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7 09:01:34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摘 要】课程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资源就是教学可利用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硬件、软件设施条件。大学城是围绕学校活动而形成的社区,其中最为丰富的就是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和人才效应。如何共享课程资源,需要政府指导,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平台;以机制促共享,扩大共享规模;深化共享层次,拓展共享范围。

【关键词】大学城 课程资源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21-03

杨叔子先生说过:“高层次人才需要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素质是其两翼;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教育,或者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其两翼。这是通过主体互连的两翼,身需彩凤双飞翼,两翼健劲,方能高飞!”大学城实质上是以高校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环境结构系统的社区,各个高校有着自身的学科优势,通过课程教学进行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社会发展也要求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加深,高校办学资源紧张,师资、设备等各方面资源短缺。高校面临“内忧外患”,需要扩展教学活动,共享课程资源,发挥大学城的优势,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一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1.科学理论的发展要求课程资源共享

从文化课程的内容看,它分类为文科、理科、艺术科的内容,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科学知识的整体化,其中最为凸显的一个方面就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的产生,例如,生态经济学、社会生物学、数理语言学、技术美学等,这些领域都横跨了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2.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课程资源共享

科学技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不断突显,不仅表现在具体科研成果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科学技术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生活及人们的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渗透,使得现代社会越来越“科学技术化”,不论是自然科学工作者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都需要相互学习探讨,解决社会中的科学问题。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调等,这些问题都是综合性的,需要自然科学家同社会科学家协力解决。所以,现实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3.高校课程资源短缺要求课程资源共享

现代大学所要具备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综合性,但是,我国大学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和当时现实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的建立往往有所偏重,不同的办学主体,其层次、规模、类型均不同,发展过程中目标、定位也不一样,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也各有侧重,最后就会形成各高校在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的不足。课程资源的共享是综合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共享过程中,不仅降低了学校的发展成本,而且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合作中取得成功,提升高校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和综合性水平,高校发展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4.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求课程资源共享

国家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这一客观事实要求人才的培育必要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课程资源的共享,文理相互渗透,能很好地改善学生知识结构,而且也能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其思维能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用人单位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有很好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资源的共享,不仅是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需要。

二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是社会与理论发展的需要,但课程资源的共享却并没向理想状态发展,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共享意识淡薄,竞争性强

大学城其实质上是以多所高校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结构系统的社区,这说明在空间上各高校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但在内部,各高校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竞争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硬件设施的使用、体育设施的利用、教学模式依旧是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各个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比较少。受教育机制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各自为政”。大学城的建设通常是政府在进行市政规划建设时所形成的,政府也希望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促进大学城资源的共享,但往往过于强调政策的支持下,会削弱各高校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主动性,各高校就会抱着“凡事都有政府”的心态对待课程资源共享问题,抑制了高校的积极性,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质量。

2.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构和平台

大学城作为高校在空间上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整体,其课程资源众多,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仅仅依靠各高校自发进行比较困难,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课程资源的和共享。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平台,各高校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渠道。高校之间没有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各校学生没有途径获得其他学校的选课信息,阻碍了高校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共享。

3.高校共享课程内容单一,重研究,轻教学,学生参与面窄

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质量和教学质量上都比较好的学校,对外寻求资源的概率较小,而有的学校整体水平较差,对外寻求资源比较迫切,有着优势课程资源的学校不愿意将自己的优秀课程资源进行共享,或者各高校在大学城内只是将自己的一部分选修课程进行共享,范围涉及小,在学生中很难产生影响。

4.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直接障碍就是学生学分如何认定、教师绩效如何认可

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意味着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学校的课程,老师也可以到其他学校进行开课。学生选修课程,那就需要学校对其选修课程的认可,而学校之间还未建立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对其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今,随着绩效制度的施行,教师的开课数量和质量、课题和论文数量同其工资挂钩,对教师开课数量和质量的认定是对其代课成果的尊重。学生学分的认定和教师绩效的评定缺乏有效制度和机制使得课程资源共享受到了阻碍。

三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效应分析

市场经济就是解决如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课程资源作为高校众多资源中的一类,它是有限的,而且对于各高校来说,有所侧重,共享课程资源利大于弊。

