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到课堂

时间:2022-09-08 02:05:24

从民间到课堂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术界、文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是文化传递的最佳方式和有效场所。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少数民族教育,特别是民族艺术教育重视不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难,这日益成为一个普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校正在开展关于艺术课程构建的相关研究,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在众多高校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成果或展示也逐渐占据一席之位。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如何使教学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获益,让少数民族艺术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为此,记者采访了在高校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专家和学者。

少数民族艺术走进课堂面临的困难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祖国内地的文化传播到边疆,边疆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内地,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实施以来,美术学类下设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设计学类下设、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通过对专业目录及专业核心课、专业主干课的解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杨洪文没有发现有关于少数民族美术的相关表述。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个专业课程系统或者是一个专业方向,安排或挂靠在相应的哪一个专业中都没有相关依据。在课程设置中,30%多的公共课程是不能删减的,30%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25%左右的实践课程是硬性规定的,一学期的专业实习是必须进行的,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所剩无几了。

少数民族艺术在本科段美术学类、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缺乏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近年来,民间美术文化和民间美术工艺传承断代的情况不断恶化,政府和民间的挖掘发展力度也在加强。针对以上问题,作为地方综合高校,应在专业拓展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安排相应的民间美术课程。一方面是对课程体系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对地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杨洪文认为,民间美术课程性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应该是在大美术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民间美术课程建设方面,紧扣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设计,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适量加入一些田野调查教学活动。突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全方位精通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能鉴赏、能进行新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水平应用型美术人才。

作为从事新疆文化艺术史研究及自治区重点学科美术学,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等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带头人,新疆艺术学院教授左红卫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学科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各高校都加强了艺术类学科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少数民族艺术课程,如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研究、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新疆当代音乐创作研究;舞蹈学开设了新疆舞蹈史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研究;美术学开设了新疆石窟艺术研究、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新疆当代美术研究等,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少数民族艺术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形不成合力,发挥不了整体优势;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带头人各方面还不成熟,较难担此重任。表现为:1.高层次人才缺乏。缺少特色专业教师。新疆民族民间美术后备力量的师资及科研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初步拟定的科研攻关项目和建设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2.在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缺少相关的信息与交流,对于国内外工艺美术发展的整体情况缺少了解和考察。3.科研成果转化难。美术核心期刊较少,刊发文章难度较大,难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高质量的转化。

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得不够和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困扰少数民族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永武长期从事对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黑龙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和田野采风过程中,他认为应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挖掘力度并形成课程资源,需要培养深谙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师资力量并愿意为少数民族文化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找课程建设新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左红卫教授说,第一是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并重发展。要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舞蹈等纳入到高校学科建设。虽然对民族艺术传承保护的成果表现在开设课程、数据库建设、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多方面,但缺乏高校与社会、家庭、个人(传承人)之间立体的保护性互动体系。如新疆,要将新疆民间工艺纳入到艺术学科发展视野中,以民族非物质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整合其他学科并建构有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是当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和传承的首要任务。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2002年,新疆艺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成立,这是新疆高校较早涉足非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教学、科研机构。随后,相继成立新疆土陶试验室、民间扎染工艺工作室、新疆民间图案创作室等,开设了玉石雕刻专业,将新疆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研,推动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该所属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研究基地。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本体特征的理论性研究;二是对民间美术的开发及实践教学应用研究。将多种形式的民间美术融入到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该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主持、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新疆艺术学院教授李安宁任该整体建筑的艺术总监,副教授塔西・甫拉提参与新疆伊斯兰经学院的建筑装饰设计。多位从事民间工艺的专家参与新疆多项富于民族特色的地毯图案及刺绣图案设计、花布印染和扎染设计,为新疆民间工艺的传播与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是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地方高校要把民间艺人的培养和抢救性保护作为主攻方向,建立生产性、工艺性数据库。民间艺人大多依靠祖传技艺,以自身的力量在生产和经营,产品研发方面缺少专业指导、缺少资金扶植、缺少市场预测和把握,缺少技术扶植。高校要以产品设计创意、创新、审美素养提高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为切入点,与民间艺人及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互动合作实现生产性保护。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木垒县积极展开合作,举办的刺绣培训班,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版式创新进行集中培训。比如新疆妇女刺绣骨干培训班,把原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迈进了一步。从新疆艺术学院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举办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民间美术培训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第三是加强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人才基地建设。全国各地艺术院校以特色文化为依托,不断探索特色办学,而民间工艺美术便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才。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根据地区文化资源优势,从开发和利用新疆地区的民间美术及文化资源入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改实验。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深化了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新疆艺术学院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新疆地区民间美术实践考察活动。还开设“新疆土陶实践教学”“民族装饰”“新疆民间图案手绘”“纺织印染”“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民族土陶”“玉石雕刻”等实践教学,使得新疆民间工艺教学初步形成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到校外实习的课程体系。

