狮正式运作的头一年。“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发什么片子好,不知道海外观众喜欢什么,所以什么都放。每个月至少放一部,就是为了让人家知道影院每个月都有新的华语影片上映”,老蒋说,“《非诚勿扰2》、《我知女人心》、《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春娇与志明》、《低俗喜剧》,各种类型的影片我们都放过”。

2011年的时候,华狮在北美的发行合作方是北美第二大院线AMC,双方的合作属于排他性质的独家合作。不过,经过了一两年的市场摸索期,华狮现在已经改变了“独家合作”的策略,拓展了合作对象的范围。除了AMC(2012年被万达收购),华狮现在还与美国最大的院线Regal和第三大院线Cinemark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他区域的合作发行方还包括加拿大的Cineplex、英国的Odeon、澳洲的Event等主流院线。同时,华狮发行的影片也走入了海外艺术院线。蒋燕鸣介绍说,华狮在北美的发行首先针对的是华裔聚居区的观众,但在美国发行电影,宣发成本很高,美国一块银幕的平均宣传费用是一万美金,两千块银幕就要两千万美金。相比之下,艺术影院可以做更长线的发行,宣传等成本也更低。

“比如,《一九四二》在北美主流院线的放映规模并不大,只有二十多间影院,票房收入也就几十万”,老蒋说,“但是过一段时间,这部电影还会进入艺术院线做第二轮放映,面向美国本土观众,因为这部分观众受盗版的影响较小。而进艺术院线之前,我们还会再用两到三个月时间去宣传这部电影”。

“华语电影应该向印度电影学习”

直到今天,华语电影在海外发行的票房成绩都不能算好。华狮公司在北美发行的第二部电影《非诚勿扰2》(第一部是《唐山大地震》)2010年12月24日圣诞节档期在北美上映,一共在21家影院上映了49天,最终票房为426894美元。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外语片在海外发行都需要一段时间做市场铺垫,不能急于求成”,老蒋举例说,“6年前,印度电影在北美也是很小规模地放映,每部片子收入才几千美元。6年以后,印度电影的票房已经可以达到几百万了。但是美国印度裔的人数(150万左右)还没有华裔(超过350万)的一半多。所以,我相信经过三四年的铺垫,华语电影的市场也可以培育起来,除了吸引华裔观众,还能带动一部分美国本土的观众”。

毋庸置疑,华狮公司在海外发行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对华语片未来的国际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华语电影,尤其是内地电影想要走出去,仅凭华狮等少数几方单枪匹马的努力远远不够。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老蒋介绍说,印度电影近年来在北美等市场的布局就得益于印度政府的支持以及当地财团、资金的辅助,韩国、新加坡等国也都有专门针对本土电影海外推广的政府补贴。

而除了各方的支持与自身的努力,为华语电影培育海外市场时,市场的差异也不容忽视。比如,美国本土的主流观众看电影,不喜欢看字幕,也不喜欢看配音版。所以,有些类型的华语片在美国很难有市场,“比如一些喜剧片,北美本土观众根本看不懂,只有华裔观众能懂”。对此,老蒋觉得无可奈何,“但是像《泰囧》这样在国内口碑特别好的电影,我们也愿意去试一试,当然主要是针对华裔。然而,盗版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即便这样,喜剧片仍然是最值得尝试的电影类型之一。好莱坞编剧大师麦基曾预言,“如果未来中国能生产出六部在世界上成功的喜剧片,会让世界对中国大大改观”。他认为对喜剧来说,语言不是障碍,简单明确的台词伴随夸张演出,能让全世界的观众笑。“好的喜剧是拿刀正面扎你,还能让你笑。中国创作者要学学这种技巧。”麦基的这番话值得中国电影创作者深刻地反省,尤其是在《泰囧》以“黑马”之姿问鼎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之后。

老蒋也在为此而努力。“我们正在和美国的公司做几个合拍项目,其中也有轻喜剧,比如讲述华裔在美国成长的励志故事,另外还有结合了中国功夫与世界饮食文化的合拍项目。合拍的故事题材与中美两国都有联系,并且会用英语演出,2013年底应该就能看到了。”他相信,“用英语演出”,肯定会有助于影片在英语国家的发行放映。

“投资电影很危险,80%都得死”

2013年,华狮电影发行公司的选片原则是,“有好的就要,没好的就不要,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蒋燕鸣补充说,“另外,我们也会挑一两部国外的影片引进中国,以弥补华狮在海外发行华语片的经济损失”。

其实不仅是发行难做,在电影圈浸濡三十年,老蒋感叹,“投资电影,其实很危险。然而,中国有的投资人和公司根本不懂电影,光看到电影市场热火朝天,觉得只要投钱就能赚钱。结果还是死的多,80%都得死,真正赚钱的少”。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电影票房突破160亿元。2012年1月至10月,一共生产了638部国产故事片,其中票房过亿的影片不过10部。前三季度中,只有《画皮2》等10部影片确定盈利,《大魔术师》等其他8部影片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其余全部亏本,亏损比例达到82.5%。这些数字基本印证了老蒋的判断。

但是,大比例的亏损挡不住资本的热情。

蒋燕鸣每年都会参加几个重要的国际电影市场,包括每年3月份的香港国际电影节、5月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以及10月份的美国电影市场(AFM)。他的目的主要是去买华语电影。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其他中国买家在不顾一切地疯抢外国影片,并且互相哄抬价格。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售出状况却比较惨淡。

在2012年的美国电影市场(AFM)上,《敢死队3》向中国片商叫出了1500万美元的天价,据悉最终以1400万美元被某中国买家购入。而在2005年前后,外语片若向中国片商开价10万美元,便已是天价。

对于如今的局面,老蒋早已经预见到了。《敢死队3》的制片人也曾向老蒋兜售这部电影,但他冷静地算了一笔账。“你知道如果1500万美元买入《敢死队3》,在中国市场要卖到多少票房才能收回成本吗?”老蒋打出一个手势,“六亿!六亿可能都收不回来。1500万美元合9千多万人民币,虽然说进口片有25%的分账比例,但加上其他的宣发成本,实际上你能拿到15%到20%就了不得了。按15%算,6亿票房还只能保本,赚不到钱。《敢死队3》有没有希望卖到6亿呢?”

数据显示,2012年内地票房冠军《泰坦尼克号3D》,票房为9.7亿。排名第二的分账大片是《碟中谍4》,票房为6.4亿。其他进口分账大片的票房都没有超过6亿。风险可谓无处不在。

“现在美国影片卖到中国,动不动就说要卖100万美金,好多人又不买了,因为买不起。”老蒋认为,中国买家引进外国影片,实在不该太贪图眼前利益,互相哄抬价格,最好能大家商量着来。另一方面,还是要更加重视原创力量,“华语片想开拓海外市场,必须要静下来,耐心去做”。老蒋形容自己,“我一方面敢于去闯,一方面也还是个比较谨慎的人”。

上一篇:大自然——幼儿成长的美妙课堂 下一篇:对莆田市中小学生源流失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