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时间:2022-09-08 06:22:12

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成分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新课题。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表露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与教师不一致的观点,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才华的展露。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处于同一平等地位,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思想空间,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安全的教学氛围。

1、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课堂不是教师展露才华的舞台,学生也不是坐冷板凳的看客。语文课堂只是教师与 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和赏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降低重心,平等地参与到学生学习中,使学生能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感受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唤起学习的自主意识。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之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陪衬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成为课文的解说员,而是把任何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都留给学生,只有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才留给自己斯霞老师一次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霞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这样在平等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现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但是,分析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难看出,在一部分课上,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课上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研究,学生便马上按教师事先设定的小组围上来,没有先后次序,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当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学生在交流时,其观点仍是个人看法。因此,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善于引导。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争辩,使学生提高认识,理解重点、难点。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对焦仲卿这个人物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有的学生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缺乏反抗精神,有的学生说焦仲卿性格坚强,富有反抗精神。这时教师就可把学生组织起来,分成两个“对立面”展开辩论,让学生各自陈述理由,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发。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各自的认识都是偏差,不能简单地把焦仲卿看成是性格坚强或软弱的人,他的身上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这样使学生的认识在争辩中得到深化。

三、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验对获得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知识的建构来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科学的理论是以经验为根据的,是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从经验中得出的结论,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经验的升华就是体验,所以获得知识离不开体验。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去学习,触发包括语感、情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在内的种种体验。《学记》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再好吃的东西,自己不亲口尝一尝,是不知其中的美味的。只有在特定的课文情境中去切实地体验,才能有所感悟,进而理解课文。例如,有位教师教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到;用手堵住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到;闭上嘴,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时间长达二分钟。然后让学生谈体验,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快晕了,憋得我好难受,我好像脱离了地球,真可怕;有的说我快要崩溃了,真想大哭一场,真压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呢;有的说 这种在黑暗中生存的滋味,以前从未体验过,怎么这么难受,真想大喊大叫发泄一下……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了人的瞎、聋、哑的痛苦。对于海伦・凯勒集瞎、聋、哑于一身,坚持学习,终成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对于安尼?莎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成功的教育,分外崇敬,自然激起学生的崇敬感、仰慕感,为课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开放可使学生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生发出奇思妙想,生存新的学习内容,使每个生命体得到发展。

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哪怕问题是幼稚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都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对浅显的问题,教师可发动学生合作解决;对于关键性的问题或全班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教师则抓住不放,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在这一环节,教师往往隐含着一个很大的风险:对学生课堂反应的不可预测性。作为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预计学生的疑难,以便有利于驾驭课堂,完成教学目标。二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多从概念的对立面或相反的思考中寻求立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近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丧志”反向立意,“未必就丧志”;“良药苦口利于病”,反向立意,“良药爽口也利病”等等,只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

上一篇:基于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学生工作体系的 建... 下一篇:浅谈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