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9-08 02:02:05

新理念下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1.1 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

1.2 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

2.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皮亚杰指出:“一切直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灵感。

2.1 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的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2.2 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创新灵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不要直接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来解答。

3.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规律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3.1 激活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维持学生完成思维的内部力量是思维的动机。只有思维的目的符合个人的欲望或兴趣时,才会产生这种内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儿童特点激发思维兴趣。二是,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思维,通过“跳一跳”能得到一定的收获。三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每次活动除安排集体探索,小组讨论等形式外,还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并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以保证学生思维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创新意识。

3.2 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故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

4.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4.1 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4.2 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4.3 鼓励质疑,保持创新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上一篇:有效教学让我们学出“语文味” 下一篇:试论高中汉语文高效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