第四是加强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地方高校最接近民间,也直接服务地方发展。特别是文化艺术类高校和艺术专业在各地都发挥着繁荣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校内独自设立研究机构、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等,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人才优势,有良好的学术梯队,这为民间工艺美术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实验基地。目前,必须加快民间工艺美术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从工艺流程和制作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验、研究和保护。如新疆艺术学院土陶实验室、民间印染实验室等对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开发进行不断的实验和设计,推动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第五是加强艺术陈列室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如搜集了印染花布、土陶、民族小刀、帕拉孜编织、民间刺绣、民族花帽等多种民间工艺品。数据库建设。2005年前后,开展新疆民间美术研究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2011年开始建设重点学科课题《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建设》,已经基本建成体系,力图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新疆各种民间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以推动新疆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作为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艺术学科建设的学院派代表,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开设了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和黔西北民间美术等课程,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属于理论课,也是学院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紧扣黔西北民间美术研究,在对黔西北民间美术的研究中产生认识,形成理论。黔西北民间美术主要属于技能课,黔西北民间美术又是一个“框”,只要是黔西北优秀的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又具备开课的条件,都往黔西北民间美术这个“框”里装,使得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大方漆器、漆艺、黔西北民族蜡染工艺、民间绘画、黔西北陶艺工艺、黔西北民族服饰等。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美术传承人等作为授课教师。一方面解决了师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民间艺术家搭建施展技艺的平台。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注重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深入当地采风,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邀请老艺人或文化传承人进课堂,加强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对少数民族地区招收的学生要实行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策略,要从文化课以及实际学习能力上给予照顾和充分考虑。

探索理想化的课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艺术的课程建设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完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达到什么高度才算是理想化的状态,如何达到这一高度?

近10年来,随着自己钟情于地方少数民族题材(乡土题材)创作的深入,杨洪文教授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在创作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得空洞与乏味,究其原因就是对地方民族文化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没有能使所表现对象的民族文化、所创作的作品以及自己的情感达到一种有机契合,导致创作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少数民族生活状态表面的呈现而缺乏一种民族文化内涵的支撑,无法直击民族文化的根脉,无法激荡观者的灵魂。因此,在不断调整创作状态和创作心绪的同时,逐渐涉入到承载民族文化的地方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上来。少数民族艺术学科范畴内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其中很多有价值的功用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成为与现代文化并行不悖和可供溯源的精神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美术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大多处于边缘地带甚至逐渐消失。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担当起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负起救艺(民间美术技艺)、救人(民间美术传承人)、救学科的重任,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文化产业的合作与攻关,搭建起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市场互通立交桥,使民间美术在社会环境和大美术背景中形成自身的文化生态。

杨洪文教授所在学院的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投身到贵州省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美术师资队伍中。通过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传授民间美术技艺,再通过毕业生进行二次教育和传播,形成了民间、校园再到民间的传播形式,使民间美术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拯救民间美术的目的。还有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毕业后也许还会以民间美术为业,开发民间艺术,使其转化为旅游商品,这样使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与创新。

左红卫教授认为,要想达到理想化的少数民族艺术学科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二是采取文字、文物、媒体等各种形式记录、保护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立一套系统、完备、专业的民族民间艺术多媒体影像中心,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实现便捷化的资源共享与快捷的资源查询,是当前少数民族艺术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三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实现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保护的理论研究与生产的有机结合。除了建立数据库影像中心等静态保护外,最重要的是将其进行动态保护,加大理论研究与生产的结合。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如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画院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是新疆艺术学院和新疆画院在整合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的衔接与协作,其出发点是把研究生培养与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新疆艺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及服务地方文化大发展的模式,培养大批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新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储备。通过建立联合基地,可以有效促进教育与科研、创作紧密结合,围绕新疆美术创作,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主体,依托创作能力较强的新疆画院建设研究生培养平台,实施产学研结合。四是加大少数民族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力度。在新疆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把握和创造性地利用新疆地域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拓展新疆高校美术教学的教学空间,研究和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文化特色课程,将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进行保存、传承并运用到美术创作、艺术设计中,是新疆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新疆高校保持特色办学,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始终在不断流变,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现代性的题材。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探索建设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并将以往对民间工艺保护的理论转化为应用性的实践,以专业化引导民间工艺生产,提高民间工艺的品位、质量,推陈出新,从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上一篇:艺术类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下一篇:公共音乐课程运用案例式教学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