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专业的专业素养培育创新

时间:2022-09-08 02:01:09

幼师专业的专业素养培育创新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幼儿五大教育领域之一,主要目的是给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科学兴趣和初步的科学探索能力等。而作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师专业学生来讲,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他们今后能否有效地履行幼儿科学教育职责并实现其教育目的。那么,作为培养幼师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课,如何面对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学情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教学之道,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很重要了。在此,笔者结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拙见。

1学情现状

1.1学生简况

所教班级学生共315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313人,为三年一期学生,本期有5周入园教育实习。

1.2学习现状

总体来说,学生的基本素质还算可以,整个教学氛围也不差: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低,学习配合和合作意识也不差,课堂纪律和气氛较好这些似乎都预示着所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会有一个好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实际上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却并没有预想中的好:教学任务的推进没有预期的顺利,往往因某个知识点所用时间超过预期而耽误后续知识的教学,进而导致教学进度落后于预期;知识传讲没有预期的如意,原以为学生中学过的问题,都应已掌握或至少比较容易理解,却发现学生仍很陌生或理解费劲,进而使所讲知识达不到预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课堂中也容易出现类似如下情况:学生有热情参与课堂教学配合、也能积极组织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但往往由于学生知识理解欠缺比较大等原因而出现配合“帮倒忙”、讨论“扯闲话”等状况。

2原因探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习状况呢?通过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原因。

2.1基础薄弱

本门课程包含有理化生劳、天文地理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内容除了劳动技能和教学法部分以外,其他内容都是属于理科性质的知识,而学生在以前对这几门理科课程学习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不能达到课程的标准。这一特点在本期第一堂课教学前的学情调查中就有所体现:当向所有班级学生就“自己认为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学的比较好的请举手”提问时,结果物理最好的班级只有两个同学举手,化学最好的班级只有5个同学举手,地理最好的班级只有7个同学举手,天文地理最好的班级只有11个同学举手,而每个班级的学生总人数基本都是45左右,由此可见从学生自己认识的角度来看,学习基础是薄弱的;而在后面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印证了学生自己给自己学习基础定位是符合实际的,比如在讲授力的知识时,我问学生有没有学过浮力,只有部分同学表示学过,而当继续问浮力计算公式的时候,整个所教班级中只有两位同学能够准确的说出浮力计算公式是f=ρ液gv排。

2.2兴趣不高

基础不好或许只能代表过去,然而,如果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则就会对将来的学习产生致命的影响。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或许由于学习基础和课程难度的影响、或许是因为认识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他们的兴趣基本上集中在唱歌、跳舞、弹琴等等上面,特别是但他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习的过程中“,遭遇”科学课的情况比较少,从而更加认为学好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对搞好幼儿教育帮助并不大。因此学习的兴趣更加降低。

2.3自信不够

基础的薄弱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时候自信不够,总是对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3思考对策

3.1积极引导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没有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就像逼迫一个学生去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一样,即使去做了,也是极不情愿的去做,其投入程度和效果可想而知,而相反的如果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兴趣,即使基础薄弱,知识学习难度大,学生也会能够投入大的精力去学习,久而久之也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就是要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就像这个年级大部分学生刚进来的时候在唱歌、跳舞、弹琴等方面几乎是空白,然而在强调这些技能的重要性后,学生也重视了,投入也就多了,慢慢地一个个也就变得“能歌善舞”了。其次就是在教学方面应做到“因情而施教”,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在教学时注意采取由简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变成“越学越有味”,慢慢的兴趣也就上来了。

3.2努力培养自信

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在学习时总会对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产生怀疑的心理,总是觉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比如在知识传授上先选择简单的知识进行讲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利用“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选择新的知识讲授,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习知识前进的步子迈的虽然不够大,但很坚实。

3.3适当修改计划

比如以本门课程的教材计划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至少需要128个课时,而实际上,由于本期除开10周法定假日、教育实习和毕业会考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授课时间只有短短10周,而保守的时间估计还要少于10周,而每周课时只有两节,因此实际上课时间不会超过20节。这么短的时间,这样的学生基础,要想完成这么大容量的教学任务,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调整课程教学计划,适当删减与幼儿教育联系不紧密的知识和内容;其次有必要针对专业计划进行微调,适当增加本门课程的课时量,以便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3.4合理选择内容

如前所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所包含内容有物理、化学等几门学科的知识,如果要采取中学的标准和方式来教学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之前就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将那些难度大、与今后幼儿教育联系不紧密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另外对需要进行定量分析的物理知识和规律,经过处理改为定性分析,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只是给学生介绍现象及其规律,而对其中所包含的h=1/2gt2的规律则不再进行定量分析。

3.5调整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的采取讲授法解释“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改变它为止”。学生可能很难得懂,而如果老师能够就地取材,利用教室里面的黑板刷叠放在一起做惯性定律的演示实验,则直观的实验效果远比说教若干遍要强很多。

当然,作为培养幼师学生科学素养基础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这个阵地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功效,进而为培养学生更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涉及因素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模拟教育在妇产科医师临床训练中实践 下一篇:以人为本对妇产科护理管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