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治节”浅析

时间:2022-09-07 10:36:46

【关键词】 肺主治节;相傅之官;素问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中医脏象学说的起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概念。脏腑之间分工合作在心的主导下肺的治节下进行着有条不紊,而规律不息的生命活动。“肺主治节”是指肺脏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各家先贤论述较多,在此发愚见以供同道共讨。

1 对“肺主治节”的认识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根本,五行属性,相生相克,肺金肃降,肺能居高临下地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肺的这种生理作用称为“肺主治节”。 其以官职与脏腑功能相喻言简意赅,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以封建国家行政官职来比喻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明确各脏腑间分工合作及功能的主次关系。是对肺功能活动的概括,治节就是助心运行气血。主呼吸之气全身之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对水液的输布、排泄、宣发肃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治节”是肺本脏的主要功能;亦与它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关联与联系;主要在心的主导下行使其治节作用。合皮毛助传导;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灵枢·本输篇》也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这就说明外邪犯肺,大肠传导失司皆是肺之治节失权所致。

2 “治节”机理

经云: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治”治理,“节”调节,节治;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说明肺功能之重,具有宰相之职,在心这个君主之下发挥治理调节作用;先贤把十二官喻脏腑这就说明脏腑功能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有主次之分。要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运行,各脏腑间需要分工合作,肺的治节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为其所主。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就说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由心主。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同源,血气同源;肺居膈之上,居高近心。所主之气由心所发,心肺之间犹如君主与相傅,发挥着主导与治节的功能。血气相互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全身气血在心的统帅下由经脉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主宰着气的生化与运输;营周不息阴阳相连主持着人体有节律地升降出入运动,这就是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由经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人体的生命运动如果没有肺的调节作用则水谷精微是不能化以为血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但从整体来看五脏六腑皆可参加气机的升降出入治理调节,所以有“脾胃为升降之枢”之说;脾失传输,水津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上渍于肺可引起咳嗽,痰饮,水气凌心可发生心悸气喘,水肿;脾为金母,金水相生。从局部来看各脏,主要功能各有选择。如脾(胃)阳气不升下降则为病,心火不能下达于肾,肾阳不能上济于心皆可发生病理变化,唯有于肺,独有宣发肃降这一气机矛盾运动为一体;由此说明肺脏在气机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对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进行调整调节的重要性,是它脏不可取代的。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上助心,主血脉调节血流速度与流量,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肺主之卫气有温煦肌肤,司毛孔开合的作用,治节正常则营卫和谐,寒温有度;以助汗液的正常排泄(汗为心液),与心阳互通为用,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保持人体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肺主治节”的机制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在心的主导作用下,他脏的合作下发挥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功能,从而使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这就说明肺在气血生化与循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实为相傅之官;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气滞则血瘀。(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功能内达本脏,外通它脏调节脏腑内外。(5)助传导;肺气调合,治节如常大肠传导有司。

3 临床运用

3.1 水液代谢病变 人体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焦及膀胱协同合作完成。肺主气,通调水道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使水液通调,充养全身,下达膀胱。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炎热人体汗出多而小便少,天气寒冷则汗出少而小便多。这一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活动,与肺对水液代谢方面的治节有着密切关系。故后人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若肺为邪遏,失于宣肃,以致治节不行,水液代谢紊乱,便可导致水液停留,为咳为喘,甚至小便不利,形成水肿。《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陆渊雷注:“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由此可知,寒郁于表,肺气失宣,治节不行而引起水液代谢的紊乱。水液不能输布则渴,聚於肠则下利,雍於上则喘,则噎,则悸;《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寒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肺虚则治理不用,不能制下,膀胱失约,致尿失禁;肺冷则调节失司,气不化津,反为涎沫。本篇又说:“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乃肺中邪气壅实,通调失职,水气逆行,而致咳喘身肿,故用此方开泄肺气。一旦肺为外邪所凑,失于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正如《金匮·水气病篇》所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者是也。

临床上,遇痰喘之症,重用利水之品多可取效;见癃闭之象,提壶揭盖法每能应手,均可作为佐证。 以上诸症皆以通调水道治水之上源而解。凭借调和肺之治节,救肺治水。x

【关键词】 肺主治节;相傅之官;素问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中医脏象学说的起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概念。脏腑之间分工合作在心的主导下肺的治节下进行着有条不紊,而规律不息的生命活动。“肺主治节”是指肺脏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各家先贤论述较多,在此发愚见以供同道共讨。

