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讨和实践

时间:2022-09-07 10:23:24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讨和实践

摘 要: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人文教育;学习习惯;创新能力;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应把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人文教育。

一、恰当设计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重要了,如何学会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课前有效的预习,不仅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们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诸多的原因,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设计合理的预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是这样布置预习的:发给学生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尺子。要求:(1)用你学过的方法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2)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3)画几个长方形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设计预习目的性强。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许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我用的是在长方形内摆满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共摆了12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我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可以摆6个,沿着宽摆可以摆2个,摆满就是6×2=12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我是先看了书然后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乘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我用……”不论用什么方法,学生都进行了相应的预习,由于预习设计的有趣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是“地心说”而现在的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教师应围绕着“太阳”转。由于我们处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虽然这些学生和城里学生一样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他们还是表现出腼腆、害羞、怕开口说话,有一定的自卑感,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爱思考和提问,不敢大声回答问题,从而失去了交流和发现问题的机会。而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都应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为了扫除这些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我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组成,在授课的时候,我做了这样的游戏。规则为:将学生分成两队,每位学生都事先做好写有0~10的卡片,游戏开始,其中一个学生从自己的卡片中任意取出一张卡片,另外一个学生所出示的卡片上的数字与第一个学生的卡片上的数字的和应是10。如果一个学生出现错误,对方接上,继续出示卡片,在全部学生出示完手里的卡片后,游戏结束。然后由全对的小组说出所有10的组成,并每人奖励一面小红旗。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体验到了快乐。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小组合作的意识、数学交流的意识。

2.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渠道,人文教育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首先出示带有实物的问题:一箱苹果24千克,12箱苹果多少千克?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千克。这道题的准确数到底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计算得数?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点子图圈一圈,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全班展示计算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1)先算24×10=

240,再算24×2=48,240+48=288。(2)先算20×12=240,再算12×4=48,240+48=288。(3)先算24×2=48,再算48×6=288。(4)先算24×3=72,再算72×4=288。就在大家点头称赞这些同学的思路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4×20=480。”这时教室内传出惋惜的声音,还有学生直接喊:“不对,多了。”这时,我用期待的目光鼓励这位学生说下去,“再算24×8=192,480-192=288。”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处在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多,学习习惯不好,有些学生自控力差,上课时总有一些学生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来扰乱课堂,而这些学生则被教师认为是“多动症”。还有的学生是被家长和教师认为是“笨学生”的,其实他们不是“笨”学生,他们可能只是学习速度比较慢。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盲目地像一把菜刀将他们像青菜一样整齐划一切开、翻炒,最终成为我们可以炫耀的一道菜。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教“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拿实物让学生用手摸,感知圆柱体外面的形状,并把自己的感知、发现说给同学听,使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上下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圆,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在求展开的侧面与圆柱体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小组按高剪开后观察展开图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样把一个曲面图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展开后的长方形,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体的高。在整个课堂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动手操作自己获取,这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时,采用了“兵教兵”“兵练兵”的联动方式。首先在小组交流时先让“兵”把他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路、想法说给“小老师”听,然后“小老师”再把自己的想法和总结出的结论说给“兵”听,直到他们的思想统一。通过这种方法,调动了“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是成功。

4.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处在农村学校,教学手段单一,加上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变化,决定了教学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落后状况,在教学中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找出播出时间,揭示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由此引入新课。在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播放了学生一日的生活情景:0时,同学们进入了甜蜜梦乡;到了8时左右,同学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国旗;10时,同学们愉快地做课间操;转眼到了中午12时,同学们香甜地吃着午饭。这时,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我问:“这个时间怎样表示?”有的学生说“下午1时”,有的学生说“下午13时”。我补充道:“在一日内时针要走两圈,由于时针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时刻数加上12”。“13时”学生异口同声喊到。“18时,看动画片,21时,也就是夜晚九点,我们该休息了,到了午夜12时也就是24时,夜深人静……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知道,时针一天要转两圈,当时针走第一圈时,表示时刻的前面要加注“上午”“下午”“晚上”,到了12时,走第二圈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就把前面的词去掉,同时加上12。学生还知道了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会了新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科学地布置课后作业,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健康和兴趣为代价,来换取质量的提升,真正减负还必须在作业布置上下工夫。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力求有情趣、有新鲜感,要关注到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的差异,练习水平不能整齐划一,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通过刻苦学习后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第一层次(基本性习题):第一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在( )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1)(20+5)×4=20×+5× (2)25×(20+4)=25( )20( )25( )4 (3)5×(2+a)=( )+( )。第二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24×23+24×77= (2)125×(80+8)=

第二层次:(综合性习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5×44= (2)11×101-11=

第三层次:(发展性习题)能用简便方法用简便方法计算3255×2335×23=

第一层次就是基本练习题,主要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层次综合性的习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第三层次主要是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这种难度不同的计算,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夯实基础,巩固新知识,尝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小学数学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应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焕发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君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吉林教育:综合,2011(1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九小学)

上一篇:让您的孩子远离健康杀手——铅中毒 下一篇:初中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