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美”与“流”

时间:2022-09-08 01:33:13

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美”与“流”

摘要:何为美声?何为民族?又何为流行?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而流行唱法相对较弱。在声乐界,有“民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这一说,那有无“流美”(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结合)这一说?笔者提出疑问,并以此为论点做出相关论述与阐释。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流行唱法 民美唱法 歌剧魅影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腰腹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借助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胸腔和头腔,形成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

民族唱法,简单的说,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复杂的说,是在继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变化,形成了一种接近完美的唱法。它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声音甜美,吐字清楚。

流行唱法如今红透大江南北,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各类流行音乐充斥于大街小巷、电台、电视网络的时代里,大家也对流行唱法这个词不陌生了,我们也可以这样肤浅的认为,流行歌手演唱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流行唱法。

国内专家为美声创出了“竖开唱法”,为民族创出了“横开唱法”;更有人为流行新创出了“斜开唱法”。这三种唱法虽说是独立的名称,但演唱技巧方法是不分家的,技巧的相互融合更能演绎另外一种美。

一、民美唱法

民美唱法是民族和美声演唱技巧的结合体,通俗点说,就是把美声唱得有些民族,把民族唱得有些美声,两者相互影响。

韩丽娜老师在《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一文中提出了“民美唱法”,同样指出民美唱法是民族演唱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代表作有:常思思演唱的《春天的芭蕾》、刘媛媛演唱的《五星红旗》等作品,她们在演唱中都各自借鉴了美声演唱的歌唱要领,使得共鸣更为丰富自然,胸腔色彩更加浓厚,气息也比较深沉。这种唱法在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提高,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覃生平、张伟在《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通过分析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演唱的表现形式,结合鉴赏各种演唱版本的《小河淌水》,探讨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中的灵活展现。

民族和美声的融合已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夜莺》的演唱版本很多,其伴奏所用乐器也呈现了多样化,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外国作品《夜莺》中,开头以琵琶和扬琴引入,这无疑加重了曲目的民族特色,在高潮的花腔演唱处理上,用提琴的拨弦技术突出了吴碧霞的演唱技巧,长笛的回声效果让曲目达到高潮。她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气息、头腔共鸣等)与自身声音条件的特点相结合,演绎出了中国版的《夜莺》。

了解了民美唱法,流美唱法又何谓?先从音乐剧《歌剧魅影》的音乐说起。

二、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的美声支持

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20世纪初崛起于西方,从其诞生之日起,音乐剧就与美声有着天然的血缘上的联系,因此,在音乐剧的表演和演唱中,势必可以找到一些美声的演唱技巧。

其实音乐剧的唱法都是每个歌者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加上相关声乐技巧来进行演唱,没有一定的演唱规则,从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录像、录音和舞台演出来看,大多数剧目都采用了有一定美声演唱技巧和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笔者前段时间去南京保利大剧院观看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并有幸去后台与相关演员进行交流,亲耳听到歌者在平时的练声训练中采用了美声的训练方法。有关声乐专家称这种唱法的呼吸和共鸣都与美声相通。

笔者通过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进行剖析,试图找到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元素,也同样揭示了美声元素与音乐剧的关系。

音乐剧《歌剧魅影》是一部描述19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爱情故事的音乐剧,为“流美唱法”拉开了序幕。该剧首演的男女主角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和迈克尔・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的歌唱演绎更为“流美唱法”谱写了新的篇章。

综观《歌剧魅影》的音乐艺术特点,其在音乐风格和乐器方面实现了多样化,表现方式也从单独的重唱和独唱变成了既有重唱,又有独唱,并且在舞台的表演能力上带有更多深情的表现成分,有着不同的情感体现;歌曲技巧表现上也更好的与歌者自己本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给人们以一种艺术化的感觉。

本剧的歌曲共有25首,其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Think of Me(想找我)”这两首歌是全剧尤为著名的曲目之一,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

(一)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首歌翻译成中文为“歌剧魅影”或“剧院魅影”,也就是跟音乐剧名一样,也顾名思义的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曲目。剧中克莉丝汀唱给幽灵的歌,表达了对幽灵像对父亲一样的敬爱之情。莎拉・布莱曼把这首歌发挥得淋漓尽致。