1 对“肺主治节”的认识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根本,五行属性,相生相克,肺金肃降,肺能居高临下地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肺的这种生理作用称为“肺主治节”。 其以官职与脏腑功能相喻言简意赅,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以封建国家行政官职来比喻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明确各脏腑间分工合作及功能的主次关系。是对肺功能活动的概括,治节就是助心运行气血。主呼吸之气全身之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对水液的输布、排泄、宣发肃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治节”是肺本脏的主要功能;亦与它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关联与联系;主要在心的主导下行使其治节作用。合皮毛助传导;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灵枢·本输篇》也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这就说明外邪犯肺,大肠传导失司皆是肺之治节失权所致。

2 “治节”机理

经云: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治”治理,“节”调节,节治;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说明肺功能之重,具有宰相之职,在心这个君主之下发挥治理调节作用;先贤把十二官喻脏腑这就说明脏腑功能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有主次之分。要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运行,各脏腑间需要分工合作,肺的治节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为其所主。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就说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由心主。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同源,血气同源;肺居膈之上,居高近心。所主之气由心所发,心肺之间犹如君主与相傅,发挥着主导与治节的功能。血气相互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全身气血在心的统帅下由经脉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主宰着气的生化与运输;营周不息阴阳相连主持着人体有节律地升降出入运动,这就是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由经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人体的生命运动如果没有肺的调节作用则水谷精微是不能化以为血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但从整体来看五脏六腑皆可参加气机的升降出入治理调节,所以有“脾胃为升降之枢”之说;脾失传输,水津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上渍于肺可引起咳嗽,痰饮,水气凌心可发生心悸气喘,水肿;脾为金母,金水相生。从局部来看各脏,主要功能各有选择。如脾(胃)阳气不升下降则为病,心火不能下达于肾,肾阳不能上济于心皆可发生病理变化,唯有于肺,独有宣发肃降这一气机矛盾运动为一体;由此说明肺脏在气机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对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进行调整调节的重要性,是它脏不可取代的。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上助心,主血脉调节血流速度与流量,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肺主之卫气有温煦肌肤,司毛孔开合的作用,治节正常则营卫和谐,寒温有度;以助汗液的正常排泄(汗为心液),与心阳互通为用,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保持人体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肺主治节”的机制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在心的主导作用下,他脏的合作下发挥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功能,从而使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这就说明肺在气血生化与循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实为相傅之官;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气滞则血瘀。(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功能内达本脏,外通它脏调节脏腑内外。(5)助传导;肺气调合,治节如常大肠传导有司。

3 临床运用

3.1 水液代谢病变 人体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焦及膀胱协同合作完成。肺主气,通调水道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使水液通调,充养全身,下达膀胱。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炎热人体汗出多而小便少,天气寒冷则汗出少而小便多。这一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活动,与肺对水液代谢方面的治节有着密切关系。故后人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若肺为邪遏,失于宣肃,以致治节不行,水液代谢紊乱,便可导致水液停留,为咳为喘,甚至小便不利,形成水肿。《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陆渊雷注:“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由此可知,寒郁于表,肺气失宣,治节不行而引起水液代谢的紊乱。水液不能输布则渴,聚於肠则下利,雍於上则喘,则噎,则悸;《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寒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肺虚则治理不用,不能制下,膀胱失约,致尿失禁;肺冷则调节失司,气不化津,反为涎沫。本篇又说:“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乃肺中邪气壅实,通调失职,水气逆行,而致咳喘身肿,故用此方开泄肺气。一旦肺为外邪所凑,失于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正如《金匮·水气病篇》所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者是也。

临床上,遇痰喘之症,重用利水之品多可取效;见癃闭之象,提壶揭盖法每能应手,均可作为佐证。 以上诸症皆以通调水道治水之上源而解。凭借调和肺之治节,救肺治水。

3.2 调气行血 人体藉血液以濡养,凭其循环以维系各脏腑之正常生理功能。血之运行,为心所主,但肺主一身之气始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同居上焦,心血赖肺气以行。“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这就更加说明了肺在主气方面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补气摄血、行气化瘀、补肺生脉等治法无不基于此而设。如《医录》生脉散治热性病病危脉绝者,方中用人参甘温以补气,麦冬甘寒以润肺,五味子酸收以敛肺。盖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补肺则气充而脉复。说明肺气在血液循环中是至关重要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如治“崩漏”可益气摄血以急救。肝气上逆,胃火上炎之吐逆,衄血,也可以用通降肺气之法引火下行,佐金平木。这就是血病治气,气病治血之法。气血同源在临床上的运用。

