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岭油田锦92块转蒸汽驱先导试验研究

时间:2022-09-07 09:58:00

欢喜岭油田锦92块转蒸汽驱先导试验研究

摘要: 本文以全面收集、整理欢喜岭油田锦92块各项动、静态资料为前提,精细刻画油藏地质体为基础,改善开发效果为目标,对该块转蒸汽驱的潜力及可行性进行分析,优选了先导试验区。先导试验研究中综合应用黑油热采数值模拟、汽驱井网优化部署等各类技术开展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为同类吞吐后期油藏的开发方式转换提供了有益借鉴。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and sorting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ata of Huanxiling Oilfield Jin 92 Block and dedicated description of reservoir geological body and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tential and feasibility of steam blooding of this block and the pilot test area is selected. In the pilot test, the black oil thermal recovery numerical simulation, steam flooding well pattern optimization deployment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re applied to carry out steam flooding reservoir engineering design,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of similar reservoir.

关键词: 蒸汽驱;先导试验;数值模拟

Key words: steam flooding;pilot test;numerical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087-03

0 引言

锦92块是锦45块的次级断块,构造上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单斜构造第二断阶带,主力含油层于Ⅰ组石油地质储量590×104t。目前区块的地层压力低,油层供液能力差;吞吐轮次高,注汽效果差,吞吐油汽比趋近经济极限,区块已经处于吞吐开发后期,目前的开发方式难以维持区块产量稳定,因此有必要通过油藏描述开展转蒸汽驱开发研究,以改善该块开发效果。

1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锦92块属于锦45块的主力采油区块。锦45块发现于1979年5月,构造上位于下辽河拗陷西部凹陷西斜坡的南部,呈近东西走向。东西长7.5km,南北宽2.3km,构造面积16.3km2。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中段于楼油层和沙一下+沙二段的兴隆台油层。该区位于西八千潜山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十分发育,构造变得极为破碎,地层在整体向东南倾伏的背景上呈现出被断层复杂化后而形成的不规则块状格局,其中发育了一系列的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抬斜断块、断鼻构造以及滚动背斜,局部地区受断层作用形成了连绵起伏、形态各异的构造小单元,其中主力层于Ⅰ组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本区物源总体上来自母岩为花岗片麻岩及中酸性岩浆岩组合的北西侧。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含砾不等粒砂岩、粗砂岩、细砂岩,岩石分选性以中等~差为主,颗粒磨圆度以次圆和次圆为主,接触关系包括点-线接触、线接触、点接触三种接触类型,胶结类型以接触型孔隙型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储层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岩后生作用较弱~中等。沉积相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支河道、河道侧缘、分支河道间湾等。纵向沉积演化表现为由老到新水退砂进、物源供给从北西方向供给为主。砂体剖面上表现为层多、层薄的特点,于楼油层组的砂地比较高,砂层较为发育;平面上,锦92块北东展布,往两翼逐渐减薄,迭加连片。

根据岩心样品的物性统计分析,于楼油层组的有效储层孔隙度平均值变化较大,变化在10.1%~38%之间,依据中石油行业标准,跨越低孔、中孔、高孔、特高孔4个级别,主要以中-高孔为主;同样各油组相应渗透率差别较大,变化在30.6~3636×10-3μm2之间,同样跨越低渗、中渗、高渗、特高渗4个级别,从统计数据表明,该区非均质性较强。于楼碳酸盐含量变化在2.6%~18.7%之间,平均5.88%,据统计,其碳酸盐高值主要分布于岩性较细的钙质粉砂及泥质条带,综合评价于楼储层为高-中孔和高-中渗型储层。泥质和碳酸盐含量中等。粘土矿物中高岭石占主导。层间非均质性较强。从总体上看,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受水道方向控制,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以含泥不等粒砂岩、细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32%,平均渗透率属储层1120×10-3μm2,油层主要受岩相、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属于构造岩性油藏。

2 开采现状

锦92块1986年起分四套层系投入全面开发,其中于Ⅰ组目前共有生产井214口,开井207口(含合采井)。区块日产油151.9t/d,平均吞吐11.6轮次。累积油汽比0.37,回采水率107.8%。采油速度0.93%,采出程度33.8%。随着开采时间的的增加,地下亏空严重,边底水入侵导致局部地区水淹严重。全块目前综合含水87.9%,回采水率108.8%。回采水率大于100%的油井占47.9%(图1),综合含水大于90%的油井占53.8%;同时井况也逐年变差,其中井下套变+落物井占总井数的18.0%,套变井占总井数的46.4%。这部分井无法分注,直接影响该块的注汽效果,有少部分井套变在油层上部,从而影响补层上返。仅2010年以来新增套变井16口,有3口井因套变影响堵补措施未干成,目前注汽生产,有5口井因套变卡井无法生产,目前关井3口,侧钻2口。其余井都已带病生产。由于区块开发时间较长,井网已经完善,油井采出程度较高,导致老井吞吐效果和措施效果越来越差,产量构成表现为老井自然产量快速递减、措施产量急剧下降以及新井接替不足。尤其近3年来,区块没有新井投产,措施效果明显变差,同时分注井也明显低于以往分注的水平。