曲目前奏使用管风琴,更能烘托出剧中的幽灵背景,让观众有一种激进的感觉,完全融入其中,象征幽灵的“歌剧魅影”其动机以强而有力的气势呈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又加上电吉他,表明幽灵的突然降临,给台下观众留下悬念。这个动机是整部音乐剧的前奏,融合了强烈的摇滚音乐元素,让人充满活力,具有粗犷、危险的性质,其出现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女主角的演唱从d和声小调开始,起音较低,所以前几句都是在小字组的g和小字一组的d之间游走,演唱时用真声。(从下面的谱可以看出)

“Sing once again with me,Our strange duet,My power over you,Grows stronger yet,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To glance behind,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Inside your mind(再和我一起唱我们美妙的二重唱,我的力量控制着你,变得越来越大。虽然你掉头回望,但歌剧院的幽灵正在你的灵魂深处)”。乐队反复时,整段旋律往上跨了一个纯四度到g和声小调上,幽灵的演唱强劲有力;第二次反复,乐段下行三度到e和声小调上,似乎看得出克里斯汀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幽灵;乐段的第三次反复,渐进到f和声小调上,音调在逐一的增高,慢慢走向高潮。随后,在幽灵的引导下,一段花腔旋律从克里斯汀的嘴里唱出(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Sing for me,A……,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歌声婉转、轻柔,犹如百灵鸟一般,在小字二组的b上反复两次,又到小字三组的高音c上,最后直达小字三组的高音e,这样的高度只有在接受过专业美声训练的歌者才能做到,莎拉・布莱曼就是很好的代表,在花腔演唱的表达上游刃有余,声音浑厚、饱满。

(二)歌曲“Think of me”

“Think of Me”这首歌是《歌剧魅影》中的一首咏叹调,演唱者为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首演中由Sarah Brightman演唱,主要抒发对离开恋人的四年与不舍。

何为咏叹调,如何演绎咏叹调,咏叹调应该出现在美声、民族还是流行当中,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迎刃而解。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只有歌剧中才会出现咏叹调,而音乐剧只是流行歌曲的天下,其实不然,音乐剧中融入了咏叹调,也足以证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音乐状态。

Sarah Brightman在演绎这首歌时很自然的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方法,声音浑厚、自然、气息顺畅。全曲从轻柔引入,紧接着乐队和男声部的加入更加激进了全曲,曲尾的花腔可以说是全曲的亮点,如没有一些美声功底,演唱起来会比较困难,甚至会损害嗓子。笔者在2011年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中也曾演唱此歌,在练习中同样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技巧,在结尾的高音中才能演唱丰满,气息顺畅。

《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创作很经典,演唱者用优美的歌喉、精湛的技巧唱出了传奇篇章,观众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了内心的情感,提高了艺术修养。

三、流美唱法(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

流美唱法,又被称为美通唱法。在美声作品的演唱和声音的训练当中,歌者要形成一个似管道一样的共鸣通道,从而产生出的共鸣才能发出浑厚、圆润的声音。扩音器的加入使得音乐剧降低了对共鸣发声方式上的训练,演唱时,歌者可以通过麦克风的扩音效果,使高音区的演唱达到整体共鸣,这也是流行演唱与美声演唱的最大不同。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Show Boat)、《波吉与贝斯》(Porgy and Bess又译:乞丐与),到八九十年代的《猫》(Cats)、《歌剧魅影》、《西贡小姐》(Miss Saigon)、《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如今,“流行音乐的风靡也在极其深刻的影响着音乐剧音乐的创作风格,使得音乐剧歌曲能够随着观众音乐趣味的变迁变得更加贴紧大众生活,紧跟社会潮流,为自己的都市文化河床注入源头活水使其永无干涸之虞。”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的唱法也有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以单一的,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如今在音乐剧中加入了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根基,融合了其他音乐风格的各种唱法特点的主流唱法,姑且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剧唱法”。

