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文课堂 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22-09-07 11:33:43

借助语文课堂 渗透法制教育

摘 要 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语文教育的功能,还担负人文、法制教育等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了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有让学生体会法律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一、利用教材内容向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

法律知识的渗透并不代表每堂课都要渗透,而是要寻找合适的课堂题材,找到渗透的切入点。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除了理解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斑羚飞渡》中,一群斑羚被猎人拿着枪追到了伤心崖,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斑羚、中年斑羚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择。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的行为,人类扮演了什么角色?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回答出要保护动物,人类不应猎杀动物。此时,我顺着这一回答水到渠成地引入《野生动物保护法》,既解决了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与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人作斗争,再由课文内容拓展到现实,号召学生做到不吃野生动物,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对于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要向有关部门告发,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语文习作中,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的思考、讨论,会涉及社会风气、人伦道德、是非善恶的评判,于是,我推荐学生在构思这方面的作文时多关注《今日说法》、《道德与观察》等栏目,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拟题的技巧,抓住特殊典型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善于用法律的标准来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练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作文时,不少的学生提到了父母偷看自己日记的事例,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权的行为很反感。我在讲评作文时,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扬了他们善于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推荐他们多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把握原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语文课不等于法制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课,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疼爱之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这既是美德也是义务。这样,学生们在接受语言教学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律教育。

四、法制教育的渗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好的习惯升华为理念,这是教育的最好境界。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学科的本质,但同时也要注意法制观念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嫌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照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在今天,我们国家更是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如果凭个人情感、好恶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无论有任何理由都是犯罪,并必将付出代价。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价值取向、情感取向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不能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其负面影响会远大于成人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能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寓情于教,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浅谈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之创意活动设计 下一篇:利用电子表格办公软件求解化工原理中的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