1.共享课程资源带来经济效应

各高校因为层次、侧重点不同,课程资源也有着类型的差异,有的学校侧重理工科,而有的学校偏向文科,但课程结构上,文、理科学校又必须都有所兼顾,理工科学生必须对国家近代史有所了解,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反之文科学生也必须接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基于这一情况,共享课程资源可以降低学校开课成本,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上,而且还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共享课程资源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某一课程理论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进行头脑风暴,就会有新的思路产生。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课程教学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而且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与转化。在大学城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带动了大学城这一社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升了各大学的知名度,创造了经济效益。共享课程资源为学校节约了成本,为大学城的经济事业提供了帮助。

2.共享课程资源带来社会效应

高校之间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利用课程资源,节约社会成本。以师资力量这一课程资源来说,教师到某一学校代课,其他学校学生可以进行选课,这一方式不仅提高了师资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也节约了社会成本。以学科类型来说,不同专业对社会有着不同的作用,大学城作为各专业集聚的场所,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资源的共享,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进而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知识能量与精神动力。共享课程资源节约了社会成本,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人才准备。

3.共享课程资源带来人才效应

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活动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共享课程活动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文理渗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兴趣,有利于其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资源在共享过程中,教师同教师之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同样也提升了教师教学素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资历较深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想的交流,有利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能把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共享过程中,教师同学生都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各高校的综合实力,从而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另外,有些高校一直重科研轻教学,课程资源的共享,不仅能够让高校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之处,而且也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其他高校所拥有的资源,有利于科研技术的产生,也有利于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共享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高校综合性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知识能量和精神动力。

四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对策分析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是趋势所在,资源只有流动才能发挥其极大的作用,现在所需要进行的就是解决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需要政府、学校发挥联动作用,共同发力。

1.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注重顶层设计

各高校虽然聚集在大学城中,但在办学过程中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偶尔为之,并没有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指导、鼓励,通过方针、政策形成各高校之间共享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共享可以是师资力量的流动,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的行动。政府作为指导性力量,要注重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可以动用可供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大学城内部课程资源共享这一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将调研结果反馈到学校,指导个别学校进行试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在大学城中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常态化运行;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外出调研,吸取其他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经验,经过同本大学城的特色相结合,形成一种适合本大学城特色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例如,有的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模式是通过互换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而有的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模式是利用云空间进行,而究竟何种方式适合,还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才能了解。

要落实相关政策,就需要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构。课程资源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共享,政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利于各高校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高校通过这一机构进行对课程资源的管理,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义务和权利,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得课程资源共享工作能够规范化、科学化。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的学科工作者也可就课程资源共享进行研究,进行共享资源的试点工作,从中发现课程资源共享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而形成课程资源共享的一种规范性制度,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2.各高校进行课程资源共享,要转变观念,利用空间优势

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理念,推进共同发展。资源需要配置才能极大地发挥其作用,高校作为课程资源的拥有者,要淡化竞争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进各高校的共同发展。各高校要在独立办学的前提下,投身到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互通课程资源信息。各高校虽有竞争性,但根本目标是教育学生,而提升学生的素质,需要摒弃竞争观念,相互合作,进行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其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发挥空间集聚效应,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实行便于校际合作的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

第二,利用空间优势推进课程资源共享的深入开展。大学城作为各高校相对集中的一个空间,高校之间进行课程资源共享拥有空间优势,而且由于高校之间所侧重之处不同,其课程资源共享更有可行性,可以相互补足,相互利用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设置与选择。需要注意的就是怎样拓展共享层次与规模,一方面必须注重开课时间,要同选课学生的专业课时间错开,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选课。各校也可以根据选课人数对上课地点进行灵活制定,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人性化的课程管理。另一方面,吸引学生选课必须要提高上课质量,意味着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兴趣上课,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更能够让学生真正从中学到知识。在共享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制定可以利用的有着各自特色的共享模式,进一步拓展共享的范围。

共享课程资源,不仅是大学城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共享课程资源需要政府、学校齐发力,以学校为主体,政府共同参与,创造共享平台,以机制促共享,以模式拓共享。

参考文献

[1]韩翠萍、程建军.关于加强文理渗透提高理工科学生全面素质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0

[2]李翠.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2011(1):225

[3]彭惠芳.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73

[4]洪厚情、姚建平、龚连英.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4

[5]胡艺华.长株潭城市群呼唤现代大学城[J].现代城市,2013(3):16

上一篇: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改革实践初探 下一篇:试论大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