欧海鸥在论文《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为例》中提到:“音乐剧声乐演唱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有机结合,音乐剧在汲取了美声唱法圆润、丰满演唱特质的同时,糅合了通俗唱法的基本特色,构建了音乐剧颇具特色的演唱特征”。

刘猛在论文《论音乐剧唱法的美声支持》一文中,论述了“古典美声唱法给予了音乐剧唱法强有力的支持”,并指出“美声唱法的发声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而音乐剧唱法则是美通(笔者写为流美)的融合”。

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威廉姆・舒曼说过:“这种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是与美声唱法相同的,例如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但百老汇演员基本上是从胸声开始,是一种较薄的混合胸声,到了高音区不得不依赖于话筒的帮助,以达到作品所要求的音量和情感强度”。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音乐剧与美声的不可分割,无论是怎样的音乐艺术结合,都离不开美声演唱技巧的支持。

美声唱法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流行乐坛的明星、歌手,甚至是一些摇滚歌星早期都接受过美声唱法的教育,他们在演唱那些难度大,音域宽的歌曲时,能够那么熟练、自如,笔者相信,这一定也是靠美声唱法中气息的支持。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以一曲《蓝色爱情海》夺得美声唱法金奖的演唱者王莉,如今也已渐渐步入“流美”的行列,她所演唱的《国韵流芳》无疑是流行音乐歌曲中的美声代表,同样她也参加了音乐剧《二泉吟》中阿莉的首演者。

玛丽・马汀是20世纪中叶最为活跃的音乐剧明星之一,12岁就开始接受专业的美声训练,20岁后出演的《南太平洋》中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奖项。伯娜黛特・皮特丝是20世纪后半叶百老汇音乐剧舞台上最成功的女演员,在她将近40年的音乐剧演艺生涯中,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一帆风顺的,她多次获得托尼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此殊荣。1971年以伯恩斯坦的音乐剧《锦城春色》(On the Town)获得音乐剧最高奖――托尼最佳表演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合唱的一曲《You and Me》(我和你),使得中国人和全世界人对她更加熟悉,她是当代少有的传奇人物,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剧名伶。由她所演的韦伯代表作《歌剧魅影》,早已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纵观她们的演艺道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早期都学过古典音乐和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也就是美声演唱技巧,系统的帮助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已不再陌生,而我国国内的音乐剧却没有很好的做出这一点,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美声基础训练的纯流行音乐歌手,在很多演唱的技巧上面没有处理到位。由此导致了我国音乐剧发展的不完善。

四、结语

音乐剧从西方传到中国并登上中国舞台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0多年,此间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作品,如:《雪狼湖》、《金沙》等等。其中的音乐唱段也为大家熟知。

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作曲家为音乐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音乐剧唱段的表现与诠释,是展现整个音乐剧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展现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声唱法是在歌剧中孕育成长,通过四百多年的磨练,已经相当规范。声音要求圆润饱满,追求强烈的“声音集中度”。歌剧是欧洲古典艺术的精粹,对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音乐剧对演员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要求严格,音乐剧演员大多受过严格的美声唱法训练,在演绎人物时可以轻松驾驭高难度的歌曲,剧中人物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张力显得更加生动。所以在音乐剧的演唱中,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相融合,使其产生了歌唱领域中对新唱法的瞩目,这种演唱形式对声乐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元勇.论“竖开唱法”和“斜开唱法”歌唱理论体系的中国人文内涵[A].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12年.

[2]韩丽娜.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J].艺术研究,2011,(03).

[3]覃生平,张伟.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演唱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09,(09).

[4]欧海鸥.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歌剧魅影》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5]贺杏鸟.从《歌剧魅影》看韦伯的音乐剧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2,(16)

[6]林松.论“美声唱法”在通俗演唱中的作用及影响[J].音乐生活,2012,(02).

[7]辛兆义,张艳.浅谈美声唱法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J].艺术研究,2006,(04).

[8]谢倩.音乐剧《歌剧魅影》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上一篇:浅析《活着》英译本中比喻翻译的处理 下一篇:内蒙古固阳县长胜渠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