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08 06:10:06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块很难种好的“低产田”。课改以来,现代文阅读教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推动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文言文教学往往是“投资大而收效微”。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本人认为应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而有趣,学而有思,学而有得。

一、营造文化氛围,强化阅读探究

文言文所涉事件及那时人们的生活风貌距今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差异很大,且学生对古代文化氛围缺乏感受,再加上文言文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迥然有别,故而文言课文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精心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古代文化氛围,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出师表》一课可以这样导入。

课前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五丈原汉丞相归天》(《三国演义》),上课时适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随着这蜀汉时期英雄征战、壮士喋血的文化氛围渐渐浓郁,教师以沉郁的语气说:“在这鲜活的面容中,有一位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多星。他是谁呢?(学生答:诸葛亮。)我们崇敬他高超的运筹帷幄,更仰慕他的耿耿忠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在伐魏之前呈报给蜀后主刘禅的《出师表》……”

营造古代文化氛围的导入方式,其主要手段是借助于各种声像媒体,以剧情表演、歌唱表演等艺术手段,凸显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悲壮沉雄,以及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壮志豪情。往往在寥寥数分钟之内就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文化氛围,其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二、加强课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也是我们学好文言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多读、熟读、诵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文意,达到“见其义”之功效,并逐步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中,不乏文质兼美、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言精品,在诵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诵读方式,做到因文而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使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文采,品出“文味”。

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如:《论语八则》《晏子使楚》《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

抒彩浓重而又意味隽永的课文,宜采用个别与小组朗读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背诵。如:《岳阳楼记》《陋室铭》《桃花源记 》等。

议论性较浓而发人深省的课文,应运用朗读、背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之多接触,加深领会。如:《捕蛇者说》《出师表》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学生在读中学会欣赏名家妙笔,并从中获得美感。

重视诵读,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节其学习的兴奋情绪,又可在诵读中把握句子的停顿、重音,积累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品味句意,培养语感,提高感悟文章的内涵和意境的能力。

三、“自主”“指导”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两者的主次关系,确立主体与指导的地位,切实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学生自研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导代教。每教一篇文章,都让学生有一个自研、思考、讨论、交流和争辩的学习过程。如:课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不要用参考译文),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读课文;上课时要多读,理解字词句,并试译全文,感受文意。发现学生不懂之处,教师则相机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对“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不解时,教师则授予“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当学生对“愚以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中的“优劣”有疑问时,教师又相机授予“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当学生对“甚矣,汝之不惠”句式不解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出其为倒装句式。待同类语法现象出现多次时,教师则予以概括归纳,指出其特点和典型例子,学生便能掌握其间规律性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自研见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把一些文言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学与导相结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注重授之以法,扎实巩固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其最终目标是:教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达到自行理解、掌握知识,并将其系统化、规律化。此举既可解决学生易忘难记的问题,增强迁移能力,又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巩固和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对词句的理解是难点之一。常见的词语学法很多。如:偏旁系列推导法。就是用某一熟悉的部首的“词根义”及其系列词,推导出一定语境中的词的含义。

日:部首多与光或时间有关,据此可推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一句中“景”的意义为“日光”。

掌握了此法,还可帮助消灭错别字。如:“一张一弛”中的“张”与“弛”同属“弓”部,其义分别是弓弦的紧与松,书写时就不会把“弛”写成“驰”了。词语学法还有词语系列比较法、语境猜读法等。

此外,一词多义也是难点之一。教师可教会学生制作卡片。按音序排列,分类积累词汇,以便查阅与识记。每一张卡片分别记录一个词的意义、词性及出处。

(G)“故”①其义:原因;词性:名词;例:问其故;出处:《两小儿辩日》。②其义:旧,原来的;词性:形容词;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出处:《狼》。……

用卡片积累词汇,其本身就是反复记忆的过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授学生于方法,既可扩大学生的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可让学生抓住规律,总结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教好文言文,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以学法,让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其阅读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达到真正的“优质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

上一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一篇:也谈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