3 转蒸汽驱可行性研究

锦92块投产至今实现了吞吐高效开发。随着吞吐轮次增高,地层压力持续下降,吞吐开发低产、低油汽比、低开井率、低效益等问题日益突出,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到90.6%,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与其采出程度相当、油藏条件相似的洼2007年开始蒸汽驱先导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实现了吞吐末期产量有效接替,同时邻块锦91块也取得了很好的汽驱效果,汽驱规模不断扩大。邻块锦91块于I组2008年6月转驱,与转驱前相比,试验区年产油上升到原来的3倍,日产油提升近4倍,瞬时油汽比达到0.19,蒸汽驱效果较好。

综合分析认为锦92块于I组目前已具备转蒸汽驱条件,首先于I组储量最大,油井最多,采出程度偏低,开发方式转换潜力大;同时于I组单井日产油只有1.2t/d,在区块四个层系中最低;地层压力只有2.5MPa左右,压降幅度大,达到转驱条件;于I组年度油汽比最低,只有0.25,周期吞吐油汽比0.20左右,接近经济油汽比0.15,因此该块已经处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蒸汽驱势在必行。依据蒸汽驱筛选条件锦92块于I组整体符合蒸汽驱筛选条件,但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在净总比、含油饱和度、原油丰度等方面存在实施风险,因此应首先开展先导试验,适时扩大转驱规模。

4 先导试验区选择

根据同类油藏开发经验,为了降低汽驱风险,根据锦92块地质特征及开采特点,选定试验区位于构造较为完整(断层发育相对较少)、可扩展蒸汽驱井网的锦92断块中东部,由锦45-31-270、30-270、31-290、30-290等四个井组构成。该区构造相对整装,基本不发育影响汽驱的内部断层;地层压力较低,经后期模拟研究表明平均地层压力在2.5MPa左右;与平面其他位置相比,回采水率较低,边底水侵入程度较低(边底水侵入体积约0.3PV)。实验区内纵向各小层多以河道发育为主,储层较为发育。

5 蒸汽驱油藏工程设计

根据锦92块于I组实际参数应用油藏参数法预测该块蒸汽驱采收率在50.2%左右,较继续吞吐开发可提高11.0个百分点。为了使油层中实现良好的蒸汽驱状态,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建立试验区油藏地质模型,应用黑油热采模拟器对汽驱参数进行了模拟优化,确定汽驱参数如下:注汽强度应大于1.5m3/ha・m・d,最佳注汽强度1.8t/ha・m・d;井底干度达到50%以上,力争55%左右;采注比1.15:1;注汽压力不应超过15MPa。

不同的油层厚度和产液能力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汽驱合理井网,根据汽驱井网优化设计结果,在锦92块有效厚度变化范围内,若采用反五点法井网无论是118m井距还是83m井距注汽速度均小于95m3/d,同时单井产液量均在91m3/d以上,远大于实际产液能力;若采用反九点法井网,当井距为118m时,单井产液量需在60~108m3/d,仍大于实际产液能力。当井距为83m时,单井注汽速度可满足井底干度要求的同时单井产液能力基本与实际油藏相符。因此确定该块采用反九点法井网83m井距实施蒸汽驱部署注汽井4口、生产井21口、观察井3口。由于试验区井况差,转蒸汽驱需钻更新井9口,其中注汽井4口、生产井5口。另有3口井需调补层,8口需大修(其中观察井3口,生产井5口)。

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锦92蒸汽驱先导试验区预计蒸汽驱生产8年,按照注采比1:1.15,定产液量生产,累积注汽121.02×104t,累积产油14.82×104t,阶段采出程度10.42%,平均采油速度1.64%,累积油汽比0.12,蒸汽驱末采收率48.8%(图2)。

6 现场应用效果

2013年起锦92块于I组试验井组开始转驱以来两年内平均日注汽488t,累积注汽27.34×104t,累积产油4.1×104t,目前采油速度1.86%,阶段采出程度3.02%。

与按照数值模拟法预测的继续吞吐开采结果比较,转驱动后阶段增油1.03×104t,综合含水下降8.2个百分点,实现了增油控水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转驱效果,基本实现了吞吐后期的经济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徐王东,刘景安.草20块蒸汽吞吐转汽驱开采的可行性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1(01):57-60.

[2]韩大匡.油藏数值模拟基础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64-68.

[3]时晓燕.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06):773-774.

[4]左向军,时庚戌,吴成林.注蒸汽开发边底水活跃特稠油油藏的措施[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01):773-774.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学生写作能力与技巧 下一篇: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