3.3 调节体温平衡 人体的温度是恒定的。体温由来于先天之真阳及其后天之生化,阳气充足生化正常人体才能气血充沛,周身温煦。体温所以保持平衡,是因为一方面不断产生机体所需的热量,另一方面又从皮肤、呼吸和二便排泄扩散一定的热量,一生一散,相互协调,才能使体温保持在恒定的水平上。明显的表现是,皮肤遇冷则收缩致密,遇热则弛缓疏松。致密则无汗,使不足的体温不向外扩散;疏松则汗出,使有余的体温随汗外泄。 《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经脉篇》又说:“太阴者(指手太阴肺),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肺气失宣,皮毛开合失职,影响体温调节时就会引起恶寒、发热。例如,《伤寒论》35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柯韵伯说:“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则皮毛闭,故无汗”。无汗而喘,这就说明肺气失宣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伤寒太阳病的恶寒发热是皮毛开合失司,不能正常散温的结果,故仲景用辛温发汗以治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亦即此理。

在体温的变化方面,温病所以异于伤寒,除了病邪的性质不同,同样是肺失治节的结果。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寒也”。所以肺气不利则人病,肺气通利,营卫调和,腠理固和,则体温如常。

3.4 调和语音 声音出于肺系而根于肾。《灵枢忧恚无言篇》说:“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因肺脉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肾之精气充足上承于会厌,加以肺气鼓动声道而发音。故《直指方》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医学三字经》曰:“肺如钟”撞则鸣肺在五行属金,主声音和语言,病变时易出现咳嗽和哮鸣,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热则鼻翼煽动。喉为肺之门户,肺失宣则可失音和咽喉不利。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受邪而失宣降常表现多痰,阻塞呼吸道继发感染使痰更进一步增多,形成恶性循环。慢性病因阻於肺系常表现免疫力明显低下,对寒冷空气敏感,极易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这就是由肺气虚引起的。

肺之治节失职就会影响声音的变化。例如,外邪客肺,或肺虚失养,皆可影响声音开发而喑哑。故有“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之说。

林佩琴总结说:“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夫金空则鸣,亦如金实则喑,金碎则哑”。故失音一证,除肾虚因素外,大多不越于肺。 此外,临床尚有“耳聋治肺”之说。《医学入门》云:“肾开窍于耳,而能听声音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也。凡治聋必先调气开郁”。可知耳能听声亦由肺之所主。

3.5 润肠通便 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故大肠病变亦可为肺治节之功失和所致。 明白大肠的表里关系,临床上就能够由内而知外,由外而知内,治病以求其本;血虚就可以养血通便;气虚者就可以补益肺气润肠通便,灵活地把肺主治节运用于临床。4 小结《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这就说明了肺的主要作用是辅佐君主之官(心)以管理一身上下表里内外。心为君主,是最高主宰;统管一切!而万机纷繁,必得肺之相辅方能面面俱到,上下调节才能阴阳调和运行如常, 何谓治节?一般释为治理、调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治节”内涵:“治节”之内涵是与治与乱相对,表达宁静有序的状态。生命的本质在于事物体系达到一种奇妙的和谐(宁静)与有序,这是与非生命体的根本区别。必须通过某种管理职能的作用,正确的约束力才能使人体能够达到并维持这种和谐与有序。这便是肺的“治”的作用。“节”,是运动的节律性和周期性。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节律性和周期性的,生命活动也必须如此。由于肺的特殊作用,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从而使生命活动能够进入正常运行过程的轨道。综合起来,和谐(宁静)、有序、节律性和周期性,正是生命存在的完美形式。肺能居高临下地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故肺的这种生理作用称为“肺主治节”。 肺的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不是通过鼓舞,而是通过制约来实现的,这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相关。肺气之行,犹如法令之出,举国遵守之。凡有违反者,即由肺气削伐(清肃)之。只要气无混乱,自然互生互化,而得和平,运行才能有度;正如《血证论》所说:“肺之令主行治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

上一篇:野联合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 下一篇:普米克令舒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