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柳无性系扦插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07 05:55:55

灌木柳无性系扦插栽培技术

摘要 总结了灌木柳无性系扦插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地块选择、整地、扦插前准备、栽植、田间管理、平茬等方面内容,以为增加农民收入、培育高生物量灌木柳能源林及产业化应用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灌木柳;无性系;扦插栽培

中图分类号 S79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85-01

灌木柳是一种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植物,更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植物,其分布范围很广。全国有苏柳、蒙古柳、簸箕柳等上百个品种,全国天然分布的257种柳树中绝大多数是灌木柳,其中具有进行无性系栽培与繁殖的品种非常多,且无性系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是进行高生物量灌木柳良种选育丰富的遗传基础。进行灌木柳无性系栽培试验是对沿海滩涂规模化种植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为在沿海滩涂培育高生物量灌木柳能源林及产业化应用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1-3]。

江苏省东濒黄海,大陆海岸线总长1 000 km左右,沿海滩涂面积逾65万km2,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之首,而且潮上带面积每年仍以逾1 333.33 hm2的速度扩增。连云港市有滩涂面积10.67万hm2,仅赣榆县就有2.13万hm2,有大量沿海滩涂亟待开发。进行灌木柳无性系试验的品种适应在2‰~3‰的盐碱地生长,还可用于生物质发电原料林的定向培育,为我国利用生物质发电储备原料。另外,进行试验的无性系灌木柳根系发达,对土壤颗粒和重金属离子有强大吸附能力,可以平茬收割,连续经营20年以上而不破坏土壤,所以营建灌木柳能源林还能获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无性系灌木柳试验成功后,在大面积栽植相关技术成熟的品种时,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江苏省生物质能源发电的发展,推动“绿色江苏”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对保障农业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无性系灌木柳品种选择

良种壮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率的保证,选择江苏省林科院培育的苏柳新品种8-26、2345、9-6、1050、52-2、1045、51-3、20等,这些灌木柳品种有较强的抗寒、耐盐碱、耐水湿能力,且速生,丰产,萌发再生力强,适应性强,在土壤pH值达9.8 的条件下,其扦插成活率仍达95%以上。

2 地块选择

根据苏柳生物学特性,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肥水较好的地块,同时该地块地势要平缓,可以集中连片栽植;忌选用土壤板结、长期积水、通气性极差的土地。

3 整地

造林整地宜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以6—9月为好,普遍进行深翻,深度30 cm左右,同时基施复合肥600~750 kg/hm2。其目的是疏松、熟化土壤,消灭杂草,提高土壤保墒力及土温,有利于苗木成活与生长。

4 扦插前准备

最好在早春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作种条,剪成长12~20 cm、上口径为0.8~l.0 cm的段。对秋冬割取的种条搞好越冬贮藏,以防止干枯和霉烂。扦插前,用清水浸泡插穗2~3 d。扦插时保持插穗上口与地表相平,踩实,使插穗与土壤相接紧密[4]。

5 栽植

扦插造林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9月末至l0月上旬进行,开20~30 cm深的沟。可以采取大垄双行栽植,垄距、株距分别为50~60、10~15 cm。也可采取带状栽植,带宽60~80 cm,株行距15 cm×20 cm,每带插4行[4]。

6 田间管理

6.1 病虫害防治

灌木柳害虫主要有食叶害虫、柳兰叶甲、柳瘪蚜等,主要为害树梢和幼叶,影响条林生长和条材质量。防治方法:每年4月采用1605乳油500~800倍液,或乐果等喷防[4]。

6.2 施肥与灌溉

灌木柳一次栽植可多年平茬收益。每年5—6月可施1次复合肥300~375 kg/hm2,以提高萌蘖能力,延长萌蘖年限。同时,根据墒情及时灌溉,以提高成活率[4]。

6.3 中耕除草

一年生扦插林易生杂草,为确保萌条正常生长,扦插当年中耕除草3~4次。初期浅耕,以防插穗松动透风,影响成活。

6.4 抹芽

为培育单株条或种条,还应在6—8月及时抹芽打枝,按照早抹、勤抹、抹净的原则,横向掰除,切勿将杈连叶一起掰掉,以免损伤皮层,影响条材质量[4]。

7 平茬

灌木柳的根桩粗在1.3~5.5 cm时,条高生长加快,萌蘖数增加。随着苗龄增加,根桩加粗,产条量不断提高。平茬应在树液停止流动时进行,平茬高度应掌握在8~l5 cm,尽量控制根桩高度,使其不要抬高过快。一般连续平茬7~8年,应削茬1次,但不宜低于地表[4]。

8 参考文献

[1] 马瑞先.坝上地区灌木柳扦插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8(4):98.

[2] 施士争,潘明建,王保松,等.培育灌木柳生物质能源林的前景[J].江苏林业科技,2006,33(3):1-5.

[3] 于淑娴,李晓明.盐碱地营造杞柳技术及其效益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4(3):28-29.

[4] 梁成新.灌木柳丰产栽培技术[J].新农业,1992(3):38-39.

上一篇:彰武县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下一篇:马铃薯一级原种冬繁滴灌栽培技术