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08 12:21:55

2~3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2~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性地就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提了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2~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1.感知觉与注意度

在幼儿差不多2岁的时候,语言和思维开始真正发展,对实物认识的概括性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在3岁左右,幼儿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例如,对物体形状的感知,已经不仅能说出他们看到的,还会把它归入某种形状的类别,而且还能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幼儿在2岁之后,注意的时间已经比2岁前要长很多,并且已经开始留意周围的人的活动,幼儿注意到的实物也逐渐增多,注意和他们的认知过程渐渐结合起来。

2.社会性与自我发展

在幼儿差不多2岁的时候,逐渐注意到他们自己的身体,也能体会到身体的感觉,但是他们想要某种东西或者愿望想要被满足时,总是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主语的位置。这便说明了此时的幼儿还没有把外界的环境和自身区分开来。在2岁半时候,幼儿有了自己的主意。在外面走路的时候,幼儿总是不愿意让家长领着,而是迫切地想要挣开家长的手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石块,时而捡树枝当枪。这样的表现,说明孩子出现了独立性。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独立性的出现,这也是2~3岁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成就感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2~3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1.言行榜样

孩子最开始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举止,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看到什么学什么,听到什么学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模仿能力特别强是2~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重要的特点,他们模仿和学习的人物通常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人。孩子们会有意无意地把看到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默默地记在心里。所以,当家长的应该反思并且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言行,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示范该怎样来做。

2.学会尊重

有不少家长觉得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或许是传统教育的烙印太深,很多的时候家长会忽略掉孩子的主观愿望,并经常控制孩子的思想和孩子的行为,代替孩子做事,代替孩子思考,然而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叛逆。2~3岁幼儿的独立性正在建立,有了叛逆心理,经常是家长越反对,幼儿越反抗。总而言之,如果家长想要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必须足够了解2~3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3.适当放手

当孩子出现独立性时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2~3岁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快速阶段。2~3岁幼儿的独立性要求较强,家长应该减少干涉,有需要的时候引导一下就好。在2~3岁这一阶段,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机会,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多接触人。适当地放手,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爱与保护。

4.欣赏激励

2~3岁孩子的自我评价依赖于家长与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重要的精神营养和强化好的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措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不管是怎样的人,受到鼓励与表扬之后是很容易改正自己的不足的,相反,如果受到责罚与批评,会很难改过的。如果想要达到家长鼓励和表扬孩子的目的,就要掌握好力度,选择合适的时机。要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是正确的。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及时强化,这样的效果比起那些单纯的说教要好很多。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非常留意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分时机的一味鼓励并不是赏识教育,没有场合的一味批评并不是挫折教育。如今有些父母习惯于用金钱、语言来激励孩子,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引导,孩子会不清楚自己被赏识的原因,或是对这些原因理解的时候有偏差,尤其是2~3岁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时期。所以,父母要放下一家之主的架子,舍弃家长式的作风,和孩子成为朋友,给孩子适时适当的鼓励,让孩子勇敢做自己。

参考文献:

[1]宋佳佳.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

[2]陈 丽.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0,(11).

[3]白艳霞.如何对2―3岁幼儿进行早期教育[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86―89.

[4]冯贵才.父母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J].学苑教育,2013,(15).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西街幼儿园)

上一篇: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漫谈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